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什么不听慈禧的调动?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它的背景是,洋人与东南各督抚达成了“东南互保”的前提下发生的。这个时候,老太婆正带着光绪帝玩离京避难呢。
原因很简单,东南各督抚们拒不进京勤王,八国联军得以长驱直入。不逃,等着归政、吃乱军的枪子儿么?
大清从雍正朝末期,走至乾隆朝中期的顶点,然后一路走了下来,到了这会儿,已是百弊丛生、遍地荆棘、内忧外患、病若沉疴了。
以上帝之眼来看,老太婆真是个极其不幸的能干女人。她的不幸在于,她耍尽了手腕,而争来的“皇位”,却是个啃骨头的位子,肉全让乾隆帝给享受掉了。
老太婆所面对的,不止是近3百年大清病入膏肓的问题;还有自秦始皇起、二千多年以来,皇权独栽、中央集权制,所留下的垂垂老去的烂摊子。
换句话说,老太婆不仅要力挽晚清的败局,而且要撑住久逾2千年帝制的摇摇欲坠。
她不仅要面对,当今的国内农民起义、革命党暴动、官僚的贪腐勿为、年久失修又不知从何修起的政制大厦;还要面对,被西方开智觉醒的东南士绅阶层,对已过去2千年之久,整体的封建王朝的厌弃。
还要面对,被工业化、贸易化,进而被近代化所武装的英美德俄日等,恍如未来战士的各列强。这种断线交织若麻、不知从何理起的局面,找武则天来试试,估计也不太好使。
如果时光能倒流,老太婆也能活到今天,以她的顶尖政冶阅历,一定不会去抢这个”垂帘训政”的位子,哪怕是去抓老太婆来当,也会让她跑了,况且她又不是没跑过。可惜人人都没有“前后眼”!包括慈禧太后。
李鸿章说过,“大清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点,李鸿章确实好眼力,可以堪称目光如炬。如今重阅晚清,李中堂之断言,依然很对。
李鸿章,两广总督、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因其尽忠辅清,才干卓绝,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短长之人”,慈禧太后则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
李鸿章毕其一生才干,为晚清的苟延残喘,兢兢业业做起了“裱糊匠”。这样的忠君肱股之臣,在“东南互保”期间,竞与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一干督抚,与洋人搞起了互保,拒绝北上勤王。
在保皇派看来,更为悖逆的是,东南的督抚们还搞了个预案,万一慈禧、光绪罹难,就推举李鸿章当总统。
不过,提请注意的是,李要被推举是总统,而不是皇帝。而总统是宪政国家的领袖,可见彼时,西方政制对东南士绅的开智之深。从另一个角度说,李鸿章是不堪为皇帝的,他没有皇权时代的合法性和号召力。
换句话说,即便光绪罹难,东南督抚们最多也只能搞个偏居一隅的宪政国家,而非承继大统的中华帝国。
然而这似乎也不可能,在民智未开,万民久浸帝制文化的中国,虽然濒临总崩溃的边缘,但百足之虫僵而不死,中华文化对帝王的向心力,依然使帝制纲常,为万民所景仰。
仅是区区东南一隅、仅是仕绅阶层的开智,是无法左右大局的。即便是那个年龄二千多岁的帝制,驾鹤西去前的回光返照,也足以让东南督抚们,不敢脱离帝国仅剩的、名义上的管束。
这从慈禧仓皇出逃,在京郊偶遇了一支军队,可以看出军队对帝制的拥护,这支军队成了慈禧一路向西旅游,而不是向西溃逃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