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变与成矿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热液矿床的重要特征是矿体伴有围岩蚀变。矿化和蚀变都是热液活动的产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按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岩浆热液是超高温的富含挥发组分、碱质和矿质的流体,沿导矿和赋矿构造向低温低压区运移,并发生矿质沉淀,同时向构造两侧围岩中扩散,形成矿质含量低于矿脉的原生晕等。在这种矿化蚀变体系中,矿脉的形成温度最高,其次为近矿蚀变岩,而远矿蚀变岩的温度最低。也就是说,矿脉为热液体系的高温中心和主体,蚀变是矿化的附属物。
按照这一理论,热液蚀变的形成温度应随离脉体距离的增大而降低,但许多矿床的矿体和蚀变围岩的测温资料证明,脉体不是热液的高温中心,而是低温中心(图13-37)。很难设想,脉中的较低温热液能产生脉旁较高温的蚀变。相反,脉中较低温的矿化很可能是脉旁较高温蚀变的产物。
作者认为矿化和蚀变是同一热液过程的产物,它们具有共生性、相邻性、过渡性和成因上的密切相关性。由于矿化包含多个过程(矿质的活化、迁移和沉淀等),蚀变分为多个岩带,使矿化和蚀变的关系显得很复杂。若以蚀变过程中矿质含量变化为准,则矿化与蚀变的关系就一目了然。如宁芜玢岩铁矿从深至浅、从高温至低温,分出从碱性长石岩至水云母岩的10个蚀变带(表13-18),每个带都有各自特征的带入和带出组分。
(一)蚀变与矿质活化
所有矿质(Fe)含量减少的蚀变都是矿质活化蚀变,也是矿质活化的成矿过程,属这类矿化和蚀变的有1、8、9、10岩相带。
(二)蚀变与矿质交代或沉淀
所有矿质含量增高的蚀变都是矿质交代蚀变,也是矿质富集的蚀变和成矿过程。属这类矿化和蚀变的有2、3、4、5和7岩相带。
(三)蚀变与成矿热液的形成
在矿质活化蚀变过程中,大量的矿质从蚀变岩转入粒间溶液,并常常形成成矿热液,也就是说,成矿热液是矿质活化蚀变的产物。
(四)蚀变与矿质的迁移
矿质在其活化蚀变时从岩石转入热液,又在其富集蚀变时从热液转入岩石。因此,矿质的迁移局限于从活化蚀变区至富集蚀变区,即从1、8、9、10岩相带至2、3、4、5和7岩相带。
(五)蚀变与矿源岩
能为成矿提供矿质的岩石称为矿源岩。矿源岩只能是发生过矿质活化或矿质含量减少的蚀变岩,如由辉长闪长岩、安山岩和砂页岩等改造而成的褪色蚀变岩,而不是未经交代的原始岩石。
表13-18 宁芜玢岩铁矿蚀变垂向分带及各带主要带入带出组分
(据宁研小组,1978)
(六)蚀变与热液成分的变化
在岩石蚀变过程中,组分发生变化,有的增加,有的减少。蚀变岩中增加的组分来自热液,减少的组分转入热液。换句话说,岩石中增加的组分就是热液中减少的组分,岩石中减少的组分就是热液中增加的组分。所以,矿体周围的蚀变分带也是热液成分的演化分带。热液成分是水-岩反应的产物,随蚀变而变,是交代热液的典型特征。
由上可知,大多数的蚀变过程都是成矿过程,包括矿质的活化、迁移、沉淀、成矿热液的形成和矿源岩的生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