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发展速滑运动,可能会存在哪些问题?
学习与竞技运动的训练相冲突,还容易受伤,使得很多家长不支持孩子学习这种“高风险、高投入”的运动;另外,短道速度滑冰在我国的普及率不高,一般只有东北的人与之接触过,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也特别少,短道速度滑冰的场地也有一定的条件限制,人们缺乏对短道速度滑冰的认识,这些都造成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后继无人,阻碍了短道速度滑冰的发展。
我国速滑运动员的力量素质长期以来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已经通过与国外选手的比较以及与自身专项成绩的比较得到了验证。总体上说,我国运动员的最大力量(尤其是下肢最大力量)普遍较好,等同甚至优于国外优秀选手,而在对速滑成绩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快速力量上,特别是快速力量耐力和力量耐力方面与世界优秀选手有较大差距。我国运动员出现的技术动作迟钝缓慢、后程减速等问题均与不科学的力量训练有密切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速滑项目距离越长,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越大。90年代我国速滑水平的突破均集中在短距离项目,而在这些项目上我国选手的优势又基本上体现在前程,后程速度下降率高,专项耐力差;是我国速滑各个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运动员有氧能力是无氧能力的基础,这是最一般的运动生理学知识。然而,由于我国众多耐力性项目均存在后程耐力不足的问题。
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的发展失调,一般与专项能力不能很好的衔接,是我国速滑训练长期存在并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这种状况导致教练员在训练中普遍十分重视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培养,在训练中运用了大量与专项技术相似的模拟练习手段。根据我们的了解,教练员多年来在该问题上主要考虑了运动的外在“形式”的专项化,而没有从动作速度、力量等运动的内在“力度"方面考虑问题。这也是一个在我国体能类项目中具有的共性问题。
2023-08-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