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奴才和臣有何区别?
清朝的“奴才”和“臣”区别:
1、清朝的“奴才”和“臣”使用标准不同。
“奴才”这两个字只有是满族的大臣,或者是加入满籍的汉人大臣才能够使用,不然汉人大臣是不能使用奴才这两个字。汉人大臣在培芦奏折里面就要自称为“臣”,如果在奏折里面书写错误,那么便是要受到惩罚的。
2、清朝的“奴才”和“臣”疏密关系不同。
“奴才早洞”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有点差,实际上要比臣高贵无比。因为这种称谓只有自家人才能够称呼,汉人官职做的再大,也无法使用奴才这两个字,他们始终无法融入到统治阶层中。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满清统治者对汉人非常提防,只把满人当做自家人,于是“奴才”这种包含自家人意思的词禁止汉人使用,意思就是汉人只能做满清皇帝的臣,进入不了满清皇帝的一家人行列。
3、清朝的“奴才”和“臣”使用环境不同。
到了乾隆时期,奴才和臣的称呼才正式形成定例,满人文臣朝见皇帝时,如果是公事要自称“臣”,如果是私事,则称“奴才”;汉人文臣朝见皇帝时,不论公事还是私事,一律自称“臣”;如果是武将,不管是满人还是汉人,都要自称“奴才”,这项制度一陆中枯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奴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臣
清朝年间,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才能面对皇帝自称奴才,汉人大臣是不能称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称奴才。虽然奴才两字为贬义,但是在清朝就是一个自家人的职位。
如果朝廷大臣需要给皇帝上奏章,满人大臣就会在奏章里面自称奴才,汉人大臣就要自称运颂为臣,如果有汉臣自称奴才那可就犯了大罪。
乾隆年间曾经发生了一起科举作弊的案子,由满人大臣和汉人大臣共同向乾隆禀奏,两个人写奏章的时候由于满臣的名字在前面,汉臣的名字在后面,于是就写成了“奴才某某(满臣)、某某(汉臣)”。乾隆看了奏章后发了很大的火,当场就大骂汉臣冒犯了奴才二字,并且给予了惩罚。后来乾隆颁发了新规定,满汉喊高两臣共同写奏章的时候一起称臣,目的就是宁愿满臣下降身份称臣,也不允许汉人提高身份称奴才。
至于清朝年间为什么统治者会区分奴才和臣这两个称呼,是因为满族内部本身就一直流传着奴隶制度,满族习惯了三六九等。一般意义上,在清代,旗人臣僚对皇帝自称奴才,汉臣则称臣.不过,在旗人看来,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并无卑贱低下之意,因为它带有满洲传统属主和奴仆之间的亲近色彩,反映了一种政治隶属关系.而在汉人眼里,“奴才”是宦官和家奴的自称,地位相当卑下,另在汉人文化里,皇帝与臣僚之间仅是君臣关系,而没有主奴关系,因此不称“奴才”当然,实际上,也有汉臣为了向皇帝献媚而自称“奴才”的。
另外,在清朝统郑悄尺治者眼里,实际都将臣僚百姓视为仆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满臣西宁、达翎阿与汉臣周元理,联名上奏“搜捕蝗孽”一折,二满臣皆自称“奴才”,周元理自称“臣”,按理说,这是符合规定的;但乾隆皇帝却怀疑周元理称“臣”是“不屑随西宁同称,有意立异”,是不服当奴才,因而特意降旨斥责;还有,慈禧有一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奴才和臣这两个称呼大家一看就知道哪个称呼更为高贵,但偏偏清朝就颠覆人的想象,奴才两字虽然明面上看起来比臣要低贱的多,实际上在满人看来奴才比臣高贵的多,因为这种称呼只有满人可以称,说白了就是自家人,汉人官再大也是外来人,汉臣就是要比满臣地位低。
臣的古字形像竖立的眼睛。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表示了俯首尘磨屈从的意思。本义指奴仆。因为臣与君的关系如同奴仆与主烂谨子一样,所以由奴仆引申指官吏。臣在古代又派历斗是官员面对君的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