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在矿床模型研究的早期,一般都考虑各自的专业,以单一专业的找矿模型居多,例如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或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找矿难度的加大、勘查技术的发展和成矿理论的成熟,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交叉与融合,也促进了综合找矿模型的形成与发展。综合找矿模型既涵盖了不同专业的找矿指标,又包括了不同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各专业指标之间、各勘查方法之间,不是简单拼凑,而是有机组合。从目前来看,大多数综合找矿模型限于矿床 ( 体) 尺度。
( 一) 以综合找矿模型为指导,制定合理的勘查方法技术组合
综合找矿模型综合了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信息,因此,综合找矿模型是各种勘查技术方法组合的载体,它可以指导同类矿床的勘查部署工作。
图 4 -20 为 V. G. Kaminskiy ( 1989) 提出的俄罗斯远东马伊姆成矿带斑岩铜矿地质 -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从该模型来看,在寻找隐伏斑岩铜矿的工作中,主要采用化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在物探中又以激发极化法为主,磁测次之。
首先以 500m 的间距作分散流测量,可大致圈出斑岩铜矿系统在不同侵蚀面上的矿田边界,用500m × 100m 网度的次生晕测量可圈出矿田和较大的矿体,对中小矿体则需采用 200m × 40m 或 100m ×20m 的网度。在分散流和次生晕测量中,斑岩铜矿化的指示元素为 Cu、Mo、Au、Ag、Zn 和 Pb,元素原生分带的主要特征都保留在次生地球化学场中。
在圈出的整个矿田范围内有必要加密土壤采样,不应受某一种元素异常和由 500m × 100m 测网土壤采样得到的组合异常的限制。这样不仅能发现小矿体,还能对矿田内的地球化学分带性作出解释,最终可大致确定斑岩铜矿系统的侵蚀深度。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磁法、电法和航空 γ能谱测量,重、磁测量比例尺一般为 1∶ 50000 ~1∶ 25000。重力用于解释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确定可能含矿岩体的位置,负重力异常往往反映交代改造岩石发育区。容矿花岗闪长岩侵入体磁性偏高,岩体反映为正磁异常,除花岗闪长岩外,在近接触带的角岩之上也见到偏高的磁场。当岩体受到热液改造时 ( 尤其是硅化和黏土化) ,花岗闪长岩的磁性往往骤减,可以通过磁力低把斑岩铜矿床划分出来。磁场的局部降低是普查斑岩铜矿的重要标志,不过个别矿床也有例外。与航磁往往同时开展的航空 γ 能谱测量,根据 U、Th、K 和总计数的升高可以圈出花岗闪长岩体,而根据 K 异常可以发现钾长石化、绢云母化地段,根据 Th 异常可以发现黏土化地段。
在化探、重、磁、航空 γ 能谱测量圈定的远景区内可开展面积性的激电测量。在所有的斑岩铜矿田范围内都广泛发育黄铁矿晕,且引起极化率异常,但激电异常的面积大大超过矿体的规模,一般在绢英岩带内异常强度最高,而矿体却往往位于异常中的中等和低值地段,这是因为黄铁矿的含量在近矿围岩内比在矿体中还要高。根据极化率异常能相当清楚地圈定出矿田,而以往用钻探验证局部极化率异常寻找斑岩铜矿矿体却多半是落空的,钻孔揭露出来的是贫矿或黄铁矿化岩石。为了查明视极化率 ηs、视电阻率 ρs的分布与矿体的关系,近年来通过大量经验总结和研究工作,已建立了不同侵蚀深度斑岩铜矿的极化率和电阻率模型。从图 4 - 20 中可以看出,当侵蚀深度达到矿上带时,黄铁矿壳被揭露,ρs低,ηs高; 侵蚀达到矿带内时,ηs降低 ( 硫化物含量比黄铁矿壳低) 、ρs增高 ( 侵入体外接触带岩石的硅化) ; 在矿下带 ρs高、ηs低,不过在斑岩铜矿的外围,有部分黄铁矿壳会保留下来,出现明显的 ηs异常。在寻找隐伏斑岩铜矿解释激电异常时,必须将这一模型考虑在内,以求增加见矿的几率。
图 4 -20 俄罗斯远东地区马伊姆斑岩铜矿床不同深度侵蚀面的地质 -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引自 V. G. Kaminskiy,1989)
( 二) 依据已建的综合找矿模型,对成矿远景作出预测
已知的综合找矿模型是有效评价物化探异常的工具。依据建立的模型的主要参数、规模和空间结构,对已圈定的异常的远景作出预测,确定含矿的可能性。
В. И. Кочнев - Первyхов 等 ( 2006) 从成矿区—成矿带—矿区—矿田—矿床—矿体不同级次方向上,研究了溢流玄武岩型矿床的地质找矿标志,建立了找矿模型,并据此划分出了找矿远景区。成矿带与火山 - 构造洼地是一致的,根据航磁测量资料可部分地解释它们的内部结构。局部重力异常可以标出洼地的边缘 ( 图 4 -21) 。
东西伯利亚暗色岩区的西北部属于铜镍成矿区,它主要由暗色熔岩建造组成。东西伯利亚台坪的这个地段在所有的时代 ( 从前寒武纪到三叠纪) 中都具有很强烈的活动性。其形成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与裂谷作用相伴随,在西西伯利亚台坪相邻构造中也出现明显的裂谷作用。
图 4 -21 据航磁测量资料编制的诺里尔斯克地区磁场图( 引自 В. И. Кочнев - Первyхов 等,2006)
诺里尔斯克铜镍矿区实际上是一组含矿和潜在含矿的侵入体,它们有一组典型的标志。铜镍矿区是根据外接触晕和岩石及矿物的结构、成分特点,以及侵入体中硫化物浸染的地球化学特点划分出的含矿和潜在含矿的侵入体。据此,建立了诺里尔斯克地区相应的含矿侵入体找矿模型 ( 表 3 -5) 。
В. И. Кочнев - Первyхов 等 ( 2006) 根据所查明的成矿区、成矿带、矿区、矿田、矿床的找矿标志和所建的模型,评价了西西伯利亚地台的远景,在已知矿区的外围划分出了几个远景区: 库列伊火山 - 构造洼地边缘的斯韦特洛戈尔斯克矿区、北列恰火山 - 构造洼地边缘的科柳伊矿区 ( 图 4 - 22) 。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奥巴地区位于诺里尔斯克地区构造南延部位,没有超出喷发的拉斑玄武岩 - 安山岩 - 玄武岩构造物质组合的分布范围,包括苦橄质火山岩出现的范围。这些地区的侵入岩在成分和含矿性方面都接近诺里尔斯克的类似物———诺里尔斯克—塔尔纳赫型的侵入体,值得进一步追索。
地质 - 地球物理 - 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是寻找隐伏矿的有效手段之一。例如,河北张家口蔡家营铅锌银矿区以重、磁、电 ( 电阻率和激电) 等综合物探方法为基础,建立了矿床地球物理综合异常模型( 图 4 -23) 。根据对该模型的研究,再结合原生地球化学分带模型,在蔡家营地区建立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 图 4 -23) 。在矿区选定了两处综合异常,并提出了验证孔。结果验证孔均打到了工业矿体,其中 12#以剩余重力异常为主的重、磁、电综合异常见矿 14 段,累积厚度 90 余米,从而找到了一个中型铅锌银隐伏矿床。
( 三) 与时俱进,依据不同认识阶段确定找矿模型
在一个地区,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的深入,人们对成矿作用、找矿标志的认识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矿床发现的增多,人们发现了不同类型矿床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变化; 另一方面,隐伏矿、深部矿的发现促进人们重新认识已有的资料,增进对矿床找矿模型的认识。因此,在不同勘查时期,需要与时俱进,采取新思路、新模型指导找矿工作。这里以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床找矿思路的演变,论述不同阶段找矿模型对找矿工作的作用。
随着内华达地区金矿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卡林型金矿床模型不断修正与完善,找矿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整个矿带的找矿工作可以划分为 3 个阶段。
1960 ~ 1970 年,以构造窗模型为主导的找矿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地质调查局的 R. J.罗伯茨对该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提出了 4 条找矿准则: ①在构造窗及其附近找矿;②罗伯茨逆断层下盘的碳酸盐类地层的下部层位是有利的找矿层位; ③在有希望的构造系列,如断层交叉处找铅、锌、银矿体; ④紧靠逆断层上盘的岩石也可能发生局部矿化,尤其是侵入体附近,也是找矿的有利部位。这就是著名的 “构造窗找矿模型”。
在 R. J. 罗伯茨理论的指导下,J. S. 利弗莫尔和 A. 库珀将目标锁定在林恩构造窗,先后进行了地质填图、槽探、采样和地球化学填图。通过大量化探取样分析发现,与金伴生的 As、Hg、Sb 等元素是该区找金的指示元素组合。根据化探圈出的异常区,于 1962 年验证,结果第三孔见矿,最终发现了卡林金矿床。此后,相继发现了科特兹、布斯特拉普、“蓝星”、巴克霍恩金矿。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找矿人员按照构造窗模型,将找矿主要局限在罗伯茨山组,但找矿效果不佳。1970 年后,J. S. 利弗莫尔等针对已知矿化区的外围找矿,提出了以下找矿准则: ①有利的钙质沉积岩;②与石英脉不同的普遍热液硅化的证据; ③与矿化有关的黄铁矿氧化作用的铁锈颜色; ④靠近侵入体和( 或) 有蚀变岩墙的存在。同时,在找矿空间范围上,不局限于卡林带,尤其重视了不符合于经典 “构造窗模型”的格彻尔矿带,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重要发现,例如平森、普雷布尔、拉比特河、奇姆河等矿体。在这个时期内,一系列矿床的发现使人们对卡林型矿床重新重视,并获得了如下一些新的认识:
1) 卡林型金矿的容矿围岩具有多样性。R. J. 罗伯茨最初提出的 “构造窗模型”认为,卡林型金矿就只能产在罗伯茨山组中,后来在其他早古生代岩石中也发现了该类型矿床。研究表明,除了碳酸盐岩外,容矿岩石还有片岩、燧石岩、凝灰岩、流纹岩、安山岩和白岗岩。
2) 对罗伯 茨 山 逆 断 层 的 控 矿 作用提出 质 疑。最初,一直认为罗伯茨山逆断层对卡林金矿带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罗伯茨山逆断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十分有限。因为在该矿带北部虽然存在一条罗伯茨山逆断层,但能否延续到矿带南部,即存在一条长达 960km 的逆断层,令人难以相信。如何解释这么长的金矿带上分布有几十个地球化学特征相同的金矿床呢? 后来,有人提出了 “热点”的假说。根据这个假说,卡林型金矿带可能是一个 “热点”源上运动的形迹,矿体应当产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这个形迹的交会处。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化探分析 Au 的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大大降低了 Au 的检出限,可以准确确定出Au 的真实背景,从而大大提高了找矿效果。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法可以判别岩性,确定一定深度的构造。电阻率法可用来判别硅化区。重力法可用以确定覆盖层的厚度。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卡林型金矿带又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90 年代以来,卡林金矿床深部继续有新发现和扩大,其中包括一些较深的矿床,如南米克尔、北贝茨、西贝茨等。在杰里克特峡谷矿床附近深部也发现了 2 个矿床,其中一个含金 46. 7t,品位为 6 ×10- 6。在科特兹金矿床近旁相继发现了派普莱恩( 含金 115t) 和南派普莱恩矿床 ( 含金 136t) 。
图 4 -22 西西伯利亚地台主要构造 -物质组合分布略图( 引自 В. И. Кочнев - Первyхов 等,2006)
图 4 -23 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引自姚敬金等,2002)
2024-04-09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