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纸上谈兵的原型,长平之战的主谋,赵国衰落罪魁祸首,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对长平之战启用赵括的原因做过论述,结果被不少人骂,但是在这里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赵括并非像成语中所表现的那样无能,只不过是遇到了白起这种级别的神将,所以才会败的一塌糊涂,借此机会,再来说说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的缘由在于秦国想抢夺韩国的上党,而上党的守将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于是以上党十七城作为投名状,引诱赵国出战。
赵国十分矛盾的接受了冯亭的建议,于是长平之战爆发,秦军主将是王??,赵国主将是廉颇,两个老炮儿都是成精的人物,用兵十分谨慎,互相磨了三年,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年,对于两个国家都是难熬的持久战,双方的国力都被消磨殆尽,为了拿下对手,各种盘外招开始出现。
秦国暗中放出谣言,秦国最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括!
历史记载:赵国中计了,派出赵括,所以战败。
我个人十分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历史是如此的脸谱化,那简直太侮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商!
赵王用赵括并非中计,而是基于自身实际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廉颇迟迟不愿意决战,采用拖字诀,也许可以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国力耗不起了,他需要改变。
而此时,能用的人手有限,乐毅是个人物,但是此时还在不在都是个疑问,后起之秀李牧要防守匈奴,名臣蔺相如是个文官,并没有大兵打仗的经验,还不如赵括。
虽说赵括没有独立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但是好歹是名将之子,理论达人,因为父亲的关系,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年轻有朝气。
当今世界足坛主帅的代表人物瓜迪奥拉就是从巴萨B队直接提拔上来,最终创造了梦三六冠王的神话,菜鸟主帅齐达内卫冕欧冠,可见用新人当家并非没有道理。
死马当作活马医,用也是死,不用也是死,何不赌一把。
总不能一直把国家的命运拴在一个垂垂老矣尚能饭否的廉颇身上吧!
于是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被白起斩杀,赵国四十万大军被活埋,从此一蹶不振。
据说在此之前,蔺相如和赵括老妈都极力反对由赵括带兵,但是赵王没有采信,至于乐毅是否有推荐,有待历史考证。
纵使乐毅真的推荐赵括,也并非全无道理,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各种办法都可以尝试!
我自己也有一个疑问,如果乐毅还在,如果乐毅挂帅,赵国是否会输?
第一是秦国用了反间计,让人散布廉颇不如赵括的谣言,三人成虎,听得多了就容易当成真的。而且秦军掩盖了主帅是白起的情报,使得赵国以为有可趁之机。
二是赵括出身名门,精通兵法(虽然被骂作纸上谈兵),他老爹赵奢非常猛,曾逆境翻盘,大破秦军。这和靖难之役,南军用李景隆换下耿炳文的思路差不多。
三是此时赵国国力也有些跟不上了,不能再一味防守,所以主张固守的廉颇被弃用,年轻有冲劲的赵括被换上。
四是赵括和赵王的关系很好,君王总是更愿意用自己的亲信,而不是威望很高的前朝老臣。
等等。
廉颇最后被迫离开赵国,老死在楚国。
廉颇带兵有方,战术沉着冷静,但是人年纪大了也是不争的事实。毕竟这么高的年龄,万一死在军中,军心动摇也是一个问题。
另外要突破史记对我们思维造成的定式,就是赵括到底真的是纸上谈兵吗。赵括的父亲是赵奢,这就是一种政治和军事资本,能让赵王看得上眼。其次,虽然赵括指挥军队进入白起的包围圈,但是带领士兵向秦军冲击,使秦军伤亡过半,在被包围时能杀伤敌军过半,并且这个敌将还是在整个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将军,这个领兵才能恐怕不是纸上谈兵而已吧。
廉颇长平之战后先后投奔魏国和楚国,但都不得志,在楚国病逝,死在寿春,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