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法家太严道家太松,道家的宽松体现在何处?
道家的宽松体现在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这种宽松最深次的含义是让汉朝延续秦朝的统治。西汉著名大儒,也就是发明了“天人感应”的儒生董仲舒曾经这样论断道家和法家的特点:法家太严,而道家太松。法家想来以冷酷无情著称,我们人尽皆知;那道家的宽松又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道家的宽松一方面是为了消解民众的不满和反抗情绪。我们都知道,道家,也就是黄老之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是庄子。庄子的思想,就蕴含了很多“齐物论”的东西。所谓的“齐物”,就是一种认为一切事物本质都没去区别的思想。庄子认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善恶,好坏,美丑都是人为制定出来的,本质上都是没有区别的,人只要能让自己过的更好,就无所谓这些公理教条。这种思想传播到了民众阶层,民众就会以“圆滑处世”,“只看利益”为荣,自我消解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这样也恰恰是统治者希望看到的,所谓的“其上以申韩,其下必佛老”,采用高压法家政治的统治者通常会在底层宣扬道家的“宽松”思想。
这种宽松的深层次意义是让汉朝延续秦朝的政治。最讲“黄老之学”的就是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文帝景帝为什么选用道家作为统治思想?是因为他们想“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吗?要知道,汉朝的政治制度,一直被史学界认定为“汉承秦制”,也就是汉朝延续了秦朝的制度。试想一下,假如你明着说我们还是要搞秦始皇那一套法家思想,民众会是什么看法?汉朝就是靠反暴秦起家的啊。
但是假如我们换一种说法,说现在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民众就会很支持。但是这种“顺其自然”,顺的是什么自然呢?其实就是秦制的自然,就是继承法家制度,而不作出改变。道家的“无为而治”,也变成了要顺应“君虽无道,臣不敢悖也”的所谓天理。这种情况我们在西汉初年的“辕黄之争”中就可见一斑:此时道家代表居然认为讨伐商纣的周武王是乱臣贼子,这已经和偏向周制的老子相差甚远了。
综上所述,道家的宽松一方面体现在消解民众的不满情绪,让民众“逆来顺受”;另外一方面汉朝举这个大旗,是为了更好的继承秦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