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在的时候没有人争夺太子之位,他死后开始争夺,有几个原因,一是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古代对于嫡长子的地位是非常看重的,朱标是马皇后的儿子;二是朱元璋一直都非常疼爱这个长子,而且一直以来都是按照接班人的标准培养的,所以朱标在的时候其他儿子根本没有可能。三是朱标本人非常有威望,无人能及。
首先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长子,汉人执政都推行嫡长子继承制,这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同时朱元璋 一直都是把朱标当做接班人培养的,不仅要求严格,更是将当时儒学名师宋濂请来当太子的老师。在朱标22岁时就开始将朝中的一些政务交给他处理,一方面锻炼朱标,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其他的儿子不要惦记了。
其次朱标本人品行端正受到大臣的喜好。朱标性格儒雅,他不像朱元璋那样脾气暴躁,朱标更多的可以实行仁政。朱标曾经建议朱元璋“宽通平易之政”,比如胡惟庸案,太傅宋濂不慎卷入其中,经过朱标的恳求后,这才从轻处理。一个是暴躁的君王,一个是谦和的太子,大臣们心中自然是更喜欢这个太子。
最后朱标在这26个兄弟中威望也极高,以至于没有人质疑他的地位。朱标对兄弟非常的友爱,没有为了自己的地位而加害兄弟,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想打败他是几乎不可能的,毕竟想取得王位必须要得到众人的支持和拥护。
但是朱标早逝,朱元璋因为避免儿子们自相残杀而让朱允炆继位,但是朱允炆的威望和合理性和他父亲朱标比就差远了,所以朱标死后其他兄弟开始了帝王争夺战。
再者说了,朱标的文武班子有多可怕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文有李善长宋濂,武有常遇春徐达蓝玉,在这帮大佬面前和自己亲爹面前动摇朱标的位子,朱老四怕是真的疯了吧。
打个不恰当比方,你打小就是你哥拿着棍子教育大的,等你有点儿本事了,你听你大哥话不?更何况你这个大哥平时还对你们还很好,翻开史书,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当年弟弟们犯了错,朱元璋要狠狠地收拾弟弟,就是大哥站出来维护自己。最关键的是,大哥朱标一直被老爹当着心头宝,和大哥抢老爹的宠爱,凭什么?就凭你会哭会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认为当朱元璋死了,朱标做了皇帝,朱棣可能不安分要搞点小动作,比如说什么奉天靖难啥的,问题是,现在爹没了,大哥就相当于爹。大哥说点儿啥,谁敢不听。你一个老四要反大哥,问过其他兄弟们吗?大哥对咱们那么好,你居然想造反?恐怕都用不着大哥出马,周围的藩王早就一拥而上了。再说了,如果朱标削藩肯定没他儿子那么菜,朱棣和朱允炆不一样,朱允炆那不叫削藩,那叫杀叔叔。朱标到底监国多年,朱元璋都夸他内政出色,削个藩技术层面不可能会像朱允炆那种嫩鸡那样胡搞。
要是一定要打,那就要提醒一句了,朱棣打过仗,朱标也打过仗。而且朱棣如果在朱标活着时候闹事儿,那就不叫靖难了,那叫造反,以明朝初期朱标不死的基础,蓝玉等人庞大的军事实力,朱棣?怕是要把打得渣都不剩。
而且如果朱标真的活着接班后削藩,朱老四没有一丝一毫可能性造反,在退一万步讲,朱老四在多长几个胆子也不敢,一共就三个卫的保卫部队,做一个无兵无权的藩王到老死是他最好的结局。
话又说回来了,像朱标这样的从小接受正统的帝王继承教育,朱标年纪兄弟们他最大,全国因为他监国多年除了老爹威望数他最高(有些时候还能和朱元璋直接顶嘴),这么一个手段圆滑,阅历老练且正得不能再正的身份(长兄如父),真要在位,其他的兄弟们根本没有任何闹幺蛾子的可能性。
当了皇帝之后,朱元璋也表现出了异常的勤政,不但事事躬亲,而且体恤民情,堪称皇帝之中的“劳模”。为了加强皇权的权威,他不但增设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探听百官隐私,而且废除了2000多年的丞相制度,从此,再也没有哪一股势力能够单独挑战皇权,皇帝从明朝开始才真正算得上唯我独尊。
朱元璋为何要大封藩王?
然而,跟随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兄弟们此时也变成了他的眼中钉。为了防止这帮“骄兵悍将”作乱,朱元璋刚开始变相采取了一种软策略,他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为自己看家护院,这些藩王在地方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藩王幕府中的臣属有时还兼任着地方上的指挥使或者布政使,别看是将军还是公侯,军事上均要受藩王一体节制。
在朱元璋看来,自己的儿子打断骨头连着筋,无论如何要比外人来得放心,即使有大臣劝阻,拿西汉的七王之乱说事,但老朱都不予理睬,认为自己的子孙都是一笔写不出两个“朱”字,兄弟阋墙的悲剧也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朱元璋自认为给他的儿子们选择了一名出色的“领头羊”——太子朱标。通过他对太子几十年来的培养,他相信,朱标日后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守成之君,以朱标的威望,必定会形成兄友弟恭、众星拱月的和谐画面。
朱元璋为何如此自信?
朱标的母亲是朱元璋的挚爱马皇后,马皇后的事迹我们不用多言,她是朱元璋背后最鼎力的支持者,患难夫妻休戚与共,没有马皇后,朱元璋也许活不到大明开国。
马皇后所生三子,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别看朱元璋后宫嫔妃无数,可在他的心中,他与马皇后才是真正的一家人。于是在大明建国之初,他就迫不及待的将马皇后扶于正宫之位,立最爱的儿子朱标为太子,并且规定了后世皇位继承的办法: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在《皇明祖训》中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写着。毕竟贤能是一个很难衡量的标准,只有以出身为依据才能有章可循。
因此,马皇后的地位无人能撼动,朱标嫡长子的位置就牢不可破,毕竟其他皇子没有这么一位让朱元璋如此敬畏的母亲。而且朱标也并不是浪得虚名,在朱元璋的调教下,朱标的政治能力也在稳步提升。
后来朱元璋干脆直接放权,让他尝试着独立处理政务,朱标也办的有声有色,不但符合了父皇的想法,而且最大可能的施行仁政,在百官之中威望很高。
最重要的是,历史上诸多的皇帝与太子的矛盾并没有在他们身上发生,朱元璋从来没有丝毫怀疑过朱标,对于朱标的成长,他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而后世的康熙在这一方面就明显比朱元璋的心胸要狭隘的多。
其他皇子为何没有觊觎之心?
朱标不但政治素养高,并且他还是一位善良的大哥。弟弟们被封在了外地,难免有一种小鸟出笼的感觉,在各地利用权势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每次惹得朱元璋不开心的时候,总是朱标在背后默默的求情。
许多弟弟都受过朱标的恩惠,对他的感激与尊敬是发自内心的,在他们的心中,大哥就是一位“如兄如父”的长者,是大明将来不二的接班人,如果哪一个人敢跳出来争夺储位,都不用朱元璋出马,其他弟弟就能给他收拾的明明白白。
如果纵观明代的历史,都没有发生任何太子相争的局面,就是后来资质平庸的明光宗朱常洛又如何,虽然能力一般,不受父皇喜爱,而且母亲出身低微,万历皇帝也拗不过祖制和百官,最终还是把他立为了太子。
朱常洛尚且如此,又何况能力强、威望高、父皇爱的嫡长子朱标呢?就是后来朱棣靖难成功,他对建文帝极尽污蔑,却始终没敢往大哥身上泼脏水,只是为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把大哥“兴宗”的庙号又恢复成了“懿文太子”,也算得上是朱棣最后的良心发现吧。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先体现在朱元璋对他的重视。朱标生于朱元璋攻打南京期间,酣战中的朱元璋听到长子的出生高兴的跑到山上题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自其出生,始终对其疼爱有加。
朱元璋从小就把他当接班人培养,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立十岁的朱标为世子,至朱标病逝,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从没想过换人。不仅自己悉心教导,还请宋濂等名儒为师授其经学。到立朱标为太子时,命功勋道德老成者兼领东宫,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勋,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
“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从此,朱标开始学习并协助其父处理日常政务。十几年的亲朝临政经验不是朱允文能比的。即使朱棣以军功在诸王之中十分抢眼,比起朱标还是差的很远,这点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差距不同。
第二,朱标甚得人心,朝野上下倾心。
朱标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气火爆,而朱标温文尔雅。他生于安乐,却无纨绔之习,忠厚,能尽心受教,对大臣老师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间看朱元璋杀人太狠了,就建议施行“宽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标在朝中的拥戴程度可想而之。
不止对群臣,对宗亲也是。朱标为人友爱,作为大哥十分爱护弟弟们。老二、老五等诸王犯了不少事,老朱把他们招回京城要惩罚他们。太子朱标在朱元璋面前极力调节,维护他们才得以返回封国,有人告发老三有异心,朱元璋很生气,要处罚他,朱标哭着给他求情,朱元璋被感动才罢手。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
(晋王朱㭎)然性骄,在国多不法。或告㭎有异谋。帝大怒,欲罪之,太子力救得免。
不止亲弟弟,朱元璋抚养的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义子沐英,马皇后视为己出。每当朱元璋因为一些事要责怪他们的时候,朱标就跑去请马皇后来劝解(朱元璋虽然十分暴虐但是非常听信与他患难与共的马皇后的谏言)。
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综合原因一二,可以得知。
朱标威望极高,人心所向,这一点就让燕王造反的企图消了一大半,靖难起兵“清君侧”就已经挺牵强的了,朱标在位燕王还能打出什么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