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被历史教科书骗了——重读中国近代史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的近代史我早已学过很多年。
从中学开始的历史课本,早把中国的近代史像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悲剧,一次次丧权辱国,一次次失败的运动和革命,实在让人郁闷,再加上历次大事件绕口的历史意义都需要背记出来,又把郁闷多加了一层。
但历史也有有趣的一面,在孩子们看来,一桩桩历史事件就是一桩桩故事,用看故事的眼光看来,历史的剧本写的着实不错,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故事的主角们时而睿智英明、时而糊涂,一页纸翻过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实在比编出来的故事书有趣多了。课本当然可读性不够强,幸而有父亲书架上的数十本关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书,有胡绳等人的“正史”,更多的还是一些野史。
那些野史强调故事性,真实性并不考究。但标榜真实的所谓“正史”和“教科书”,里面能有多少真实也不好说。现在想想,幸而小时候看了这些野路子历史,让我了解对历史的解释并不是唯一的。
等到大学,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也是有的,具体的内容连课名都已忘光,大概是马哲一类,课上我不例外的忙着赶作业和读小说,偶尔听上一段,都是老师讲的革命历史小故事。直到考研,又把近代史课本翻看了一遍。这时候早已读了更多的历史知识,思维也远比小时候清楚,明显能看出书中的种种缺漏,很多的论述其实逻辑并不合理,更多的描述介绍也相当片面,虽不至于指鹿为马,但真实性毕竟差了很多,不怪乎人家说大学近代史的课是按政治课程开的。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历史当作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中国的“正史”重在讲述道理,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往往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当今历史课本的编著者们不像一个历史学家,而更像一个智者,他用政治正确的眼光和笔法,评判着每一段历史和人物,为他们拍板定性,灌足了“正确”的历史观。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灌输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既然如此,那历史的真伪和是非就不重要了,一切内容只是观念的佐证而已。也因为如此,中国的历史也往往偏重于政治,偏于社会的高层,一本历史课本,政治和政治衍生出的战争占了九成内容,每每结尾部分介绍下文化、生活,草草略过,实在没有给平民们留下多少篇幅。
其实历史是一项关于变化的科学,时代在发展,世界的一切在不断变化。对于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记述每一刻历史的事实,哪怕是琐碎的事实,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生自有其情境,人们的生活、知识、观念,甚至价值观,都与当代不同。若要批评三妻四妾的古人对妻的不忠,或者抨击封建王朝的官员们不民主,那就妄评古人了。自以为将历史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像老照片一样忠实的描述和记录,让后人理解,才是科学的历史。而对历史的最终评判不能强加,这项权利应该交给读者自己,如果没有读者自己的思考,那历史读来又有何用呢,真要像项羽说的只是记姓名而已了。
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们,熟悉历史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大多不过是在课堂上学过一些历史知识。记得大学上这种政治课程的时候,大家都是兴致缺缺,经常看小说或者睡觉,但别看那时候的不以为然,其实大家或多或少的还是受它的影响。毕业后看大家聊的话题,一旦涉及历史,不知不觉就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了。
很多时候,当你鄙视一样不好的东西,也许是某样观念、也许是某种心态,可你却仍然依赖着它,摆脱不了它。也许是因为正值变革的时代,这在我们这代年轻人身上尤其明显。
昔日陈寅恪先生的呼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犹在耳畔。
从中学开始的历史课本,早把中国的近代史像描绘成一场波澜壮阔的大悲剧,一次次丧权辱国,一次次失败的运动和革命,实在让人郁闷,再加上历次大事件绕口的历史意义都需要背记出来,又把郁闷多加了一层。
但历史也有有趣的一面,在孩子们看来,一桩桩历史事件就是一桩桩故事,用看故事的眼光看来,历史的剧本写的着实不错,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故事的主角们时而睿智英明、时而糊涂,一页纸翻过就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实在比编出来的故事书有趣多了。课本当然可读性不够强,幸而有父亲书架上的数十本关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的书,有胡绳等人的“正史”,更多的还是一些野史。
那些野史强调故事性,真实性并不考究。但标榜真实的所谓“正史”和“教科书”,里面能有多少真实也不好说。现在想想,幸而小时候看了这些野路子历史,让我了解对历史的解释并不是唯一的。
等到大学,虽然学的是理工科,但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课程也是有的,具体的内容连课名都已忘光,大概是马哲一类,课上我不例外的忙着赶作业和读小说,偶尔听上一段,都是老师讲的革命历史小故事。直到考研,又把近代史课本翻看了一遍。这时候早已读了更多的历史知识,思维也远比小时候清楚,明显能看出书中的种种缺漏,很多的论述其实逻辑并不合理,更多的描述介绍也相当片面,虽不至于指鹿为马,但真实性毕竟差了很多,不怪乎人家说大学近代史的课是按政治课程开的。
中国的历史喜欢把历史当作镜子,“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中国的“正史”重在讲述道理,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往往传递着一种价值观念。当今历史课本的编著者们不像一个历史学家,而更像一个智者,他用政治正确的眼光和笔法,评判着每一段历史和人物,为他们拍板定性,灌足了“正确”的历史观。这些历史教科书的目的是灌输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既然如此,那历史的真伪和是非就不重要了,一切内容只是观念的佐证而已。也因为如此,中国的历史也往往偏重于政治,偏于社会的高层,一本历史课本,政治和政治衍生出的战争占了九成内容,每每结尾部分介绍下文化、生活,草草略过,实在没有给平民们留下多少篇幅。
其实历史是一项关于变化的科学,时代在发展,世界的一切在不断变化。对于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记述每一刻历史的事实,哪怕是琐碎的事实,才是最重要的。历史的发生自有其情境,人们的生活、知识、观念,甚至价值观,都与当代不同。若要批评三妻四妾的古人对妻的不忠,或者抨击封建王朝的官员们不民主,那就妄评古人了。自以为将历史的发展变化表现出来,像老照片一样忠实的描述和记录,让后人理解,才是科学的历史。而对历史的最终评判不能强加,这项权利应该交给读者自己,如果没有读者自己的思考,那历史读来又有何用呢,真要像项羽说的只是记姓名而已了。
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们,熟悉历史的比例实在低得可怜,大多不过是在课堂上学过一些历史知识。记得大学上这种政治课程的时候,大家都是兴致缺缺,经常看小说或者睡觉,但别看那时候的不以为然,其实大家或多或少的还是受它的影响。毕业后看大家聊的话题,一旦涉及历史,不知不觉就把这套东西搬出来了。
很多时候,当你鄙视一样不好的东西,也许是某样观念、也许是某种心态,可你却仍然依赖着它,摆脱不了它。也许是因为正值变革的时代,这在我们这代年轻人身上尤其明显。
昔日陈寅恪先生的呼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犹在耳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