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的历史
高句丽古代究竟和中国什么关系?小杞人请把全文发我信箱istory@163.com,如果好给你加分...
高句丽古代究竟和中国什么关系?
小杞人请把全文发我信箱istory@163.com,如果好给你加分 展开
小杞人请把全文发我信箱istory@163.com,如果好给你加分 展开
1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从两汉到隋唐,高句丽一直隶属于中原王朝。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这个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关于其起源,历史学界纷争不断,莫衷一是。
传统的说法是,高句丽民族出自我国东北的秽貊族,秽貊人很早就生活在松花江流域。《诗经·大雅·韩奕》有“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这是周宣王将韩侯封到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最好证明。
有人认为,西周初年,周成王营建洛邑之后召开诸侯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高夷是高句丽族之源。也有学者根据高句丽王族出自北扶余,而将夫余说成是高句丽的族源。还有学者根据先商出自幽燕之地,当大部分商人入主中原之后,余部留在东北,成为东北少数民族的祖先,也就是成了高句丽人之源。无论高句丽出自秽貊、高夷、扶余,还是商人,都是古代东北民族,因此,认为高句丽是东北的古代民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东北设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进行管理,这是对东北地区实行郡县行政管理之始。高句丽人居住在玄菟郡高句丽县,活动区域大体上在今日浑江、鸭绿江流域。也就是说,至少在汉武帝时期,北方的高句丽已经成为汉代的编户齐民了。高句丽管理他们的户口,负责征税、征徭役,使用汉代铁工具、兵器进行农业和渔猎生产。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在汉中央政权同意的情况下建立高句丽国,成为汉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政权,由玄菟郡来管辖。作为汉朝的地方官,中央通过玄菟郡赐给高句丽王汉官服饰、衣帽和仪仗。高句丽政权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始终是一个地方政权。中原政权更迭,皇帝变换,高句丽诸侯王的地位没有变。高句丽人中一直流传着卵生、鸟图腾的传说,与商周始祖降生说相似。壁画中绘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图,使用汉字和汉晋货币。他们身上打着“龙”的印记。
高句丽政权曾两次迁都,承载其发展历程的遗迹又保存了多少?
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先后两次迁都,共有三座都城。第一座都城是纥升骨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县城附近,历时40年。公元3年,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区内),以此为都长达425年。公元427年又迁都至平壤城(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平壤)。建都平壤后的240年是高句丽走向衰落和灭亡的时期。公元668年,唐朝军队与新罗联合灭掉了高句丽。
一个存在长达七百余年的王朝为何三次迁都,专家们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次迁都的原因是国内城一带山水深险,地宜五谷,又多麋鹿鱼鳖之产,利于百姓生活,同时可以避免战争的威胁。第二次迁都,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因素,另一方面则是高句丽向南发展的战略使然。更重要的是,高句丽王琏被东晋安帝封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高句丽王作为晋的征东将军,既要管理高句丽的事务,又要对东方诸国进行征讨。原乐浪地区的首府平壤正是其行使正统职权的地方。
高句丽都城地区保存着大量的文物遗迹,特别是集安国内城一带,由于作都城的时间最长,又处在高句丽政权的改革发展时期,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最多、最精美、最富特色。此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和贵族墓葬有43处遗迹,其中集安有42处,桓仁有1处。
集安的国内城在市区两侧,南邻鸭绿江,西靠通沟河,石砌方城,城垣周长2600多米,高处可达4米多,城门、排水设施及城内宫殿尚存遗迹,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城北2.5公里的山上雄踞着丸都山城,石砌城墙近7公里。城内有望台、戍兵营房和宫殿遗址。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相拱卫,形成了高句丽都城的建筑格局。
集安国内城周围现有8000余座高句丽古墓。1961年,国务院将洞沟古墓群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有古墓11280多座,其中绝大多数是高句丽墓葬。其中一批大型的方坛阶梯石室墓是高句丽王的陵墓。被称为“东方金字塔”的“将军坟”是长寿王的陵墓,太王陵是好太王的陵墓,千秋墓是故国壤王的陵墓。此外还有一批古墓内绘有彩色壁画,内容有墓主人居家宴饮、出行、礼佛、歌舞、百戏、山林狩猎、攻城、斩俘、战争等生活场景。也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四神等神仙传说的图像。
好太王碑更是高句丽人留下的文物精粹。方柱形碑高6.39米,幅宽1.34米—2.00米。四面环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775字,现可辩识1600字左右。其内容记载了高句丽建国传说,前三王的传承,好太王东征西讨的功业等。碑文为汉晋文言书法,是研究高句丽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文字资料。经历了159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完好地矗立在集安市东北4公里处。
盛极一时的高句丽人最终走向何处,高句丽人是朝鲜族的祖先吗?
很久以前,民间就流传着唐二主征东或薛仁贵征东的故事。唐二主即唐太宗,薛仁贵则是唐初有名的军事将领。唐太宗为了收复辽东,统一天下,征讨盖苏文弑逆,援救新罗,曾三次出兵征讨高句丽。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李、薛仁贵等率兵攻下平壤城,俘虏高句丽王高藏,高句丽灭亡。唐在高句丽故地设置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设安东都护府统辖,以左武卫将军薛仁贵总兵镇之。
高句丽在发展时期,扩张到辽河流域,南到朝鲜半岛的汉江。灭国之前户籍为69.75万户,人口近348.5万,其中包括大量的汉人、鲜卑人、契丹人、人、新罗人、百济人。高句丽族人约17.2万户,86万人左右。这些高句丽人都到哪里去了呢?
据史书记载,唐朝曾两次大规模迁徙高句丽贵族及有实力者到长安、江淮一带,共有22万多人;流入新罗地区18万人左右;留在高句丽故地,即今日辽河以东地区近20万人,朝鲜半岛北部约6万人;战争中死亡近20万人。可以说,高句丽人主要进入中原和东北地区,同那里的汉人相融合,一少部分留在朝鲜半岛,同那里的居民相融合。
需要说明的是,高句丽政权存在时,史书记载还称其为高句骊、句丽、高丽。骊与丽相通,而句丽、高丽应该是高句丽的简称或简写。像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一样。可是高句丽灭亡250年后的公元918年,辽东人王建在开京建立高丽王朝。高句丽简称高丽与王建的高丽政权从时间上、地域上、王族姓氏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不应该混为一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B%98%E5%8F%A5%E4%B8%BD
这个网站上有详细说明
展开全部
高句丽与中国的关系,或许可用“叛服不常”四字带过,其实高句丽的战略意图还是很清楚的。打开地图,高句丽建国之初仅在浑江、鸭绿江中游占据一小片土地,四面皆敌:西面为汉辽东、玄菟〔注:第二玄菟郡〕二郡,南为乐浪、带方二郡,北面是夫余,东边有沃沮。因此,除了对周边小邦和夫余、沃沮进行吞并、打击外,对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时战时和的态度,但中心是围绕着蚕食、兼并上述四郡进行的。一旦中原王朝强大时采取称臣纳贡的恭顺态度;中原一旦有事或国家分裂,即乘机入寇侵掠,以收渔人之利。中间虽几经反复,有几次还因受到中原或地方朝廷的报复性讨伐而几乎亡国,但在五世纪初还是完全达到了其战略目标:上述四郡先后入其囊中,夫余等也先后征服,西至辽河,东、北已无强敌,东南与百济、新罗接壤。其后鉴于北魏已兴,向中原内地进取的可能性不大,长寿王于427年从丸都城迁都平壤,致力于向朝鲜半岛南部发展,以打击百济、新罗为主;对中国则以辽河为界,采取守势。当中国再次统一起来后,高句丽以其倔强,击败了隋炀帝大军的进讨。后来又与唐朝断断续续地进行了二十余年的战争,最后终于在内部分裂,外部强敌压境的局面下灭亡。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上面1-8是标题,全文内容太长超过百度的限制,没法发出来,你要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问我要。
1、高句丽与东汉:打打停停
2、高句丽与公孙氏:远交近攻
3、高句丽与曹魏:毋丘东征
4、高句丽与前燕:千钧压顶
5、高句丽与后燕:攫取辽东
6、高句丽与南北朝:封贡不绝
7、高句丽与隋朝:炀帝三征
8、高句丽与唐朝:最终败亡
上面1-8是标题,全文内容太长超过百度的限制,没法发出来,你要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问我要。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高句丽,也简称高丽,是西汉到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有重要影响的边疆民族。周秦时期,高句丽的先人一直生活在东北地区。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高句丽鼎盛时期其势力范围包括吉林东南部、辽河以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我国学者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商人说、炎帝说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充分肯定高句丽民族先人的活动范围在周秦之际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的势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
二、从高句丽政权建立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公元前37年建都于纥升骨,当时属汉玄菟郡管辖范围。高句丽政权先后臣属于汉玄菟郡、辽东郡,不断上表称臣、朝贡。
三、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包括分裂时期的各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民族政权。如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丽也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高句丽给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高句丽灭亡时,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群中。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兼并。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
隋朝建立后,由于高句丽对于隋朝的封贡关系的要求采取对抗态度,隋朝对高句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可是都失败了。隋朝自身反而由于国内起义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朝和新罗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
公元677年唐朝因为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活动,安东都督府退移到新城(辽宁省抚顺),把宝藏王册封安东都督朝鲜王,统治高句丽遗民。公元681年宝藏王企图复国。公元686唐朝把宝藏王之孙高宝元册封朝鲜郡王,但没有实现统治高句丽遗民。
大部分高句丽遗民经过抗唐战争建立渤海国。一部分成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将高仙芝的祖父),另外一部分融入新罗突厥。
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但是由于统治政策的失误,新罗利用高句丽遗民的复国运动,以及唐朝西方出现了强敌吐蕃而不得不将战略重点西移的原因,唐朝最终放弃了高句丽旧地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这一地区逐渐为新罗渤海和后来的王氏高丽王朝所侵夺。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
一、从高句丽民族起源看,我国学者大体上有秽貊说、夫余说、商人说、炎帝说等,但无论何种说法,都充分肯定高句丽民族先人的活动范围在周秦之际就在我国东北地区之内。周武王克商以后,周人的势力已超越今日东北的范围。
二、从高句丽政权建立情况看,国内外学者大都认同公元前37年建都于纥升骨,当时属汉玄菟郡管辖范围。高句丽政权先后臣属于汉玄菟郡、辽东郡,不断上表称臣、朝贡。
三、自汉至唐,我国历代王朝,包括分裂时期的各王朝都认为高句丽是边疆民族政权。如唐太宗视高句丽地区为中国的传统疆域,实现对高句丽的统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后一项使命,这也是隋唐两朝不惜倾全国之力完成统一高句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高句丽也没有“自绝”于中国之外。高句丽给自己的定位一直都是中央王朝的边疆地方政权,主动和中央王朝建立臣属关系。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认识,所以在唐朝统一高句丽后,有一大批高句丽人不仅没有对唐朝抱有“亡国”之恨,反而为维护唐朝的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五、从高句丽人的流向看,高句丽灭亡时,大多数都融入了汉族人群中。
公元前37年由夫余人朱蒙(又作邹牟王)所建,起初建都于纥升骨城(今中国辽宁省东部的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地属于中国汉朝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具体是因为有此县名才形成国名与民族名,还是因为先有高句丽人的形成才确定该县名,目前尚有争论。但高句丽国家最早渊源于中国汉朝郡县范围之内,是确凿无疑的。
朱蒙建国后,沸流国(在今富尔江流域)来降。公元前32年,又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约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公元前28年,再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
瑠璃王(朱蒙子,名类利)时,因先受夫余、鲜卑攻击,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又开始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公元22年亲率兵攻夫余,杀其王带素,将来投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国内。接着,公元26年又通过兼并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国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同年举国来降。
5世纪末时朝鲜三国时代的版图
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攻取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攻取东涉(今朝鲜江原道)一部分地区,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为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及以后诸王对辽东地区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的多次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
313年,高句丽取回了原被汉朝统治的地方乐浪郡,但向南进一步的发展也受到强大阻力。369年发兵2万侵百济败还,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围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钊)出城拒战,中矢身亡。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丽在发展中再度受挫。
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倡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经过十余年的治理,经济有了发展,军事实力增强。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次年又开始向外发展。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兼并。公元427年,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连将都城迁徙到今天朝鲜境内的平壤地区。
隋朝建立后,由于高句丽对于隋朝的封贡关系的要求采取对抗态度,隋朝对高句丽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伐,可是都失败了。隋朝自身反而由于国内起义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太宗的征讨虽然重创了高句丽的国力,仍然没有能够实现灭亡高句丽或迫使其臣服的目标。直到公元668年(中国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朝和新罗的夹击之下灭亡,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
公元677年唐朝因为新罗和高句丽遗民的抗唐活动,安东都督府退移到新城(辽宁省抚顺),把宝藏王册封安东都督朝鲜王,统治高句丽遗民。公元681年宝藏王企图复国。公元686唐朝把宝藏王之孙高宝元册封朝鲜郡王,但没有实现统治高句丽遗民。
大部分高句丽遗民经过抗唐战争建立渤海国。一部分成为唐朝的臣民(包括唐朝名将高仙芝的祖父),另外一部分融入新罗突厥。
唐朝在高句丽旧地设置了都督府,重新建立起中原王朝对辽东地区的统治,但是由于统治政策的失误,新罗利用高句丽遗民的复国运动,以及唐朝西方出现了强敌吐蕃而不得不将战略重点西移的原因,唐朝最终放弃了高句丽旧地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这一地区逐渐为新罗渤海和后来的王氏高丽王朝所侵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历史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渤海王国的繁荣和强大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它占领了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韩国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据说,韩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与一位以熊为图腾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国。历史学家将韩国的这段早期历史阶段称为“古朝鲜”时代。
古代韩国最初以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会为特征,各小城邦又逐渐合并成政治结构复杂的部落联盟,并最终形成了王国。
在这些部落联盟中,位于鸭绿江中游的高句丽(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国。高句丽富于侵略性的军队逐一征服了周围的部落,并在公元313年甚至攻占了中国的乐浪地区。百济(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于今天的汉城附近汉江南面的一个小城邦发展而成的类似高句丽的部落联盟王国。百济于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统治时期发展成为一个由贵族统治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新罗王国(公元前57-公元935)位于韩半岛最南端,最初是三国中最弱小、最落后的国家。然而由于在地理上远离中国的影响,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国的外来习俗和思想。它的社会阶级特征明显,后来产生了独特的“花郎团”并发展了佛教。
统一新罗与渤海
6世纪中叶,新罗王国征服了临近的伽倻王国(从1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在韩半岛南部地区发展起来的一批城邦国家)并与中国唐朝结成军事同盟,征服了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当中国唐朝后来暴露出要将高句丽和百济纳入其帝国版图时,新罗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罗将中国人逐出韩半岛。其后,居住在满洲中南部地区的前高句丽人于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国。
渤海王国不仅有高句丽人,还有众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国按高句丽王国的行政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五京政权体系。渤海王国有着源于高句丽文化的先进文化。
渤海王国的繁荣和强大在公元9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它占领了北至阿穆尔河,西至满洲中南部开元的广大地区,并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关系。渤海王国于公元926年被契丹人灭亡,其统治阶级中的很多人(大部分为高句丽人)迁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丽王国。
新罗在公元668年统一了韩半岛,并在8世纪中叶进入繁荣强大的鼎盛时期。新罗一直想建立一个理想的佛教国家,佛国寺就是在统一的新罗时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贵族沉溺于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国对佛教的崇尚开始衰落。此外,和被占领的高句丽和百济声称有统治权的地区领袖间产生了冲突。公元935年,新罗国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丽王朝投降。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就是朝鲜啊
历来是中国的附庸国
秦始皇时已经征服他们了
三国时候归魏国
隋朝隋炀帝因为攻打高丽激起民愤的
唐代为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与西藏吐蕃的地位等同
元朝是领土了
明代和中国水师合作打败丰臣秀吉
清朝属于清的庇护国,多次抵抗日本的入侵
以至于韩国人把屈原认作自己国家的人,把孔子认作自己国家的人,中国的文化申请走了大半,国旗都要是八卦,原因就是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他们就是中国人统治的,有国家认同感
历来是中国的附庸国
秦始皇时已经征服他们了
三国时候归魏国
隋朝隋炀帝因为攻打高丽激起民愤的
唐代为新罗,是唐朝的附属国,与西藏吐蕃的地位等同
元朝是领土了
明代和中国水师合作打败丰臣秀吉
清朝属于清的庇护国,多次抵抗日本的入侵
以至于韩国人把屈原认作自己国家的人,把孔子认作自己国家的人,中国的文化申请走了大半,国旗都要是八卦,原因就是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他们就是中国人统治的,有国家认同感
参考资料: 权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