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怎么看待性善论?

 我来答
漫阅科技
2020-01-03 · 精品内容集合多媒体阅读方式于一体
漫阅科技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性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但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实际上并非如此。这是由于每人保留善性的程度不一样,有着“存之”和“去之”的差异,因而也就形成了君子与庶民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别。因此,孟子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主张对庶民进行教化,使他们逐步恢复已失掉的善性。孟子还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减少物质欲望对道德本性的侵害,才能逐步地“求其放心”,达到人格上的自我完善。

孟子的性善论把人的道德意识看成先验的观念,这种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开始。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人性首先应当是人的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他不赞成告子的“食色,性也”的自然人性论,认为这种理论没有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的性善论突出人的基本性,鼓励人们追求完善的人性,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确立了儒家特有的价值取向。

须尽欢ltt
2020-05-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774
展开全部
扬和扩充,善质才能完整。
在区分“大体”和“小体”之后,孟子还区分了“天爵”和“人爵”。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朱熹对此有注,天爵,其具有的德行和仁义是值得人们去尊敬的,是自然最高贵的品德。天爵,指是即是仁义礼智四德,而人爵则是指世间的功名利禄等。天爵作为精神世界里的高尚道德、人格的尊严,操之在己,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不受外界影响而被剥夺的。因此,君子所追求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拥有了天爵,人爵自然就有了,但是有很多人为了追求人爵而去暂时的追求天爵,一旦拥有了他所想要的世俗的功名利禄,就会立刻抛弃天爵,这便不是君子的作风。
集义养气
在对善端进行一系列的扩充之后,善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的完整的善性。根据内心的这些善心良心的指导,主体通过修养自身,将仁义礼智等道德体现在平常生活中,逐渐壮大和养成此善性。
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正气。”朱子《四书章句集注》有注,浩然,盛大流行的样子;气,即是体之材质。浩然之气是天地之气,也是我们生而有之的气,只要不去伤害它,而善于保存它养护它,就能合乎道义,并辅助道义。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个人修养之法,是孟子自身所体验到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只有个体自己亲身体验才能清楚明白。浩然之气如何存养?就是上文的存心养性,由四端而言尽心、知性、知天。但从四端出发去扩充到四德,不仅仅是思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修养过程。
孟子之性善论肯定内在于人生命中的超越的禀赋,而是否人人都能发挥这种禀赋,则要看每个个体是否有修养的工夫,这些工夫就包括存心、养气。集义养气不是个体仅仅内省就能做到的,还要付诸实践,否则仅仅是思辨的演绎,那么存心养心就是一场大空话。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Tiku360
2020-09-15 · VX同号
Tiku360
采纳数:2794 获赞数:20339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有学者指出,孟子对于社会秩序思考的出发点是建立在“人性善”上。下列言论体现孟子这一思想的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个人在赡养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后代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体现个体对其他社会成员的关爱,立论的出发点建立在“人性善”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