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核心是什么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LZ好,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起因是前苏联的解体对中美关系战略基础的冲击,实质上涉及冷战后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变化。核心问题是在新的战略格局中如何界定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冷战的结束,不仅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分配结构,同时也改变了中美两个大国在世界权力结构中的相对位置。因此有必要从世界格局变动的角度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以进一步弄清其变化的实质及发展趋势。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急剧变化,整体上给人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和不连贯状态的强烈印象。实际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国家利益取向十分明确,外交政策的变化只是美国现实国家利益的优先次序不断调整的外在表现。大体来说,美国对华政策追求的具体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国外交界和战略界人士所称的战略利益,主要是指在安全领域中国对美国的作用和价值。罗伯特·罗斯认为,中美之间在安全领域的战略合作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因为“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是,它并不用依靠美中之间的合作来获取根本性利益和保证其国家安全。”①这是从狭义安全概念出发的一种分析。事实上由于美国具有广泛的全球利益,其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远比别的任何国家的认识都更为宽泛。因此它不仅在70年代面对前苏联的直接威胁时迫切需要中国的合作,冷战之后,在处理朝鲜半岛危机、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及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等等方面,同样需要中国的合作。这都属于战略利益的范畴。第二个方面是经济利益。90年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美国来说,其利益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从双边关系的发展中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以及对占有更大中国市场份额的期待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政策中内在的一种积极动力,并且一直是美国国内支持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第三个方面是推进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念的利益。用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追求的带有终极性的目标,但把它作为一种现实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一个具体目标,则与冷战后美国战略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位美国重要的战略界人士曾专门撰文对此进行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时代软权力作用的增强和美国拥有的软权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应当把以推进“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界定为当前处于优先地位的国家利益,并把它有效地融入美国的对外政策。①事实上,它已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对华政策中多重利益取向的存在,给人们分辨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然而事实表明,上述利益取向的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构成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目标。从战略利益来说,它曾经是中美关系的主要基础,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支配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它依赖于一种特殊的国际战略格局,即中美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根据对美国外交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权力政治理论,维护国家安全应当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国家利益驱动因素。但在现实国际环境中,国家不可能面临一成不变的外部威胁,也不可能具有一成不变的外交政策。因此很难设想,在前苏联的威胁消除之后,美国还能把争取中国战略上的合作继续作为对华政策中压倒一切的中心目标。把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理想主义的传统思维。冷战之后,美国把它作为对外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它同样难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支配因素。因为,第一,从理论上说国家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成为国家利益的主体,否则将会导致一个违反常识的结论,即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永远不变的;第二,从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现实来看,“人权”外交的作用有限。美国战略界和学术界的许多人,包括许多政府官员都承认这一事实。经济利益,当然是美国的基本利益之一,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分析的,中美关系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国家关系。其特殊性之一就是双方是在战略合作过程中,逐步产生出发展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双边关系的内在动力。②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利益的大小要取决于双边关系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只能是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它不是各个利益层面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美国在冷战后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总体战略需求。如果说,在两极格局时代,美国整体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在与前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中,那么从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地位出发,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就成了它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如果美国能够以其优势的权力地位,建立并维持体现美国领导世界的国际秩序,它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其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基本利益。因此,从争取世界领导地位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如何应对中国潜在的挑战,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格局的变动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根本性因素。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是制约苏联霸权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处在了与美国霸权正面相对的位置,这就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新的实质性的变化。
二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美关系明显出现倒退的迹象。其具体表现是:(1)美国政府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裁中国和停止高层往来的“惩罚性”措施;(2)美国舆论从“理想化”中国转为“妖魔化”中国;(3)相当一部分本质上敌视中国或者出于各种利益反对发展对华关系的美国政客和势力,通过国会、舆论及多种渠道进入美国对华政策决策过程,在一些重要领域开始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美国对华政策决策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克林顿上台后,一改以往由总统直接掌握对华政策的传统,把对华政策交由美国国务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冷战结束之初,中国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在克林顿第一个任期之内,美国的对华政策总的来说没有多大作为。“中美关系一度像是失去罗盘的航船,在惊涛骇浪中随波逐流。”与80年代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不同的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不是反映在局部领域和问题上,而是带有一种全面后退的性质,其后果是中美关系在冷战后“遭到结构性的破坏”。 16491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急剧变化,整体上给人以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处于一种不确定和不连贯状态的强烈印象。实际上美国对华政策的国家利益取向十分明确,外交政策的变化只是美国现实国家利益的优先次序不断调整的外在表现。大体来说,美国对华政策追求的具体国家利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美国外交界和战略界人士所称的战略利益,主要是指在安全领域中国对美国的作用和价值。罗伯特·罗斯认为,中美之间在安全领域的战略合作具有很大的“不对称性”,因为“美国与中国不同的是,它并不用依靠美中之间的合作来获取根本性利益和保证其国家安全。”①这是从狭义安全概念出发的一种分析。事实上由于美国具有广泛的全球利益,其国家安全概念的内涵,远比别的任何国家的认识都更为宽泛。因此它不仅在70年代面对前苏联的直接威胁时迫切需要中国的合作,冷战之后,在处理朝鲜半岛危机、维护亚太地区稳定及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等等方面,同样需要中国的合作。这都属于战略利益的范畴。第二个方面是经济利益。90年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所表现出的巨大的市场潜力,对美国来说,其利益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中美建交以来美国从双边关系的发展中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以及对占有更大中国市场份额的期待已经成为美国对华政策中内在的一种积极动力,并且一直是美国国内支持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第三个方面是推进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念的利益。用美国的意识形态来改造世界,一直是美国对外政策追求的带有终极性的目标,但把它作为一种现实的国家利益和对外政策的一个具体目标,则与冷战后美国战略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一位美国重要的战略界人士曾专门撰文对此进行分析,认为随着信息时代软权力作用的增强和美国拥有的软权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应当把以推进“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界定为当前处于优先地位的国家利益,并把它有效地融入美国的对外政策。①事实上,它已成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对华政策中多重利益取向的存在,给人们分辨美国对华政策的方向带来了一定的困惑。然而事实表明,上述利益取向的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构成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目标。从战略利益来说,它曾经是中美关系的主要基础,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支配着美国的对华政策。但它依赖于一种特殊的国际战略格局,即中美两国面临共同的安全威胁。根据对美国外交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权力政治理论,维护国家安全应当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国家利益驱动因素。但在现实国际环境中,国家不可能面临一成不变的外部威胁,也不可能具有一成不变的外交政策。因此很难设想,在前苏联的威胁消除之后,美国还能把争取中国战略上的合作继续作为对华政策中压倒一切的中心目标。把以人权为核心的美国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利益,是理想主义的传统思维。冷战之后,美国把它作为对外战略的三大目标之一,但它同样难以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支配因素。因为,第一,从理论上说国家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成为国家利益的主体,否则将会导致一个违反常识的结论,即美国的国家利益是永远不变的;第二,从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现实来看,“人权”外交的作用有限。美国战略界和学术界的许多人,包括许多政府官员都承认这一事实。经济利益,当然是美国的基本利益之一,但正如一位中国学者分析的,中美关系是一种相当特殊的国家关系。其特殊性之一就是双方是在战略合作过程中,逐步产生出发展包括经济关系在内的双边关系的内在动力。②在很大程度上,经济利益的大小要取决于双边关系的好坏。从根本上决定美国对华政策的只能是美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它不是各个利益层面的简单相加,而是指美国在冷战后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的总体战略需求。如果说,在两极格局时代,美国整体国家利益集中体现在与前苏联争夺霸权的斗争中,那么从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地位出发,维持其世界领导地位就成了它最重要的国家利益。如果美国能够以其优势的权力地位,建立并维持体现美国领导世界的国际秩序,它无疑可以最大限度地从中获取其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基本利益。因此,从争取世界领导地位的整体国家利益出发,如何应对中国潜在的挑战,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中心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格局的变动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演变的根本性因素。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是制约苏联霸权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处在了与美国霸权正面相对的位置,这就是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动给中美关系带来的新的实质性的变化。
二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中美关系明显出现倒退的迹象。其具体表现是:(1)美国政府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制裁中国和停止高层往来的“惩罚性”措施;(2)美国舆论从“理想化”中国转为“妖魔化”中国;(3)相当一部分本质上敌视中国或者出于各种利益反对发展对华关系的美国政客和势力,通过国会、舆论及多种渠道进入美国对华政策决策过程,在一些重要领域开始掌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严重地干扰和破坏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美国对华政策决策机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克林顿上台后,一改以往由总统直接掌握对华政策的传统,把对华政策交由美国国务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冷战结束之初,中国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在克林顿第一个任期之内,美国的对华政策总的来说没有多大作为。“中美关系一度像是失去罗盘的航船,在惊涛骇浪中随波逐流。”与80年代中美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不同的是,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不是反映在局部领域和问题上,而是带有一种全面后退的性质,其后果是中美关系在冷战后“遭到结构性的破坏”。 16491希望对你有帮助!
参考资料: . zlrbtdq
LUM
2024-12-25 广告
2024-12-25 广告
针对市面上稳定性分析仪,其原理都是持续通过一定波长的光源对样品进行检测记录光 信息谱线,随着时间的进行,谱线不断叠加。当样品出现变化时,记录到变化的谱线与初始 谱线进行对比,再通过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其实与常规稳定性用烘箱等手段测试一致,都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LUM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