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文化的道教与剑

 我来答
Kyoya江VE2
2016-05-30 · 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75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51.5万
展开全部

道家和剑,有说不完的故事。道家的讲的是除魔卫道,而锋芒外露的宝剑自然是道家斩妖诛魔的强力法器。在道教斋醮科仪中,法剑是高功行法的法器,科仪中的咒语、书讳、取气、焚符,都要以法剑相配合。道教认为代天行化,布令宣威,全凭三尺法剑。醮坛上高功之法剑,具有斩妖驱邪的无比神力。 在中国历史上,道者多习剑。时人都知李白诗名冠天下,却少有人知道大诗人既是道士,又是一位优秀的剑客。李白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要做超凡脱俗的隐士神仙。据记载,在和杜甫第一次分手后,李白到达齐州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处,贵授道簏,从此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了道士。道士李白好任侠,常以侠客自比,使得一手好剑,《侠客行》中的那位“十步杀一人,疯沓如流星”的赵客,即是他自己的写照。 据统计,《全唐诗》李白诗中“剑”字共出现了107次,除去作为地名的“剑阁”3次,“剑壁”1次,武器之“剑”犹有103次之多。属于剑的“铗”出现了1次、“吴钩”1次、“吴鸿”1次、“湛卢”1次、“干将”1次、“莫邪”1次、“青萍”2次、“秋莲”2次、“霜雪”2次、“匕首”3次、“龙泉”4次。总计,“剑”共出现了118次,分布在106首诗中,约占全诗总数的10%。可见,李白是多么地钟情于剑了。
李白钟情于剑,修道后更是将剑法融入道法,得窥天地又一重境界。“道剑”者,先天一气也,为无形无象、生养天地的太和元气。修炼之人以法凝结此浩然刚大之气,以之透金石、贯鱼鲁,沛然莫之能御。这既是武学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学“神仙”之地步。仙剑中的御剑之术,即是道剑的代表。 仙剑中最重要的仙术之一,就是让云天河梦寐以求的御剑之术。御剑之术主要是以气御剑,人剑合一的同修法则。同时辅助道家经典心法,通过“仙剑“与三界相沟通,求其御剑融于天地的境界。可见御剑之术是在道家经典心法支持下的仙术,其飘渺出尘、凌风而飞的形象,又颇得道家仙风道骨之神韵。
传说中,剑仙吕洞宾能“御剑飞升”。吕洞宾是著名的道教仙人,八仙之一,相传他经常身背一把长剑,神威凛凛,剑术通神,斩妖除魔时,背后宝剑飞奔而出,自动寻找目标,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吕洞宾有诗云:“欲整锋芒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手中气概冰三尺,石上精神蛇一条。” 即是对自己使剑最好的写照。
  李白终生以剑匣相伴,十五岁在峨嵋学剑,自称“我家青干剑,操割有余闻”,“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杜甫从二十岁开始挟剑浪迹天涯,表达自己“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
经过道教的神化与文人墨客的写意化,剑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兵器,而被赋予了正义、正气的道德伦理色彩。到了人人佩剑、家家悬剑的唐代,剑侠小说的出现让剑文化与侠文化融合一体,负剑行侠的形象从此深入人心。
由于唐朝剑舞的发展把注重实战的剑术变成了带有杂耍成分的表演,所以当时小说对剑术的描写也神乎其神:《传奇》中《聂隐娘》一篇刻划三位剑侠的斗剑场景:他们能飘到空中、钻入活人腹中相斗,甚至瞬间飞行千里。这种奇幻描写在此后的武侠小说中绵延不绝,由此塑造出了无数风流剑客。
而那些或真实存在或文学渲染的绝世名剑经过历史的沉淀,也愈发显得传奇而神秘起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