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说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削弱相劝加强皇权的措施?

 我来答
majunnan
2020-02-23 · TA获得超过4.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16
采纳率:95%
帮助的人:784万
展开全部

一、秦朝

1、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丞相的职责便是佐天子、总百官,地位显赫,权力很大。

2、但是“三公”并立,有太尉和御史大夫牵制平衡相权。

二、汉朝

1、设立中书令、尚书、侍中,提拔亲信近臣,形成内、外朝,分立分权。

皇帝弱化相权的第一种方法,便是提拔自己身边的亲信近臣。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汉武帝

汉朝初年,大多数制度承袭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总百官、理万事,位高权重。到汉武帝开始压抑相权,应该怎么做呢?他的思路是“掺沙子”——丞相权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他可以参与决策,那我有什么事情就偏不与你商量,弱化丞相的决策权。

武帝提拔一些身边的年轻的亲信大臣,给他们一些本职以外的加官,比如中书令、尚书、侍中等等,让他们可以在皇宫内出入,这些人成为了皇帝在政务上的咨询顾问,皇帝有什么机要大事的决策都与他们商量。久而久之,在中央逐渐形成了内(中)外朝两套班子,皇帝提拔的尚书等人是为内(中)朝,成为了事实上的中枢决策部门,其办公机构在宫内,被称为内(中)朝,而原先由丞相领导的三公九卿反倒成为了纯粹负责执行的职能部门,被边缘化了,办事机构搬到了宫外,成为了外朝官。

不得不说,汉武帝的这一举措真的是很有政治智慧,隐晦的扩大了皇权。更重要的是,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2、到东汉时期,设立了尚书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之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成为隋唐时期三省体制的滥觞。

三、隋唐

三省体制,变独相为群相。

皇帝弱化相权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将相权分散。从隋唐开始发展演变的三省制度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1、三省制度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正式成为中央官制。

隋朝时,将中央决策机构分成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诏令的下达、审议和具体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这等于是将一个宰相变成了三个宰相,宰相人数增加了,权力自然也就被削弱了,这样做的用意,就在于使宰相互相牵制,以收集权之效。


三省六部制


2、设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一步将权力分而化之。

唐朝时,三省长官在政事堂中开会议事,共同决定政事,遇有意见分歧,则由皇帝最终裁决。后来,为了进一步防范相权坐大,唐太宗提拔一些低级官员,给他们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使其能够进入政事堂参政。

3、到了唐高宗以后,则演变为即使是三省长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的名号,也不能进入政事堂。这样一来,相权更加分散,而且,皇帝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与政事堂议政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可以说,到了唐高宗以后,宰相从原先的国家正式公务员变成了皇帝的临时工,皇权进一步扩大了。

四、宋朝

北宋沿袭唐代后期制度,设置中书门下省。

在北宋前期,中书门下的长官为正宰相,亦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宰相称“参知政事”。后来参知政事与正宰相基本无差别,使正宰相事权更为分散。

宋太宗后,一相四参或二相二参是常事。

唐宋两种方法,归根结底,运用的都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帝要集权,就必须分割相权,集权是目的,分权则是手段。这是在中国专制社会中近千年皇权与相权的抗衡中凝聚出来的中国政治智慧。

皇权与相权的抗衡到了明清时期来了一个转折,皇权逐渐达到的顶峰。

五、明朝

废除丞相,设立内阁,集中皇权。

明朝中央集权制



1、如果说,之前的皇帝还在为如何抑制宰相而费尽心思的话,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则完全没有为此感到为难。因为朱元璋更绝,他直接将丞相给废除了,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亲自决策。

2、不过,丞相本来是政府首脑,辅助皇帝的,废除了丞相,虽然皇权扩大了,但是皇帝也累坏了。很快,朱元璋就因政务繁杂深感劳累而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事。到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成立了内阁。

内阁的地位仅是皇帝的侍从顾问而已,权力也就是“票拟”(即在奏章上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写好,附在奏章上,以供皇帝参考)。

其实,内阁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因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人辅助。

3、后来,内阁的权力一路飙升,尤其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

比如,嘉靖时期的严嵩,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便是如此。

不过,如果有人以为首辅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宰相的权力可是制度赋予的,人家本来就是扮演的政府首脑的角色,而内阁首辅的作用不过就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权力到头也就是“票拟”。换句话说,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秘书,最多只能对政事提出意见,而宰相就不同了,人家是可以做出决策的。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首辅能够权压众臣呢?如张居正,竟然还能主持改革。原因很简单,皇帝信任他!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信任,而非法律赋予。所以,钱穆先生评价张居正说他是“弄权”,是“权臣”而非“大臣”。一旦有一天,他们失去了皇帝信任,他们的权力也就没有了依靠,因此,即便权高如严嵩、张居正长期把持朝柄,一旦为皇帝所不容,流放、抄家也只是分分钟的事而已。所以,内阁首辅根本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它是皇权的附庸,根本无力与皇权对抗。首辅的专权只是表象,本质上这恰恰说明了皇权的强大。

六、清朝

设立军机处,架空内阁,皇权达到顶峰。

清朝官制


我们可以看到,从秦汉以来,皇权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加强,到了清朝,皇权终于达到了顶峰。

清朝皇帝的专权那是出了名的,如盛世时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那可真是事必躬亲。所以皇权的巅峰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这一巅峰便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原本是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担心军机泄露,所以在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外找了一个小房子,在这里设立军机处,方便皇帝传旨,保守机密。有了军机处以后,皇帝传旨就在这里的进行了,原先的内阁就被架空了。在军机处上班的官员,品级都不高,但是皇帝亲选的,地位重要。而他们的工作也很简单,就四个字“跪受笔录”,皇帝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军机处完全就是皇帝旨意的传达室而已。

在专制社会,军机处的设置将皇帝的权威提拔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它也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最后一步。所以说,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皇权达到了巅峰。

天道轮回,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皇权在明清时期走向了它的顶峰,然而,过度的集权也导致积弊丛生。终于,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专制皇权也走向了它的末路。

胜寒dragon的知识小铺
高粉答主

2020-02-22 · 知识小铺是作者生活所获,无固定风格
胜寒dragon的知识小铺
采纳数:3673 获赞数:6826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集权于皇帝。
2、汉朝:在集权上最大的事例就是汉武帝设立内外朝制度。
3、隋朝:建立健全三省六部制,既有分工,又有相互之间的胁制。最终还集权于皇帝一人。
4、宋朝:设立三司分相权以及军权,将权力进一步收归于于皇帝。
5、元朝在专制主义上基本沿袭宋制,只是在中央集权上有建树。
6、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建立强化特务制度用以监察和处置。
7、清朝:康熙建立上书房制度。雍正建立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皇帝的御笔而已。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毗沙王之宝
文化旅行者

2020-02-23 · 历史文化相关的都是些小爱好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20
采纳率:61%
帮助的人:24.9万
展开全部
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但是皇权至上最为突出。
汉朝:汉承秦制,后来设置“中朝”制度,削弱相权。
唐朝:继承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
宋朝:相权中的军、财权分割出来,相权仅仅局限在行政一方面。
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清朝:承袭明朝制度,不设丞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