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展开全部
三条建议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亲贤臣,远小人”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分明)、亲贤远佞。
1、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
2、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
扩展资料: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展开全部
诸葛亮向后主提供的建议是:1、赏罚应公正严明,不能偏私;2、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多咨询和听取忠勇能臣的意见和建议; 3:亲贤远佞,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
其中第一条原文表述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第二条原文表述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三条原文表述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梳理完这三条建议后,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原因在于:1、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和赏罚公正严明是施政的举措,而亲贤远佞是核心、是大方向和兴衰之道;
2、能否做到赏罚公正严明和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主要看能否做到亲贤远佞,因为无论集思广益还是赏罚等举措都要靠人来实施,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事物的具体发展方向,第三条意见是前两个意见的基石。
终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才会把第三条意见看的尤为重要并最后强调,指出前汉兴隆、后汉倾颓之故,皆在“亲贤臣,远小人”与“亲小人,远贤臣”的区别,希望后主能亲贤远佞,兴隆汉室。
其中第一条原文表述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第二条原文表述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第三条原文表述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梳理完这三条建议后,可以看出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
原因在于:1、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和赏罚公正严明是施政的举措,而亲贤远佞是核心、是大方向和兴衰之道;
2、能否做到赏罚公正严明和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主要看能否做到亲贤远佞,因为无论集思广益还是赏罚等举措都要靠人来实施,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事物的具体发展方向,第三条意见是前两个意见的基石。
终上所述,所以诸葛亮才会把第三条意见看的尤为重要并最后强调,指出前汉兴隆、后汉倾颓之故,皆在“亲贤臣,远小人”与“亲小人,远贤臣”的区别,希望后主能亲贤远佞,兴隆汉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