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为何会被自己的学生抄家鞭尸?
张居正死后,受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不仅被抄家,尸体也被挖出来鞭尸,我们通常总是从万历的个人爱憎上寻找答案。总而言之,是因为当年张居正管束万历太狠,让万历内心充满怨恨,加上张居正对万历严格要求,自己却说一套做一套,这才让万历对他展开报复。
但其实呢,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因为,在张居正死前,万历就已经掌握大权,但张居正还是正常死亡,且在他死后,还获得很多的荣誉。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对张居正并没有过多私人怨恨。更重要的是。
万历作为一个皇帝,绝不会让自己的个人情感来凌驾于利益之上。换句话说,如果打击张居正,对自己不利,一个皇帝真会为了从前某些私人矛盾,就不遗余力的打击已死的张居正吗?显然不会。
其次,明帝国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官僚社会,所以,官员势力再大,也无法对皇帝构成威胁,对此,我们只需要看看明朝所谓的权臣、权阉,都是让皇帝轻轻一挥手,就灰飞烟灭。所以,对于万历来说,他实在缺乏为维护权利而打击张居正的动机,更何况当时张居正已死。
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事实上,万历打击张居正,他才是最大的损失者。因为,万历打击张居正,就意味着张居正的改革将会被废除,同时也就意味着万历一年将损失近600万两白银的收入。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张居正变法的核心,就是在全国重新丈量土地,把那些地主权贵偷偷隐瞒的田地丈量出来。据说一共多丈量出1.8亿亩田地,按照明朝的税收政策来估算,这1.8亿亩田地,每年将给朝廷上交近600万两白银的税收。
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就算是看在钱的份上,也不应该打击张居正。事实上,不要说万历与张居正就是些私人矛盾,就算万历与张居正有深仇大恨,如果推崇张居正就可以让自己每年多收600万两白银,万历也会推崇张居正的。因为,死人是无害的,推崇一个死人,而能让自己获得好的名声,还能让自己获得这样巨大实利。你觉得,除了圣人和货真价实的傻子,谁会拒绝这样做呢?
张居正是被万历皇帝抄家鞭尸的,主要是因为张居正生前损害了众多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他死后万历皇帝扛不住压力,拿已经死去的张居正做挡箭牌。张居正生前对全国进行了一项改革,那就是将全国的土地重新丈量,丈量之后发现国家的土地面积多了很多,因此朝廷也多了很多的赋税收入。
原本这件事对于朝廷而言是一件好事,那些曾经贪污枉法的官员和地方地主被抬到台面上来,不得不交出手中的钱财,万历皇帝对此是十分高兴的。而且此事是由张居正全权操办的,所以当时虽然有很多的怨言,但是都有张居正本人挡着,也就是说万历皇帝只需要想用成果就好。
然而张居正死之后,万历皇帝才发现问题有多么的严重。张居正的这一做法让朝廷上下贪污敌人都丢失了颜面何钱财,让民间的地主损失了大量的利益。这些利益虽然大部分被地主阶级贪污了,但是也有很多是因为民间的收成并不好,所以所谓多出来的土地,需要多交的税就要加大民间的税收。
于是在张居正死之后,那些贪污的大臣就趁机上表皇帝说其实民间并没有多出来的土地,这些都是张居正为了给自己邀功而虚构出来的。再加上民间确实多了很多民众不堪赋税的事情,万历皇帝不得不重新思考所谓的改革。
万历皇帝原本是打算在张居正的基础之上再进行一些改动,从而减小民间的压力。但是无论是朝中的贪官,还是民间的地主阶级都怕因此而再多出什么额外的事端,而极力的反对。并且加大了对张居正的讨伐,万历皇帝看到这种情况知道了事情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于是只好作罢。
但是那些利益受损的人想要讨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利益,不甘心就此拱手相送,在民间制造了大量的平民不堪受压迫而暴动的事件。万历皇帝无奈只好将张居正的改革废除,并且为了释放那些人的怨气将张居正抄家鞭尸了。
张居正是明朝最有权力、最具影响的内阁首辅。他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改革,把衰败、混乱的明王朝治理得国富民安,他是小皇帝不可或缺的支柱,是“起衰振票”的“救时宰相”。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神宗对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死去不久的张居正下如此毒手呢?
首先,权高震主是为臣之大忌。封建王朝,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相依相克的矛盾。君权过于弱小时,需要强大的相权来支撑;而过于强大的相权又会矮化皇室,因而遭到历代帝王的记恨与排斥。在张居正开始辅佐神宗时,万历小皇帝年仅十岁,为了稳定政权,神宗母子都对张居正有所倚赖,尊重备至并且言听计从。
但张居正对小皇帝管束过严以及干涉过多,在朱诩钧幼小的心灵里产生了由亲近、尊重向着畏惧、厌恶的方向转变。过于自信的张居正却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以严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小皇帝,如果小皇帝没有认真背诵或领会每天布置的功课,就会遭到严厉的斥责,所以小皇帝由此恨上了张居正。
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不久,言官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家属饿死的饿死,流放的流放,一代能相之家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