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啊?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包粽子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渔民怕鱼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这样鱼吃了就不会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传到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了。
2、饮雄黄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比较多,毒气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有艾草味儿的香包能驱邪解毒,使这一方法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也成为每年端午节时候的一种习俗。
3、佩戴香囊
在中国端午节时有佩戴香囊的习俗,老人父母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包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后,渔民怕鱼咬食他的肉身,就包了粽子投到江里,这样鱼吃了就不会再咬食屈原的肉身了。传到后来,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了。
2、饮雄黄酒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比较多,毒气也就上升了,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古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有艾草味儿的香包能驱邪解毒,使这一方法从春秋战国时期延续至今。也成为每年端午节时候的一种习俗。
3、佩戴香囊
在中国端午节时有佩戴香囊的习俗,老人父母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包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展开全部
端午节有时还称为浴兰节、蒲节、女儿节。因为古代有于是日兰汤沐浴的风习,故称。五月又称蒲月,端五则称蒲节,这是因为五月菖蒲成熟,而端五又有悬蒲于门首、或以菖蒲浸制药酒饮用之俗。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插菖蒲、艾蒿 菖蒲、艾蒿长期被相信具有巫术和药用的双重价值,因此而生成一系列的习俗。艾蒿历来被制成艾人、天师艾、艾虎等厌胜之物。艾人早见于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该书记云:“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天师指道教法师张(道)陵,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俗传他善于捉鬼降妖。
吴自牧《梦粱录》记南宋行都杭州端午的天师艾说道,“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宋陈元靓《岁时广记·画天师》引《岁时杂记》说:宋代的端午节,京都的人们除画天师像贩卖外,又作泥塑的张天师像,以艾为须,以蒜作拳,置于门上,称“天师艾”。
此外,更著名的是艾虎。艾虎有的是用艾枝艾叶编成的,有的则是布帛剪成的老虎上粘艾叶。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