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削藩的方法不对。早在汉文帝时期,贾宜就提出削藩。当时诸侯王年龄都很小,没有能力反抗,但是贾宜还是比较谨慎,他的削藩策略是让诸侯王的儿子都有继承权,这样皇帝没有夺他们的地盘,诸侯却大而化小了。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实施,因为汉文帝虽是明君,但是当时保守势力太强大。而晁措削藩的时候,诸侯的年龄是政治上最成熟的年龄,削藩困难很大,他却没有充分估计困难,采取了直接剥夺诸侯爵位和领地的方法。诸侯的地是高祖给的,诸侯也是高祖的后代,晁措的削藩策略当然会引起诸侯的强烈不满和恐惧,甚至老百姓也普遍同情诸侯。
2、削藩的顺序不对。晁措是先捏软柿子,自然是打草惊蛇。我们不妨对比刘邦,他是先拿下势力最大的韩信,把他由王降为侯,使他失去造反的能力。刘邦抓韩信是乘其不备,要不然韩信可不是省油的灯。而晁措是先收拾了势力小的诸侯,于是势力大的诸侯,例如吴王,自然会受惊,他加紧招兵买马,联络诸侯,为做最后一搏做武装和政治准备,这就使得削藩难上加难,最后爆发七国之乱。
3、晁措没有为削藩引起的后果做充分的军事准备,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平乱多么艰难就明白。
4、晁措在平叛的时候应对有误。他是叫皇帝在外冒险,他在家里倒安全,这不是忠臣所为。这时候他如果挺身而出,亲自督战,即便死了也还可以留下一个忠臣的名节,即便是个小聪明的忠臣。明建文帝削藩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于晁措的人,他也是给建文帝出了馊主意,先拿下势力薄弱的诸侯,惊了燕王朱棣,但是和晁措不同的是,此人不但没有贪生怕死,反而在被俘后大骂朱棣而死,相比之下,晁措未免太小人。
吴王的错误是提出了一个没有连续性保障的政治口号:“诛晁措,清君侧”。他显然没考虑到如果皇帝诛杀晁措,他将奈何?再继续造反没了理由,罢兵又显然是自取灭亡。本来是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身家性命,现在却成了夺取政权,所以支持和同情他的人越来越少。显然,如果吴王刘濞具备明成祖朱棣的水平,那景帝的社稷就要断送在晁措手里。
后来汉政权还是实行了贾宜的削藩策略,是由主父偃提出,汉武帝实行的,效果是很好的。
2、削藩的顺序不对。晁措是先捏软柿子,自然是打草惊蛇。我们不妨对比刘邦,他是先拿下势力最大的韩信,把他由王降为侯,使他失去造反的能力。刘邦抓韩信是乘其不备,要不然韩信可不是省油的灯。而晁措是先收拾了势力小的诸侯,于是势力大的诸侯,例如吴王,自然会受惊,他加紧招兵买马,联络诸侯,为做最后一搏做武装和政治准备,这就使得削藩难上加难,最后爆发七国之乱。
3、晁措没有为削藩引起的后果做充分的军事准备,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平乱多么艰难就明白。
4、晁措在平叛的时候应对有误。他是叫皇帝在外冒险,他在家里倒安全,这不是忠臣所为。这时候他如果挺身而出,亲自督战,即便死了也还可以留下一个忠臣的名节,即便是个小聪明的忠臣。明建文帝削藩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于晁措的人,他也是给建文帝出了馊主意,先拿下势力薄弱的诸侯,惊了燕王朱棣,但是和晁措不同的是,此人不但没有贪生怕死,反而在被俘后大骂朱棣而死,相比之下,晁措未免太小人。
吴王的错误是提出了一个没有连续性保障的政治口号:“诛晁措,清君侧”。他显然没考虑到如果皇帝诛杀晁措,他将奈何?再继续造反没了理由,罢兵又显然是自取灭亡。本来是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和身家性命,现在却成了夺取政权,所以支持和同情他的人越来越少。显然,如果吴王刘濞具备明成祖朱棣的水平,那景帝的社稷就要断送在晁措手里。
后来汉政权还是实行了贾宜的削藩策略,是由主父偃提出,汉武帝实行的,效果是很好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