概括老子无为而治的基本含义并说明这一主张有何进步作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许多人理解无为而治是不妄作、不扰民或少作为、少管治。但也有一些人把无为之治解释为不作为、不要治乃至什么都不管、万事不作为。现今的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等也似乎在中国古代道家政治哲学中找到了“知音”、有了“共同语言”,一些人甚至将无为而治同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画上了等号。事实上,老子无为之治不是不作为、不要治,而是主张道治,在于强调从虚静自然、混成一体的根本上治理,即无为而治是注重本治,也可以说重在治本。“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老子》第三十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第三十七章);“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老子》第六十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老子》第六十二章);“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等等。将无为之治理解、解释为不作为、不要治是不准确的,把它与无政府主义、自由放任主义画上等号也是不正确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具有时代必然性,无为道治或阴阳德用思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对当今的国家治理如破解国家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等,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应治经济危机方面,老子无为而治及整部《老子》的思想智慧,对大家至少能有以下宝贵的借鉴价值和重要的启迪作用:
一是应对经济危机要不妄作少折腾。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就要急则治标,迅速应对干预,以阻止危机蔓延恶化,控制危机局面进一步扩大。这一点现在人们已有基本共识,以刺激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货币政策为主的凯恩斯主义已为许多人所认可和采纳。但是,治标未治本至多只能遏制危机蔓延恶化,限制危机局面扩大,而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况且,标与本、治标与治本既是联系统一的,也是区别对立的。治标往往以“反动”治本、影响乃至背离治本为代价,是以更大危机风险来换取缓冲时空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因此,如果过分干预、过度治标,就是瞎折腾,就会适得其反。“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尤其是应对当今的虚拟经济危机,过期过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的货币政策等,不仅不能减少经济泡沫、缓和虚实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反而会助推投机炒作,助长经济泡沫并使之转移到其它更多领域,有可能使国家经济陷入反复动荡或持续低迷的困境中。
二是治理经济危机务必正本清源。应治经济危机既要在政策管理层面扬汤止沸,又要在制度结构层面釜底抽薪,总体上要标本兼治。但具体而言,应对危机急则治标,治理危机必须治本。治病需除根,不治理根本源头问题,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上就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且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现在似乎已成了一个常态化、世界性的疑难杂症或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大家应治经济危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治标而不能成功治本。任何问题本身都是阴阳矛盾,是二律背反的两难问题。囿于问题自身解决问题,根本不正、源头不清,并且本源差之毫厘,往往末流失之千里,结果必然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南辕北辙、或“死灰复燃”,经济危机反复出现或周期性爆发也就势所难免。凡是经济危机爆发期间,都是矛盾尖锐突出、利益博弈激烈和问题暴露、乱象丛生之时,只有深入源头根本,既治标更治本,辩证施治,正本清源,才没有什么危机问题不可解决消除的。“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第三章)
三是无法追根溯源为最大症结。应治经济危机不能治本,除了利益调整或“行”的障碍以外,最大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思想认识或“知”的方面,是大家对经济危机至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自然之然,也就相当于老子的道;“所以然”就是本体原因,就是根源。不知道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或根源,自然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彻底根除经济危机。正本清源必须首先追根溯源。人类社会从狩猎经济到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金融经济、知识经济等,现今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越来越纷繁交织,经济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经济问题及其原因越来越远离源头根本。大道至简,大道无形。缺少有效方法,没有过河的船或桥,对经济危机问题及其原因就无法追根溯源。现今治理经济危机之所以还在盲目试错,在治本方面实际上仍找不着北而茫然不知所措,就因为不能追根溯源,搞不清造成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而老子“为道日损”的原始还本即追根溯源方法,能为今人探求经济危机根源提供宝贵借鉴和有益启迪。反求诸己、返璞归真,就能透过危机表象,如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泡沫凸显、企业倒闭、通货紧缩、大量人员失业、财政恶化、政局动荡、社会恐慌、国际摩擦增多等,在乱象丛生的众多两难问题中逐步深入了解到危机的根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四是自由放任主义等为理念祸首。经济危机是现代工业社会(包括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治国理念不正确、国家体制机制不合理尤其是现代国家管理不完善,存在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伴随生产过剩或泡沫过大(包括两者兼有)、经济严重失衡,直接因市场机制基本失灵,国家调控部分乃至全部失效,而首先或主要爆发于经济领域的一种社会危机。其核心实质是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如生产供求严重失衡、经济收支严重失衡、虚实经济严重失衡、国际经贸严重失衡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和”或“冲和”、“中和”、“协和”、“和谐”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均衡。任何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户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系统、国家系统等,都可看成是一个阴阳统一的道体,体现在德用上都需要保持阴阳平衡(相对平衡、动态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尤其是保持结构性平衡,无论怎样运行变动,都不会出问题;反之,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毛病,发生危机。但平衡不等同于平等,有的平等代表着平衡,有的平等则并不平衡。换言之,有些平衡意味着平等,而有些平衡并不平等。
欧美自由放任主义(包括一些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自然法学派理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欧美新自由主义等)对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推进现代法制建设和国家发展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反映在国家经济政治主张上,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注重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而相对否定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过度强调自由放任而忽视必要的集中监管,把争取和维护平等当作是建设现代法制与解决社会问题本身,甚至为最高目标价值等(在这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可谓两极相通,具有实质上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结果片面自由放任破坏了必要的集中统一,盲求平等则以国家经济不断失衡为代价,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自由放任主义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或标志;但自由、民主也好,平等、法制也罢,都应以阴阳抱一的道体为基本,都不能同平衡、协和的德用相冲突,不应一味地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平等而平等,可以有秩序缺自由,而不可有自由少秩序。当今的经济危机越来越趋向无解化常态化,当今的思想理念正处于“五百年大变局”中,谁能最先扬弃人治、发展法治(法治的致命弱点在于用权利义务的规范“道体”,去实现利益格局自身的调整“德用”,犹如“自己举起自己”),建设文治(即“以人为本、创建改协进、法理情并举、人文化成、文明治国”)国家,谁才能彻底消灭经济危机,就能对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由此也进一步说明,自由、平等不等于和谐、平衡,无为而治与自由放任主义有实质性差异、不可画等号。
一是应对经济危机要不妄作少折腾。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就要急则治标,迅速应对干预,以阻止危机蔓延恶化,控制危机局面进一步扩大。这一点现在人们已有基本共识,以刺激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货币政策为主的凯恩斯主义已为许多人所认可和采纳。但是,治标未治本至多只能遏制危机蔓延恶化,限制危机局面扩大,而不可能解决经济危机。况且,标与本、治标与治本既是联系统一的,也是区别对立的。治标往往以“反动”治本、影响乃至背离治本为代价,是以更大危机风险来换取缓冲时空的。“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因此,如果过分干预、过度治标,就是瞎折腾,就会适得其反。“不知常,妄作凶。”(《老子》第十六章)尤其是应对当今的虚拟经济危机,过期过滥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相应的货币政策等,不仅不能减少经济泡沫、缓和虚实经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矛盾,反而会助推投机炒作,助长经济泡沫并使之转移到其它更多领域,有可能使国家经济陷入反复动荡或持续低迷的困境中。
二是治理经济危机务必正本清源。应治经济危机既要在政策管理层面扬汤止沸,又要在制度结构层面釜底抽薪,总体上要标本兼治。但具体而言,应对危机急则治标,治理危机必须治本。治病需除根,不治理根本源头问题,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首次经济危机以来,世界上就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爆发一次,且范围越来越大、危害程度越来越重,现在似乎已成了一个常态化、世界性的疑难杂症或不治之症。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大家应治经济危机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会治标而不能成功治本。任何问题本身都是阴阳矛盾,是二律背反的两难问题。囿于问题自身解决问题,根本不正、源头不清,并且本源差之毫厘,往往末流失之千里,结果必然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或南辕北辙、或“死灰复燃”,经济危机反复出现或周期性爆发也就势所难免。凡是经济危机爆发期间,都是矛盾尖锐突出、利益博弈激烈和问题暴露、乱象丛生之时,只有深入源头根本,既治标更治本,辩证施治,正本清源,才没有什么危机问题不可解决消除的。“为无为,则无不为。”(《老子》第三章)
三是无法追根溯源为最大症结。应治经济危机不能治本,除了利益调整或“行”的障碍以外,最大最主要的问题还在思想认识或“知”的方面,是大家对经济危机至今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或既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然”就是自然之然,也就相当于老子的道;“所以然”就是本体原因,就是根源。不知道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或根源,自然也就不能对症下药、彻底根除经济危机。正本清源必须首先追根溯源。人类社会从狩猎经济到农耕经济、商业经济、工业经济,再到金融经济、知识经济等,现今众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现象越来越纷繁交织,经济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经济问题及其原因越来越远离源头根本。大道至简,大道无形。缺少有效方法,没有过河的船或桥,对经济危机问题及其原因就无法追根溯源。现今治理经济危机之所以还在盲目试错,在治本方面实际上仍找不着北而茫然不知所措,就因为不能追根溯源,搞不清造成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而老子“为道日损”的原始还本即追根溯源方法,能为今人探求经济危机根源提供宝贵借鉴和有益启迪。反求诸己、返璞归真,就能透过危机表象,如经济衰退、需求不足或产能过剩、泡沫凸显、企业倒闭、通货紧缩、大量人员失业、财政恶化、政局动荡、社会恐慌、国际摩擦增多等,在乱象丛生的众多两难问题中逐步深入了解到危机的根源。“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四十八章)
四是自由放任主义等为理念祸首。经济危机是现代工业社会(包括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型社会)和市场经济国家,由于治国理念不正确、国家体制机制不合理尤其是现代国家管理不完善,存在资源配置与财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伴随生产过剩或泡沫过大(包括两者兼有)、经济严重失衡,直接因市场机制基本失灵,国家调控部分乃至全部失效,而首先或主要爆发于经济领域的一种社会危机。其核心实质是国家经济严重失衡,如生产供求严重失衡、经济收支严重失衡、虚实经济严重失衡、国际经贸严重失衡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和”或“冲和”、“中和”、“协和”、“和谐”就是阴阳平衡、阴阳均衡。任何一个社会生态系统,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户企业乃至社会经济系统、国家系统等,都可看成是一个阴阳统一的道体,体现在德用上都需要保持阴阳平衡(相对平衡、动态平衡)。只要阴阳平衡、尤其是保持结构性平衡,无论怎样运行变动,都不会出问题;反之,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出毛病,发生危机。但平衡不等同于平等,有的平等代表着平衡,有的平等则并不平衡。换言之,有些平衡意味着平等,而有些平衡并不平等。
欧美自由放任主义(包括一些欧洲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思想、自然法学派理论、古典自由主义与欧美新自由主义等)对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推进现代法制建设和国家发展等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其反映在国家经济政治主张上,却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过分注重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而相对否定政府调控(“看得见的手”),过度强调自由放任而忽视必要的集中监管,把争取和维护平等当作是建设现代法制与解决社会问题本身,甚至为最高目标价值等(在这一方面,传统社会主义与自由放任主义可谓两极相通,具有实质上的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结果片面自由放任破坏了必要的集中统一,盲求平等则以国家经济不断失衡为代价,进而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自由放任主义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自由、民主、平等、法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或标志;但自由、民主也好,平等、法制也罢,都应以阴阳抱一的道体为基本,都不能同平衡、协和的德用相冲突,不应一味地为了民主而民主、为了平等而平等,可以有秩序缺自由,而不可有自由少秩序。当今的经济危机越来越趋向无解化常态化,当今的思想理念正处于“五百年大变局”中,谁能最先扬弃人治、发展法治(法治的致命弱点在于用权利义务的规范“道体”,去实现利益格局自身的调整“德用”,犹如“自己举起自己”),建设文治(即“以人为本、创建改协进、法理情并举、人文化成、文明治国”)国家,谁才能彻底消灭经济危机,就能对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由此也进一步说明,自由、平等不等于和谐、平衡,无为而治与自由放任主义有实质性差异、不可画等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