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创设的原则包括 [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方法]

 我来答
泡芙妈妈爱分享
2023-03-10 · TA获得超过28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9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74.6万
展开全部
  在数学教学中,课题的引入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解题教学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课堂的这种问题情境是一种气氛,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去想像、思考、探索,从而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它是所学习的数学新内容赖以产生的现实背景,那么,数学教学中怎样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必须做到科学、适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选择具有较好教育功能的情境。
  1 针对性原则,要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情境设计,情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所以情境应该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而不能创设脱离学生实际或脱离数学本质的情境。
  2 现实性原则,问题尽量源于生活、生产实际和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可亲,富有吸引力。
  3 开放性原则,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多种不同的结果,或有多种可能的解答方案,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创造性才能的开发是十分有利的。
  4 发展性原则,问题并不是在找到满意答案时就结束,所寻找到的解答可能暗示着可以对原问题的各个部分作种种变化。并把问题的答案引向一般,从而获得更多的东西,同时也预示着能引出一些新韵问题。
  5 生成性原则,教师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最好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至少有部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能提出来。
  6 简洁性原则,问题的表述要简明扼要,不能含糊不清,以免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果一个情境设计很牵强甚至繁琐,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给学生更大的压力。
  
  二、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 下面每个算式中的两个量可以合并吗?若能合并,求出其结果;不能合并,说明理由,并说一说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①3枝铅笔+2枝铅笔;
  ②3千克苹果+2千克苹果;
  ③3枝铅笔+2千克苹果。
  学生独立完成上述问题,并将结果与同伴交流,最后师生归纳:
  ①能合并,结果是5枝铅笔;
  ②能合并,结果是5千克苹果;
  ③不能合并,因其中的两个量不是同类的。
  由此让学生体会:同类量能合并。不是同类量则不能合并。
  问题2,每本练习本x元。小强买5本,小华买2本。用代数式表示:两人一共花了______元。
  答案:5x+2x。
  然后提问:这里5x与2x是同类量吗?可以合并吗?合并结果是什么?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同类量及同类量能合并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类比、迁移,进一步提问:你认为下列单项式中,哪些是同类的?
  5a2b,4xy2,-2ab2,2ba2,-6x2y,3,-3xy2,-8。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教师再进一步提问:同学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划归为同一类的呢?5a2b与2ba2,4xy2与-6x2y同类的吗?为什么?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对探求新知识兴趣盎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趁机引导学生探讨同类项的概念及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整个过程,学生经历了一段由自己熟知的具体事物到抽象事物的情境,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对同类项的概念及同类项合并法则有较深的理解。
  
  2 设计让学生动手的数学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
  课前每个同学准备4根长度不一的小木棒,并且满足:
  ①其中较短两根的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
  ⑦其中较短两根的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
  ③其中较短两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的长度。
  分组实践:把课前准备好的4根小木棒,分别按上面条件,试着拼一个三角形,结果会怎样?
  学生容易得出:①、②两种情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只有第三种情况才能拼成三角形。
  通过实践。学生有了这样一个感性认识:当较短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时,是不能构成三角形的,只有当较短两根木棒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的长度时,才能构成三角形,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在已构成的三角形中,是否任意两边的长度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的长度呢?要求学生继续分组实践,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学生不难得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学生通过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3 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三角函数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①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斜边AB与直角边AC,怎样求另一直角边BC?
  ②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已知角A和斜边AB,怎样求角A的对边BC?
  问题①学生自然会想到利用勾股定理,而问题②利用勾股定理则无法解决,从而产生新旧知识的冲突――怎样解决这类问题呢?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便会油然而生,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是不难完成的。
  总而言之,创设问题情境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而巧妙地创设出各种不同韵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有用之材。
  
  (责任编辑 赵雄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