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师荀子,为何培养出了两位法家巨子?
在很多人印象中,儒家与法家可以说是“势同水火”。荀子与孔子、孟子并称“先秦儒家三巨子”,是儒家思想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大师之一。而韩非子则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两人之间应该是对立关系。
有意思的是,根据史书记载,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正是儒家先秦三巨子之一荀子的学生,也是荀子最有影响力,思想成就最高的学生。那么儒家大师荀子为什么会教出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呢?
儒家与法家的区别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两家都认为应该实现天下大治,都主张以礼法治国。只是认为人性偏善的儒家认为要通过道德教化来治国,而认为人性本恶的法家则认为要以暴力刑罚治国。
韩非子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年轻时就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看到弱小的韩国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内心相当着急,运用平生所学,主动向国君献上不少计策,却弄得个热脸贴冷屁股。他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法家思想的表述,比如“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王目光短浅,压根不重视韩非子的建议,而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著作后,激动得不知所措,情不自禁地感叹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韩非子的才华之高,魅力之大,令人望尘莫及。
再分析荀子,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却又有独到见解,也汲取了包括法家在内的其他学说,在《荀子·正论》写道:“刑称罪责治,不称罪则乱。”
所以,可以大胆推测,他在传授韩非子和李斯知识时,并未让他们学习儒家学说,而是更偏向于法家学说和帝王之术,所以李斯和韩非子才成为法家思想的实践者。
因为荀子在培养他们时就把侧重点放在法家而不是儒学方面,因此培养出了两位法家有民望的人。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对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代皇帝都要在孔庙下跪。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爆发了战争,孔子周游世界,希望君主能用他的仁义思想来治国。然而,他屡次遇到困难,只在鲁国当官三个多月,后来,孔子对仕途不再感兴趣,把精力转向收徒弟、讲学。
孔子之后,儒家有两位重要人物,即战国末期的第二代圣人孟子和荀子。虽然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观点并不相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孟子主张善性论,荀子主张恶性论,这两种观点争论了几千年。另外,很让人不解的是,既然荀子是儒家的代表,他培养韩非子和李这两个法家弟子。
看到软弱的经常被其他诸侯国欺负,他非常焦虑。他用毕生所学到的东西为君主提供了许多策略,但却是一张火辣的脸贴在了一个冷冰冰的屁股上。他的作品中有许多法家思想的表达,他虽然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也有独到的见解,并学习了法家等其他学说。在荀子《正论》中,他写道:“刑即刑,不刑则乱”,因此可以大胆推测,他在传授韩非子、李斯知识时的侧重面是法家思想。
儒家大师荀子并没有让他们学习儒学,而是偏爱法家、宫廷艺术,所以李斯、韩非子成了法家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