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学会读书?

 我来答
留下一片林322
2018-04-01 · TA获得超过178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5.9万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1.7亿
展开全部
学会读书,并不简单。每个人在这方面都是处于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的过程之中,它没有固定的、标准的模式,但总有一些建议有益于我们。
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要看到书背后的东西。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懂得结论。只有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对问题有透彻的了解。而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我们对书本中的每一个问题,一天没有学懂,就要再研习一天,一章没懂,就不要轻易去学第二章。这样学虽然慢些,但却能收到实效。有的同学看书常犯急躁的毛病,手拿一本书几下就看完了。最初看来似乎有成绩,而一旦应用时,却是一锅夹生饭,不能运用自如了。
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连串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联。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串全书的精神实质。我们常常把这种读书过程,叫做“从厚到薄”的过程。大家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感觉: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在读的过程中,如果你对各章各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材料,那就会觉得更厚了。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这样,并不是学得的知识变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同学们读书要学会消化。我常见有些同学在考试前要求老师指出重点,这就反映了他们读书还没有抓住重点,还没有消化。靠老师指出重点不是好办法,主要的应当是自己抓重点。
我们在读一本书时,还要把它和我们过去学到的知识去作比较,想一想这一本书给我添了些什么新的东西。每当看一本新书时,对自己原来已懂的部分,就可以比较快地看过去;要紧的,是对重点的钻研;对自己来说是新的东西用的力量也应当更大些。在看完一本书后,并不是说要把整本书都装进脑子里去,而仅仅是添上几点前所不知的新方法新内容。这样做印象反而深刻,记忆反而牢固。并且,学得越多,懂得的东西越多,知识基础越厚,读书进度也就可以大大加快。 另外,如何学会读书,古今中外名家读书有“八说”。 在这儿我提出来参考:   
一本说 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在同一时间内精读一本最好的书。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弄清原委。从头到尾,反复对照。   
二分说 现代学者梁启超把所读的书分为二类:精读与浏览;精读的再分二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与有益身心的名人格言。   
三遍说 中国作家茅盾认为,读一本书至少读三遍:第一遍鸟瞰,即通读;第二遍精读,即细嚼;第三遍消化,即弄通。   
四多说 伟人毛泽东提出,读书要四多:多读,多写,多问,多想。   
五到说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读书“三到”之说(口到、眼到、心到);现代文学家胡适加上“手到”;现代文豪鲁迅再加上“脑到”。五到俱全,乃读书良方!   
六字说 法国哲学家卢梭把读书归纳为“六字”:储存、比较、批判。   
七录说 明代文学家张溥之书房命名为“七录斋”。每读一篇佳作,必抄录之。录完,默读一遍便烧掉;再抄,再默读。反复七次,永志不忘。   
八面说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自称读书“八面受敌”。一本书分作几次读,每一次探究一个方面,方方面面掌握了,自己写文章就能多角度联想,挥笔自如。
百度网友0220df141
2006-09-10 · TA获得超过70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0万
展开全部
第一,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时候,要知建树、究得失。我们要从总体上知晓该书的学术建树和它的贡献、特点、影响、意义等。读书的时候,要留心去想,而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读书任务而读书,要把读书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二,取人之长开己窍。就是想如何取人家的长处,开自己的心窍。读书的时候,要全力以赴吸取别人的长处,获取宝贵的学术灵感。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每一滴宝贵的学术养料。
第三,他失九不及己得一。他人有九条过失,也比不上自己有一条所得、一点收获。我们读前人的书,经常会感到不满意。但你不满意别人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得有东西才行。
第四,读人书、想己事。我认为读书的一个秘诀就是,读人家的书的时候,处处想着自己的事,筹划自己的学问该怎么做。读别人的书时都要想,哪些地方用得上,哪些地方可以丰富自己。读完了,别人的成果变成了自己知识储备的一部分,别人的书读成自己的了。
第五,先梳理,后立说。我们要创新,要提出一个论点,要像胡适说的那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提问题可以大胆一点,但论证要小心。这就是先梳理、后立说。小心求证、求实是很必要的。
第六,广读书,小落笔。读书破万卷,博览群书,这是很必要的。一个学者要爱好广泛,兴趣多样,视野开阔。读书要广,视野要宽,但要小处落笔。做学问要从小处落笔,将广泛的兴趣沉落到对细小的问题的追究上。读书时就要想怎么落到实处,怎么样在细小处见出真功夫来。广读小落才会做出真正的学问来。广读广落,听起来很美,但终究会颗粒无收。
第七,读西书,做中学。我们可以多读西方的东西,因为人家毕竟走在前面。现代性,它是原生的,我们是后发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拿来主义”在今天还是有道理。
第八,谈空不如做实。做文学理论经常出现的一个弊端就是,说得多,做得少。想得很开很大,但很少也很难落到实处。所以,要落到实处,切忌空谈。总结具体的实际问题,在读书时细心寻找个人具体的落脚地面。比如说,文本分析和个案应该是最要紧的事。

baci 整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多阑姒通
2019-11-20 · TA获得超过365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045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225万
展开全部
这样读书才能收获大
我阅读的书不少,但跟同学议论的时候,总感到自己的体会很浮浅,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阅读书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点,靠什么呢
就靠动脑思考.怎么"动脑"呢
我想具体应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穷究道理彻底".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传."在这里,"思量"是指动脑筋思考问题,"道理彻底"是指要真正懂得,真正理解.有不少同学阅读的时候,只看不思考,只大声阅读,不动脑筋,所以收效甚微.
二,理清文章思路: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时候,要搞清楚书上的每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从思路中
去学习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想方法.读文学作品要搞清作者文章的线索,思路,不能只追求情节和
结果.每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问题,合上书,认真回味一下作者的思路是大有好处的.
三,
能提出问题:阅读时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己不同意书上的见解,提出问题;一类是由于自己知识,经验不足,看不懂而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不懂脑筋是提不出来的.如果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又能带着问题深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进一步去思考,阅读的收获一定会更大.
四,
能独立回忆,准确表达: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要认真地回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都理解了吗
有什么主要收获等等.还可以把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当然,阅读有没有动脑筋,最重要的还要看阅读后能不能把收获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之中.凡是动脑筋阅读的同学,很快就能把人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变得越来越聪明.
两方面很重要
1、你自己读书的方法。
《身体素质好坏跟理解能力、读书好坏的关系》身体素质好坏跟理解能力、读书好坏没太大关系。要看你怎么想,有的人身体好,但他们把他哪去耍去了,有的人身体不好,只有自己一个人看书,结果,前面的学习不好,后面的好了,这不用问。
当然,身体好的话,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学习研究了。
理解能力并不是个什么神秘或了不起的东西,比如学习,你看书的时候只要用心,考虑问题深入、有条理,擅于思考、并且有方法,并且效率高,得到的结果就是学习好了,也就是理解能力高的表现
而有的人在看问题思考的时候根本不愿意深入,想当然,不做考证,埋着头冲,结果就是错误百出,时间一长造没了研究的心思,更没了认真研究学习的习惯:有的人甚至就是大条条的,根本就不想思考,就像燕子掠水,只在表面掠过,他永远也不知道水下是什么
理解能力只是一个一面学习一面总结方法后形成的一个习惯罢了,没什么了不起的
2、你身处的大环境。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是一些不求上进,整天玩耍的人,那你肯定会受影响;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看书学习,那你也不会偷懒了。
所以你身边的人是前者,远离之;如果是后者,融入之。
3、还有一个,如果你的老师天天把你们的时间占有了,讲一些他自己认为应该讲的东西,而你自己却有很多东西不熟或根本不明白,你必须抛开老师的东西,自己琢磨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cufe五月
推荐于2019-09-06 · TA获得超过278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873
展开全部

读书的的意义在于读书的过程、读懂多少、有什么感悟等。读完一本书要学会做点读书笔记,记录一下书本的脉络主旨、主要内容、事迹、以及阅读感悟等。

读书一般可以采用泛读和精读两种方式,泛读相对普遍,主要是用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不是简单地阅读速度快,跟略读、跳读扫读等有着本质的区别。快速阅读是一种科学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的高效上,更是理解的高效:对抓住文章段落的脉络和重点有非常好的作用,帮助我们对文章做整理、分析和归纳。通过适当的练习可以提高泛读的速度。

而精读适用于一些经典的书或者想对某一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索时,精读除了能够加强对书籍的整体全面了解,更能对该领域形成系统性的认知与领悟,因此尤其适合对新的知识领域进行拓展时采用。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

这些符号最常见的是语言文字,其他还有音符、密码、图表等也在此列;一般获取过程使用眼睛观看,也包括盲人用触觉来识别凸字等其他获取方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植天晴BU
2006-09-20 · TA获得超过58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样读书才能收获大
我阅读的书不少,但跟同学议论的时候,总感到自己的体会很浮浅,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阅读书籍,最重要的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做到这点,靠什么呢 就靠动脑思考.怎么"动脑"呢 我想具体应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穷究道理彻底".朱熹说:"读书之法,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传."在这里,"思量"是指动脑筋思考问题,"道理彻底"是指要真正懂得,真正理解.有不少同学阅读的时候,只看不思考,只大声阅读,不动脑筋,所以收效甚微.
二,理清文章思路: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时候,要搞清楚书上的每一个结论是如何得出来的,从思路中 去学习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想方法.读文学作品要搞清作者文章的线索,思路,不能只追求情节和 结果.每学完一个章节或一个问题,合上书,认真回味一下作者的思路是大有好处的.
三, 能提出问题:阅读时的问题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自己不同意书上的见解,提出问题;一类是由于自己知识,经验不足,看不懂而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不懂脑筋是提不出来的.如果善于动脑提出问题,又能带着问题深入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进一步去思考,阅读的收获一定会更大.
四, 能独立回忆,准确表达: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要认真地回忆一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都理解了吗 有什么主要收获等等.还可以把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解决.
当然,阅读有没有动脑筋,最重要的还要看阅读后能不能把收获用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之中.凡是动脑筋阅读的同学,很快就能把人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转化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变得越来越聪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