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1.实际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人教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二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方面就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把过于成人的、思想太露的文章删去,增加了一些表现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讲的是助人为乐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诉学生要保护树木,《失物招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读起来感觉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后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些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
要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品德教育于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渗透原则中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也应重视利用多种课外资源。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课,通过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的童话故事,渗透了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要敢于创造。
3.经常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计划的坚持经常。品德教育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加大,他们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注意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会大课堂中吸收“养料”等。总之,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3.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4.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5.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
1.实际性原则
思想品德教育,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要考虑到他们的知识和思想水平,不能要求过高。人教社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一、二年级语文实验教科书选文方面就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把过于成人的、思想太露的文章删去,增加了一些表现童心、童趣的文章。如:《雪孩子》讲的是助人为乐的事,《小熊住山洞》告诉学生要保护树木,《失物招领》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学生读起来感觉贴近他们的生活,就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读后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想一些问题,会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切忌空洞说教、空谈理论。
要从青少年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种多样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品德教育于自然渗透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在渗透原则中教师应注意到:教学中既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也应重视利用多种课外资源。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文,写了大山深处的孩子想去北京看升旗的事,就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自己去吧》一课,通过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自己学会了飞翔的童话故事,渗透了自强自立的精神,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引导学生要敢于创造。
3.经常性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可零敲碎打,要有计划的坚持经常。品德教育要有一个过程,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读量的加大,他们对事物就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同一时间把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思想品德的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文教人”、“借事育人”,不断用丰富的精神养料滋润学生的心田。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注意做好个别学生教育工作;定期到社会大课堂中吸收“养料”等。总之,要持之以恒,方能奏效。
二、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1.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2.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小学生的认知以感性认识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材中则蕴含着真挚丰富的情感。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以情引人,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每节课堂教学都成为学生的一次情感体验过程。而有情就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去寻根求源,探索情感产生的原因。由情悟理,由情明理,情感体验的过程进而也成为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过程。这样教学,课堂自始至终充满动人的情感,使学生情趣盎然地经历阅读过程,在强烈的感染中产生情感共鸣,感动于热爱祖国和崇尚民族精神的情境之中。
3.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而一个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取决于其本身的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材所负载的德育功能,抓住教学中的一点一滴,抓住学生的一言一行,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
4.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思维活跃;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全家宠爱集于一身,长于温家暖房,少经风吹雨打,又大多比较自私,依赖性强,意志不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会与人交往相处。教学中我结合这种情况,增强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学生实际,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内容,并围绕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渗透德育教育的侧重点;二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自觉用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导自己的行为,把德育落实到实处。
5.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以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畸形变异,教师不是主导而是主演,学生不是主体而成了学习的“奴隶”,以致陷于费时低效的窘况,渗透德育多流于空泛,成了一句空话。如今,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努力探索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大胆改革,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重要性,自觉学习知识,主动接受教育。
展开全部
一.把语文课上的品德教育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
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
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培养目标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品德教育以德育人。
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
中。 二.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
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
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
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
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
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
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
好的效果。 三.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利用、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内容探索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规律。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
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
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
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
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在他们的心灵播下热爱新中国的种子。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
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
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
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
雨》一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细无声”恰恰可以成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中的一个特色。但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理
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
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
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
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
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语文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语文
活动课和语文主题活动。思想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但这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要
把学生的良好品德体现在生活实践中使他们逐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新人。
总之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围绕培养目标狠抓思想教育要高度重视品德教育以德育人。
在教育教学中要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注重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与学校的一切活动
中。 二.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
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
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
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
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
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
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
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还要注意让学生在口诵心悟中受到教育好的朗诵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作
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诵读、思考、感悟这可能会收到比单纯讲解更
好的效果。 三.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我们把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德育为首、教学为主的最佳结合点善于利用、挖掘教材中
的德育内容探索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规律。语文教学对教育、引导、培养学生形成
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当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
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
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
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在他们的心灵播下热爱新中国的种子。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
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 三.将品德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训练中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
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
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的。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思想教育呢正如杜甫的《春夜喜
雨》一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润物细无声”恰恰可以成为寓德育于语文教学
中的一个特色。但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统一。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理
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
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
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
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
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
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