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就算光绪把慈禧杀了,自己掌权对于清朝的命运而言可以说也改变不了什么,因为清朝已经到了那个快要灭亡的地步了,并不是说靠一人之力就可以改变的。你个人只能顺应天下大势的发展,不可能去逆天下大势。
从最好的结果来讲,光绪把慈禧杀了,然后他后期的戊戌变法也成功了,但是他的戊戌变法从根本上可以说完全和那些贵族的利益是相背而驰的,那些贵族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变法实行下去,肯定会从中作梗,让本来就内忧外患的清朝变得更加的动荡不堪,有可能会提前灭亡。
不仅如此,面对这种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列强侵略的情况,其实光绪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他唯一能做的要么就是打败仗了,割地赔款,要么就是苟延残喘的活着。
其实也有一点机会可以改变当下的局势,就是他彻底的贯彻无产阶级思想,像俄国一样把封建社会变成社会主义社会,然后把自己从皇帝的位置给赶下去,我想他也不可能这么做,他这个皇帝当的好好的,也不可能说自己把自己给废了。
并且当时光绪的手底下并没有什么可用的大臣,那个时候清朝的很多大臣都是效忠慈禧的,所以他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取得这些大臣的信任,当然也不可能重新培养属于自己的亲信。因为那个时候清朝留给他再去布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眼看着江山都已经快要不保了。
如果真的让光绪掌权成功,清朝也许只会灭亡得更快,绝对不可能繁荣昌盛,也就是所谓的中兴。但光绪帝从未掌权,出于对弱者的同情,也有“不做不出错”的思维模式,大家总有一种潜意识,认为光绪帝会更加开明,如果他上台,与顽固守旧的慈禧必然不同,中国也可能有更好的发展,这其实完全是错觉。
在维新变法的时候,有一些以康有为为首的士子就得到了光绪的火速任命,地位不用说肯定是一步千里,坐火箭似的往上升。这在现在看来是无可厚非的,皇帝要想控制朝政,就必须任命自己的亲信,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当时的文武大臣们看来,这怎么行,自己眼看着就被皇帝抛弃了,这还得了,什么都没有自己的权力重要,所以当时就有很多大臣请求已经隐退的慈禧出山。
光绪皇帝对慈禧太依赖,哪怕自己在后宫要做事,大的事情都是首先征得慈禧的同意,然后再去做。所以,光绪的悲哀在于,慈禧寿命太长,身体太好,而且不放大权,所以依赖一直存在,没有独自成长的空间。至于杀慈禧,又怎么可能呢?杀了慈禧,依赖就没有了。人的本性里,都是喜欢依赖的。
再说了慈禧也根本就不会给光绪杀自己的机会;既然慈禧能够发动得了政变,就说明他还是很有能力的。作为车去了政权的她,当然会心虚,所以就处处的防着光绪皇帝,甚至在自己死之前先把光绪皇帝给毒死,他就是怕自己死了之后被光绪从铃木当中拉出来算清账。
历史上的光绪帝即位后受到慈禧太后的威胁,从未掌握过实权。以慈禧太后为首,损害了守旧派的利益,遭到了强烈的抵抗和反对。后来,光绪帝被袁世凯背叛,光绪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的瀛台上。1908年,光绪帝在西太后去世的前一天因砒霜中毒身亡,享年38岁,被清西陵的清崇陵葬送。
如果光绪杀了西太后,中国的近代史会如何变化呢?他会成为“中国的明治天皇”吗?
光绪帝其实并不像书中说的那么圣明。不是诸位所想的那样慈禧太后的傀儡。
其实,慈禧在光绪身上注入了巨大的希望和心血。抱着他读四书。他在长大之前每天写学习总结给慈禧。但是,清代帝王都是强者,光绪天生体弱胆小,不能承担这样的大责任。另外,从小进宫开始最基本的生活经验不足。慈禧对光绪较弱的地方感到不满。我想光绪一生都受到她的鼓励。他努力读书,在亲政之后拼命努力。可惜他只读圣贤书,无法掌握时代的需要。他对世界的了解比他的表哥同治少。
甲午战争是光绪打,他是想让帝国的天威重新振奋,忽视日本又追求成功,导致北洋水兵全军毁灭。在决定了战后失败的情况下,他失去了基本的斗志,不敢面对自己犯下的错误,违反西太后的意志签订了马关条约。可以说他在亲政6年(1888-1894)期间,浪费了慈禧苦衷经营的24年成果。
戊戌变法是光绪和康有为两个无脑愤青的杰作。事实上,当时包括慈禧在内的很多人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只是视野的限制,他们不知道怎么改革。康有为空有热情而无知,上书中花乱炫耀着改革的利益。一心一意有了成果的光绪之外又加上梁启超,二人的无脑青年开始了一步大的恶作剧的改革。导致几百万读书人没有工作,撤出工作部门不给被裁的员工安排新工作,这改革可以想象会失败。正是这个改革,慈禧失去了对光绪最后的信心,改革结果的悲剧性也破坏了光绪脆弱的心。慈禧软禁光绪的时候,他一点也没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