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2017-01-12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217万
展开全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 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 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质疑:
一、营造质疑氛围,增强质疑勇气,使学生敢质疑
教师要营造质疑氛围。学生有没有强烈的质疑意识,能不能提出质疑,取决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鼓励学生有不同于课本的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热情,对学生新奇怪异的想法我们要加以保护,决不能随便予以否定,遏制及嘲笑。形成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让学生以问倒老师、课本为一种光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实施:
1、宣讲故事,培养质疑兴趣,使学生想质疑
在中外的名人中,有许多是因为对前人的学说提出挑战,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比如陈景润就对华罗庚的学说提出了质疑,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的天动说的质疑上等等。另外,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是从问“为什么”开始的,如牛顿的地心引力就是从“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开始的,瓦特的蒸汽机就是从“壶盖为什么会往上窜?”开始的。这些故事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每一项发明和每一项创造,都是以“提出问题”为起点的,从无例外。能否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人”的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学生明白了这些,才能激起质疑的兴趣,进而主动质疑。
2、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质疑
目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还不能主动提出问题。根据我们的前期诊测,发现主要是学生存有“三怕”心理:一怕质疑浅,同学会嘲笑;二怕质疑偏,老师责怪;三怕质疑多,老师厌烦。
美国心里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用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亲切和谐的笑容,为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创设良好氛围。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当学生提出的质疑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质疑的勇气;(2)当学生在提出质疑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时,教师也要认真倾听,不能打断学生的发言;(3)当学生提出的质疑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也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学生的“三怕”心理,才会敢于提出质疑。
另外,课前、课间教师要常抽些时间待在班上,师生间身体距离的缩小,带来心灵的贴近,即使你没说什么,也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可能只是微微一笑,拍拍肩膀,摸摸脑袋,聊聊家常。不经意的小动作,带给学生的信息是强烈的——老师很喜欢我!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就为学生有问题、敢质疑奠定了基础。
3、健全评价机制,提高质疑的积极性,使学生好质疑
小学生争强好胜心理特别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竞赛、评比等激励措施,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了提高效率,我在每堂课的最后,都要公布下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预习的重点,并要求学生设计好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本人进行两项处理:一是掌握预习的质量;二是筛选。由于精彩的质疑可以到黑板上去“亮相”,这就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自我欣赏”的机会,既调动了很多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拉近了跟学生的距离,而我在讲课时也可以直扑重点和难点,减少了“无用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争强好胜,我还把班上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上下桌四人为一组,优、困生搭配,由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每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并给予表扬。为了能在小组中当个最佳质疑能手,他们就得读熟、读透课文。为了能提出疑问,他们必须用发现的眼光来读书,才能发现问题,提问题,并期待着解决问题。这样就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学生也感受到思考、质疑带来的无穷乐趣。
总之,营造一种宽松、包容的提问氛围,可以教会学生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
二、教给质疑方法,寻找质疑的来源,使学生善于质疑
“敢问”、“好问”、“勤问”,仅是“质疑”的初级阶段。如果学生面对一篇文章却不知从哪些角度去提出问题,那么质疑也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关键还是“善问”。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质疑”的思路和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
1、找题眼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提出质疑捕捉文章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课一开始,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质疑,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出示课题后,我就问:“同学们,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学生之后提出许多质疑,如文章讲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几件事?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题?等等。这样,不仅一下子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为更好地理解课文作了铺垫。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我们经常说:“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在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不仅仅在于引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还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的思维在上课一开始,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学习,自觉感悟,效果非常不错。
2、抓重点词句
小学课文大都是文质并茂的佳作,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值得我们细细的揣摩品味,以期借鉴,对这些词句的学习可以通过质疑的方式加以确切的领会。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作者用“静、清、绿”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的特点,能否用其它字来代替?通过质疑,学生马上会明白,这三个字分别概括了漓江水的特征,没有哪个字可以来替代。
在教学课文《威尼斯的小艇》时,有一句“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新月的样子”。教师引导学生这样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新月’,而不用‘月亮’?”学生有了疑问,有的学生问:“什么叫‘新月’?什么样的月亮称为‘新月’呢?”通过对“新月”这个词的质疑,学生体验到用词必须形象、准确。
可见,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进行质疑问难,深入探讨,常常会成为理解一篇课文的突破口。它能帮助学生准确地感知课文描述的情景,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养成准确的语言表达习惯。
3、抓住课文首尾段质疑
有的文章的首、尾段带有总起或总结作用,抓住它质疑可以使学生把握全文的内容或写法。
如《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从首段去发现质疑: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学生通读课文后,知道了这是课文的总起段,全文围绕这个意思来写的,通过通读课文,学生不仅对这个质疑有了深入地理解,而且对詹天佑这个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总结,有了收获。
4、在课文内容看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着力用笔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在这地方提问并为他们解决疑难,可以让他们把握文章的精髓,把文章理解得更透彻。
例如在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提问:“鲁迅救助了车夫后本应感到欣慰,但为什么他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呢?”经过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释疑,学生就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这些“自相矛盾”的文句,造成了文章跌宕起伏的效果。教师引导学生在“自相矛盾”的地方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质疑的能力。
除了上面的,到了高年级,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文的详略得当、布局谋篇、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质疑,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质疑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质疑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质疑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质疑。
三、创设质疑情境,以疑促学
上课时要精心设计提问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提问创设一个积极的、活泼的教学氛围。
1、抓住学生学习中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激起认知的冲突
像教学《烟台的海》一课,以让学生讨论是否可以改换课题为《烟台》,从而产生疑难,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进行整体的感知。结果发现课文主要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色,改动课题显然不好。
2、抓住学生之间不同理解的矛盾,引起相互的争论
有关理解的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各自认知矛盾过程中知识与思维的差异。通过争论,澄清发现,能增强学生对质疑的意识。像《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中先出示错的题目《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让学生提出质疑,接着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就能驱使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各执一端,高涨探究问题的热情。
3、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对学生有质疑启示作用的范例
如《秦陵兵马俑》的外形一段教学,教师设计板书“将军俑身材魁梧,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这样写不够具体,显然缺少将军俑自身的外形特点。此时,学生的质疑意识自然转向质疑情境:将军俑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外形特点?从而既理解了课文怎样描写,又领悟到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课堂形态中的质疑情境创设,要能揭示认知困难,能吸引学生去积极地乃至独立地运用各种思维方式,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作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实践,进行主动的探求,教会学生与无疑出生疑,有难而生疑。其可贵之处不在于排难解困,而在于探理求源,既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要使学生做到在阅读中多思、善思、深思,做到学中问,问中学。学生学会了思考,也就学会了质疑。学会了质疑。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