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中的讲读教学,是 八年级 学生获得 语文知识 的重要途径。教师们要如何准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讲解呢?接下来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的课文精讲,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一)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二)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 传说 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合字:上山下龙、上山下从)l ngz ng:高耸的样子。
闼t :门。 井邑:城乡。
东阳八咏: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刺,名帖,这里作动词用。
同知:官名。称副职。 艇子:小船。
娠ch n:妊娠,孕育。 男女:生养孩子,即诞生。
琢磨搜剔t :指精细地构思。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
⑵张岱(1597~1679),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生于一个仕宦家庭,这个家庭到他父亲张耀芳开始衰落,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且多病,不事生计,又喜欢“鼓吹剧戏”,喜欢神仙,这倒是给了张岱很大的影响。张岱幼年异常聪慧,可惜他杰出的才华,偏逢末世,无论他的国家还是他的家庭都处于没落的境地,加上自己仕途淹蹇,所以他干脆绝意仕进,而变本加厉地发扬他父亲那种不事生计、喜欢玩乐的精神。这种生活当然反映出他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享乐主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他也因此而结交了包括高官、平民、缁衲、高人、艺人、竹工、陶工、锡匠、铜匠、商贾等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也娴熟诗文、书画、园林、剧戏、音乐、清玩、乃至民间器物制作等种种高雅艺术、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形式,从而成为一位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于晚明的 民俗 文化 有深切感性认识的艺术家。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有独特而自觉的美学追求。他推崇诗文的“冰雪之气”,诗文的冰雪之气,便是高格调。其小品文集有《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三书。
2、关于黄鹤楼:
⑴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古楼三层,新楼共五层,共高51.4米,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1700多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大火。新的黄鹤楼于1985年6月落成,主楼高51米。
⑵关于黄鹤楼的名诗: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关于于园:
瓜洲原有于园,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园现设计为园中园,入园为一水面,须经湖心岛才能进入内园。湖心岛以湖石堆叠,幽阴深邃,山洞曲折,上岸经回廊,有大厅,过一两依亭,一面为水,一面可入后园,有一四面厅,后为大型墙山,体现“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意境。再沿廊往西,是一水榭,与外部西林隔水相连,可望而不可即。于园虽小,但体现曲折幽深,山奇水秀,尽现园中园的精华。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1、《黄鹤楼》
文章 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接着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作者基于《图经》所云,交代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和其他人的记载,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接着写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所写之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最后,作者侧面写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2、《于园》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文章脉络
1、《黄鹤楼》
全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先刻画黄鹤楼的整体形象,接着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具体描写。“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还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2、《于园》
《于园》一文,意境幽远,予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这一层采用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一是“实奇”,一是“空奇”,一是“幽阴深邃奇”。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这一层写了状如水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第三层(从“瓜洲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三、写作 方法
1、《黄鹤楼》
结构严谨,前呼后应。
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座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0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全文用了对偶句或对偶 短语 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2、《于园》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的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周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极其通俗,甚至是“俗不可耐”的市井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
四、参考译文
1、《黄鹤楼》
鄂州城西南隅,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合字)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 事迹 还保存在《述异志》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2、《于园》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⑵。斯⑶是陋室,惟吾⑷德馨⑸。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⑹。谈笑有鸿儒⑺,往来无白丁⑻。可以调素琴⑼,阅金经⑽。无丝竹⑾之乱耳,无案牍⑿之劳形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⒁。孔子云:何陋之有⒂?
(注:⑴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著名了。⑵有龙则灵:有了龙就灵异了。⑶斯:这。⑷吾:我,这里指陋室的主人。⑸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⑺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⑻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⑼调素琴:弹琴。⑽金经:指佛经。⑾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⑿案牍:官府的公文。⒀劳形:使身体劳累。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 句子 ,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
(一)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二)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 传说 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精讲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合字:上山下龙、上山下从)l ngz ng:高耸的样子。
闼t :门。 井邑:城乡。
东阳八咏:指南朝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今浙江金华)太守时所建的八咏楼。
瓜洲步:瓜洲停船的地方。
非显者刺: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刺,名帖,这里作动词用。
同知:官名。称副职。 艇子:小船。
娠ch n:妊娠,孕育。 男女:生养孩子,即诞生。
琢磨搜剔t :指精细地构思。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阎伯理,唐代人,生平不详。
⑵张岱(1597~1679),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张岱生于一个仕宦家庭,这个家庭到他父亲张耀芳开始衰落,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且多病,不事生计,又喜欢“鼓吹剧戏”,喜欢神仙,这倒是给了张岱很大的影响。张岱幼年异常聪慧,可惜他杰出的才华,偏逢末世,无论他的国家还是他的家庭都处于没落的境地,加上自己仕途淹蹇,所以他干脆绝意仕进,而变本加厉地发扬他父亲那种不事生计、喜欢玩乐的精神。这种生活当然反映出他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享乐主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他也因此而结交了包括高官、平民、缁衲、高人、艺人、竹工、陶工、锡匠、铜匠、商贾等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也娴熟诗文、书画、园林、剧戏、音乐、清玩、乃至民间器物制作等种种高雅艺术、民间艺术与日常生活艺术形式,从而成为一位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对于晚明的 民俗 文化 有深切感性认识的艺术家。张岱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有独特而自觉的美学追求。他推崇诗文的“冰雪之气”,诗文的冰雪之气,便是高格调。其小品文集有《西湖梦寻》《陶庵梦忆》等三书。
2、关于黄鹤楼:
⑴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鹄矶头,古楼三层,新楼共五层,共高51.4米,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历代名士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1700多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大火。新的黄鹤楼于1985年6月落成,主楼高51米。
⑵关于黄鹤楼的名诗: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关于于园:
瓜洲原有于园,建于明万历年间,该园现设计为园中园,入园为一水面,须经湖心岛才能进入内园。湖心岛以湖石堆叠,幽阴深邃,山洞曲折,上岸经回廊,有大厅,过一两依亭,一面为水,一面可入后园,有一四面厅,后为大型墙山,体现“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的意境。再沿廊往西,是一水榭,与外部西林隔水相连,可望而不可即。于园虽小,但体现曲折幽深,山奇水秀,尽现园中园的精华。
【第二部分: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1、《黄鹤楼》
文章 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接着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作者基于《图经》所云,交代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和其他人的记载,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接着写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所写之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最后,作者侧面写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2、《于园》
这篇短文,着重介绍于园磊石之奇及其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二、文章脉络
1、《黄鹤楼》
全文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先刻画黄鹤楼的整体形象,接着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具体描写。“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
第四层(最后四句):侧面写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在上文中,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经描写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濑乡的老子祠和东阳的八咏楼来作陪衬,用还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2、《于园》
《于园》一文,意境幽远,予人以宛若置身山林之感。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于园所在地及其主人,交代了自己得以游园的缘由。
这一段首先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这从侧面告诉我们,建这座园子耗资巨大。同时还告诉我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这也从侧面强调这座园子不同寻常,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第二部分(第2段):写游于园所见所感。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园中无他奇”至“以幽阴深邃奇”),写于园奇在磊石。
这一层采用总分的写法,先总写一笔,指出园子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一是“实奇”,一是“空奇”,一是“幽阴深邃奇”。
第二层(从“再后一水阁”至“颓然碧窈”),写水阁和四周的景色及感受。
这一层写了状如水船的水阁、小河、灌木丛、啼鸣的禽鸟等景物,动静结合。这里空间有限,却有着十分幽远的意境,给人宛若置身山林的感受。
第三层(从“瓜洲诸园亭”至篇末):说明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闻名的原因。
这一层不仅写出假山建筑的全过程,而且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的高超的艺术构思。
三、写作 方法
1、《黄鹤楼》
结构严谨,前呼后应。
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座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0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含如此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全文用了对偶句或对偶 短语 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总之,这篇短文,极具文采,使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更有名,因文而更使之流传千古。
2、《于园》
本文按照空间顺序极有层次地来写于园。文章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先写前堂的石坡,石坡上的果子松、牡丹、芍药,接着写后厅的池塘,池塘中的奇峰绝壑,再写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最后写园后的水阁、小河、灌木、禽鸟。这样一步步写来,层次井然。
这篇园林小品,抓住于园山石和建筑的特征,营造了有诗意的意境。写于园磊石之奇,前堂是石坡,上植松,沿坡植花草,不留空隙,突出了意境之“实”。后厅旁,一泓池水,池中建假山,池面浮莲花,由下往上看,蓝天、碧水、红荷、奇峰,组合一种空灵的意境。而卧房后的沟壑,状如螺蛳,盘旋而下,意境幽阴深邃。园后水阁一带,幽与绿是基调,这里有小河、灌木丛、鸣禽,意境幽远,使人仿佛置身于深山茂林之中。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本文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如“四周灌木蒙丛”中的“蒙丛”一词,就写出灌木丛生覆盖地面的状态。又如“一壑旋下如螺蛳缠”这一通俗的比喻,很形象地写磊石而成的沟壑盘旋而下的形状。特别是介绍假山建筑的过程,用怀胎、孕育、生孩子作比方,极其通俗,甚至是“俗不可耐”的市井语言,但它极形象地写出建筑假山的几个步骤。
四、参考译文
1、《黄鹤楼》
鄂州城西南隅,有一座黄鹤楼。《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合字)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 事迹 还保存在《述异志》上。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最美的地方。为何一定要到濑乡的老子祠,东阳的八咏楼,才可以观赏到应时的景物,遇会到神仙呢!
2、《于园》
于园在瓜洲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锁开门迎客的。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后面的厅堂临近大池塘,池塘里有奇特的山峰和极陡峭的沟壑,直上直下,人们行走在池塘底部,抬头仰望池塘中的莲花反而好像在天上,这里因为空旷而奇特。卧房的栏杆外面,有一条山沟盘旋而下,好像螺蛳回旋形贝壳,这里因为阴暗深远而奇特。再向后,有一座水阁,长长的,形状像小船,这座阁子横跨在小河上,阁子的四周,矮小的灌木覆盖丛生,鸟儿在这里叽叽喳喳,好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坐在阁子里,这里的境界给人舒坦、碧绿、幽深之感。瓜洲的许多园林亭榭,都是凭借假山而有名声,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怀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细构思中诞生,这样的假山安置园林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
【第三部分:类文品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⑵。斯⑶是陋室,惟吾⑷德馨⑸。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⑹。谈笑有鸿儒⑺,往来无白丁⑻。可以调素琴⑼,阅金经⑽。无丝竹⑾之乱耳,无案牍⑿之劳形⒀。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⒁。孔子云:何陋之有⒂?
(注:⑴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著名了。⑵有龙则灵:有了龙就灵异了。⑶斯:这。⑷吾:我,这里指陋室的主人。⑸馨:散布得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⑺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⑻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⑼调素琴:弹琴。⑽金经:指佛经。⑾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⑿案牍:官府的公文。⒀劳形:使身体劳累。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却因为居住人有名而受到人们的景仰。⒂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1.用原文回答下面各题:
⑴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
⑵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
2.下列 句子 ,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译句:
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出对仙人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B、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C、表现了身居陋室而怡然自得的心情。
D、表明了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态度。
5.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 ,虚写的是 。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 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 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6.下列说法有误的项是( )
A、①②句以山水作类比,“山”和“水”其实都是暗寓道德高尚的人。
B、④句渲染了恬静的气氛,也反映了室主人的淡泊心境。
C、⑦句虚写,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⑧句以古庐、亭作类比说明陋室不陋,也表达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意思。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