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展开全部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幼小衔接中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问题。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幼儿园、小学家长要加强合作交流,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发挥协同作用,形成正向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在这个重要重要的转折期内,其生活、环境、活动等发生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而富有童趣儿童画,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幼儿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和幼儿园是不能相媲美的,对我们刚好步人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然后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幼儿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4、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幼儿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而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幼儿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5、作息制度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有些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等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3.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小学教育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但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
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应当看到,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长远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长远规划。幼小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幼小衔接要坚持放眼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把握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好全面衔接准备,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利带来的学习、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幼小衔接要准确把握促进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衔接”最终应聚焦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三)幼儿园、小学、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小教育机构或家长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相互衔接、共同衔接。三方都应向儿童靠拢,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接收儿童做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小学、家长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早期教育.1998.(1)
[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
[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J].安徽教育.2002. 13
[5]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J].甘肃教育.2006.7(B)
[8]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9]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对策
一、幼小衔接的涵义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过程,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的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幼小衔接进行得不顺利,儿童不但会出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睡眠不足、体重下降等现象;在心理方面,儿童也会表现为精神负担过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社交不良、厌学、学习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重视幼小衔接。
在这个重要重要的转折期内,其生活、环境、活动等发生着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环境的不同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在幼儿园活动室中,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而富有童趣儿童画,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教室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幼儿缺乏强烈的吸引力。然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和幼儿园是不能相媲美的,对我们刚好步人小学的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的机会较少,必然使幼儿感到枯燥。
2、师生关系的不同
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如:小学的上课时间已增加到40分钟,课间活动10分钟,因此,与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和同学间的交往也很少。
3、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然后没有特别的时间限制,幼儿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而小学强调系统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习6的组成,幼儿园应首先运用直观形象的猴子演示6只小猴子分两组爬树的几种方法。第二步又运用数字卡让幼儿进行6的组成操作,待幼儿掌握后第三步运用红花数字头饰让幼儿做找朋友的游戏,复习6的组成。然而老师却采取口头上说出问题来,让幼儿自己在脑海中去想6可以由什么组成,缺乏幼儿园应有的教具演示。讲完后还要求幼儿做作业,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
4、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幼儿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幼儿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而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幼儿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5、作息制度的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机构。它们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许多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午睡时间较长,没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制约着他们,而小学却是以学习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孩子,午睡时间较少,一进校门就有许多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对新校园的新鲜感就减少了。如:学期过了一半,有些孩子的新鲜感少了,他不再和以前一样兴奋。回到家,妈妈问他上学好不好,他的回答是上学没意思,不能像幼儿园那样自由,不能经常画画,还要做作业。中午,不能午睡等等问题。
二、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幼小衔接名存实亡
目前,在大多数民办幼儿园和相当一部分公立幼儿园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日趋严重,且呈加速蔓延之势。不少幼儿园将小学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搬到幼儿园来,往幼儿头上套。比如对老师要绝对服从,要听话,不许顶嘴,不许辩解;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开小差、玩小动作、说话,坐姿要端正,精神要集中,回答问题要举手;课间要安静地休息或做游戏。这些要求用于规范小学生的行为尚且有失偏颇,用于规范幼儿的行为就更显荒唐。要求幼儿尤其是即将升入小学的读大班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刻苦学习。不少幼儿园不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不是组织幼儿从游戏中学习,而是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做作业。讲课则一味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课讲完后则要求幼儿做作业,一个字母或一个字抄写10遍甚至一页,还有计算、英语、常识等等,作业一大堆,幼儿园里做不完,回到家里还要做。幼儿园以学知识为主,本已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要求幼儿像小学生那样学习,则更是危害不浅。幼儿教育小学化严重危害幼儿身心健康,扼杀幼儿天性,与社会要求背道而弛,不符合新世纪用人的需要,与小学教育相脱节,对小学教育形成负面影响。
2.学前班违规举办,阻碍幼小衔接
笔者看到的是以各种社会名义租小学校舍办学前班、小学校内改名换姓办学前班、以及幼儿园为了生源为了盈利办学前班,美其名曰“大大班”。这些都不是个别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经意间阻碍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顺利开展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些学前班还上英语课,某种意义上是实行填鸭式教育,这种教育不见得会取得多少效果,一旦实施不当,将会给幼儿心灵造成伤害,这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处于天真活泼时期的幼儿心理与生理都是一种摧残。
3.园校缺少联系,幼小衔接师资薄弱
幼小衔接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也是小学教育的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共同努力。但大多数幼儿园缺少既熟悉幼儿园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知之甚少。师资薄弱局面的存在割裂了幼儿园与小学的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联系及幼儿与小学生之间联系。幼儿园与小学没有一起研究衔接工作。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对彼此的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工作方法等不了解。幼儿也没有去观察小学的环境,不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小学的学校环境和小学生角色都感到陌生,对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园的生活,对幼儿园教师有较深的感情,都有不愿意离开幼儿园的意念,这对幼儿园这个教育阶段向小学教育阶段过渡很不利的,同时也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小学幼小衔接工作不得力
现阶段入学儿童个性强、自理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而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将发生新的变化。幼儿由事事依赖父母、教师逐渐过渡到事事独立完成;幼儿所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改变为以学习为主的活动,课后还要预习、复习功课或做作业;另外,学习以口头语言为主改变为以文字或符号写成的教科书。刚由大班升上小学的幼儿心理情绪必定会经历兴奋、紧张、焦虑三个时期,由于小学对于协调工作的忽视,新入学的儿童有着或多或少的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甚至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节奏和方式,进而出现抗拒心理。
5.家长观念陈旧影响幼小衔接
许多家长重视儿童知识积累,而不注意儿童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无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需要,拔苗助长,压抑儿童个性,影响健康成长。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教养态度等多方面的偏差与不当,造成很多家长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重视短期成效而忽视幼儿的终身发展,甚至有的家长出于过急而超前训练,竟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内容提前交给幼儿掌握。他们认为入学前应该让幼儿学会读和写,学会做数学题。他们关注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学会了写字、拼音、还是算术,关心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聪明,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是否集中、能不能大胆回答问题,致使幼儿在入学后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入学初感觉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了,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故而,给幼儿园、小学的教学活动造成压力,幼小衔接难以顺利进行。
三、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教育目标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先导,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幼小衔接不应被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而是应当看到,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只是短期目标,儿童的长远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才是长远规划。幼小双方都应回到教育的原点,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进行适应儿童发展的衔接教育,以促进其健康成长,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孩子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幼小衔接本身不应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手段。
(二)明确衔接教育内容,把握主流价值取向
幼小衔接要坚持放眼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明确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把握幼小衔接的主流价值取向。在幼小衔接过渡期,要围绕学习适应能力(如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做好全面衔接准备,以降低由于衔接不利带来的学习、社会适应不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过渡。幼小衔接要准确把握促进儿童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不仅重视知识上的衔接,更要注重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衔接”最终应聚焦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上。
(三)幼儿园、小学、家长应采取的策略
幼小衔接的主体是儿童,幼小衔接并不是幼小教育机构或家长谁向谁单方面靠拢的问题,而应是双向相互衔接、共同衔接。三方都应向儿童靠拢,幼儿园要为儿童入学做准备,学校要为接收儿童做准备,家长要为幼儿入学做好准备。幼儿园、小学、家长应从促进儿童身心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求同存异,围绕共同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入学前社会适应性教育[M].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版
[2]陈帼眉.关于幼小衔接的思考[J].早期教育.1998.(1)
[3]梁嘉.浅议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J].幼儿教育.2002.(9)
[4]张宏霞.幼儿园与小学教育衔接论略[J].安徽教育.2002. 13
[5]方建移、张英萍.学校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何幼华.幼儿园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康晓霞.幼儿同伴关系及交往能力[J].甘肃教育.2006.7(B)
[8]林筱泓.浅谈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2.1
[9]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全部
1. 学习环境的改变。小学是一个更加独立、自主、复杂多变的生活天地。在这个新环境中,很多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无法立刻适应。进入小学,学生要实现依赖向独立的过渡,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被以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所取代,口头语言的学习形式被书本式的学习方式所取代,自由的学习环境被受纪律约束的课堂环境所取代,这些变化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障碍,从而引起学生心理的不适应。
2. 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刚入学的学生在心理上不能适应,久而久之,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通常表现为不安、恐惧,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有所厌倦等。所以,这一阶段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教师的引导,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3. 外界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压力过大。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抱有极高的希望,外加升学率的压力,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从而减少了玩耍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2. 各自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刚入学的学生在心理上不能适应,久而久之,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通常表现为不安、恐惧,不愿与人交往、对学习有所厌倦等。所以,这一阶段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教师的引导,安抚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3. 外界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压力过大。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抱有极高的希望,外加升学率的压力,教师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学生在家里和学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从而减少了玩耍的时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幼儿园孩子的纪律性不好,幼儿在幼儿园就是玩,没有严格要求,得到老师的命令也简单,但是到了小学,就要讲究纪律性,规矩,来要求孩子们,他们就会出现不适,还有小学开始上文化课,没有一点基础的学起来就感到困难,有的孩子学习了一些,学起来就会容易接受,所以最好孩子能够在幼儿园自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给孩子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更需要的是自尊心和鼓励,没有人不会犯错,但是知道原因过后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