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后期,少了钟会,邓艾还能够灭蜀成功吗?
公元263年,魏军五路伐蜀,攻入汉中,刘禅才派张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为时已晚。姜维将钟会大军阻挡在剑阁,却没想到邓艾从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杀败诸葛瞻。刘禅在谯周的怂恿下向魏军投降,试图借钟会之手复国,但是计划泄漏,姜维、邓艾、钟会全部被杀,蜀国灭亡。
刘禅为何轻而易举的投降了呢?
当时邓艾偷渡阴平,带的仅是一支不足万人的魏军,在过马阁山时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已经损失近半,加上没有带辎重和粮草,不能支撑长期战斗。蜀军有十几万的兵力,成都守军也有一万多人,按理说完全可以固守或暂时逃离成都,日后再复国,可后主刘禅为何为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投降了呢?
实际上按当时魏国的实际掌权者晋国公司马昭的分析,“蜀国多年一直扰乱边界,一个小国经这么多年的折腾,早就民疲国弱了。现在大军征讨,拿下蜀国,易如反掌。大家都说不可伐蜀,只有钟会说可以打。一个人临事如果怕了,则智慧勇气全消失,硬逼着他上战场,正好让敌人痛击而已。钟会有胆有谋,此去必灭蜀国。”
的确如司马昭所言,蜀国这阶段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基本处于崩溃的边缘,就差最后一击。魏军一路猛攻,攻下汉中,拿下阳平关,继续向前推进。蜀军连连败退,但阵线还不是大乱,其大将姜维、廖化、张翼等收缩防守,依靠剑阁的险要地型坚守不出。
这时情况对蜀国非常不妙,但蜀道难是天下闻名的,姜维的乌龟战术很有效,钟会在正面进攻毫无办法,粮草又告急,也有退兵的意思了。不料邓艾献奇计说:“敌人被我军多次打击,现在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这时候退兵,则前功尽弃。”
他率领自己的部下,向阴平小道出发,在没人的山谷翻山越岭,凿山开路,硬是从大山中闯出一条路,绕过了险峻的剑阁,到达了蜀军的后方。一举拿下江油城后,在绵竹打败蜀汉最后一次抵抗,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战死,蜀人大败,魏军直逼蜀人的老巢成都。
这支出现在蜀军后方的军队,彻底摧毁了蜀国人心理上的防线,蜀汉军民斗志全无,成都城里是一日数惊,草木皆兵。老百姓都往大山里跑。蜀汉后主刘禅面临着选择,一是逃跑,是逃往南方还是投奔东吴,二是投降,三是玉石俱焚抵抗到全军覆灭。
(邓艾偷渡阴平路线)
刘禅为什么轻易地投降曹魏,逃亡不行吗?大臣谯周,一直以来担任刘禅的老师。这时候站出来讲话,他建议投降。往南方逃?那儿是那些被诸葛亮打趴下的南蛮孟获们的地盘,当年归顺就不大服气,现在危险了到他们那儿去,轻了挤兑你,重了搞死你!
投奔东吴?寄人篱下,不得不低头。况且魏国迟早会吞并吴国,这是大势所趋,难道到时候再投降一次?“再辱之耻何与一辱?”并且真的要跑,早就要做好计划,现在敌人就在城下,人心已乱,变生不测危险就大了。
有人说,要是邓艾不受降怎么办?谯周说:“现在东吴还在那儿,魏人一定会做好榜样工作的。不但受降,还一定以礼相待。”接着比较让人讨厌地拍胸脯,“如果魏人不裂土封陛下,我谯周亲自到洛阳,用大义相争!”书呆子劲头十足。不过前面的分析还是有理,大伙儿全都赞成这个意见。
刘禅同意投降,派人去邓艾营中送降书。倒是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很有骨气,说:“怎么能投降?真的山穷水尽,也要父子君臣背水一战,和国家共存亡。”刘禅已经听不进这种建议了。刘谌跑到爷爷刘备庙里大哭一场,杀了老婆孩子,然后自杀,算对得起刘备。
投降后蜀汉将领的礼遇如何?
邓艾接到降书,大喜,马上写了封表扬回信,同意投降,保证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刘禅带领文武百官,把自己绑了,抬着棺材,到邓艾军门。邓艾为刘禅解去绳子,让人烧了棺材。果然以礼相见,并命令部下不得虏掠财物,让成都人继续从事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