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16岁男子的称谓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意思是:我从十五岁起在轩中读书。
汉·戴德《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意思是: 指年过15岁的少年,就可以上大学就读,去学习各种技艺,学会大艺,大艺即《诗》《书》《礼》《乐》,大节乃大学之道。
扩展资料
古代年龄称谓举例:
1、舞象之年
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舞象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
2、破瓜之年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3、加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即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结发
束发,扎结头发,古代汉族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5、弱冠
年满20岁的男子。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展开全部
男子十五被称为志学,然后十六称舞象之年,其实男子十五至二十岁都称舞象。二十就称弱冠了。 女子的话,十六称破瓜、碧玉。十三豆蔻,十五及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