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文言文翻译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以下是个人理解:
大意是,唐太宗对属下说,我老在宫里居住,常常自省,一直担心对不起上苍,被天下百姓怨恨,想到高人的鞭策,必须了解外面的情况,达到天下没有怨言。再看看上奏的大臣们,大部分都说的很夸大,平常的事情都这样,何况紧急的事情呢,一定畏惧怕惹我生气,因此每当有上奏的人,即使我不满意,我也不惩罚他,如果马上就责罚他,怕别人畏惧之心更厉害,就更不肯进言了。
大意是,唐太宗对属下说,我老在宫里居住,常常自省,一直担心对不起上苍,被天下百姓怨恨,想到高人的鞭策,必须了解外面的情况,达到天下没有怨言。再看看上奏的大臣们,大部分都说的很夸大,平常的事情都这样,何况紧急的事情呢,一定畏惧怕惹我生气,因此每当有上奏的人,即使我不满意,我也不惩罚他,如果马上就责罚他,怕别人畏惧之心更厉害,就更不肯进言了。
展开全部
这段话出自《贞观政要·求谏》,是太宗向群臣所发求谏之言。与贞观初期的求谏相比,自然内涵大不相同。初期求谏,在于开辟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到了中期,目的虽任务而更,此时求谏则为了“守天下、治国家”,维持太平气象。然从这段话中,我们又可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臣进谏远不如贞观初期,心存“触鳞”之忌,而致“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尽管太宗声明“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敢说话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幸而,还有一个魏徵,太宗的最后一面明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