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过年有哪些习俗?
5个回答
推荐于2018-08-25 · 知道合伙人金融证券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我是北京的,过年已经简化很多了,没有太大的讲究!大致如下:
大年初一 满街走
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这天都要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在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还要出门去拜年走亲戚,人们在街上遇到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说拜年话。左邻右舍也要互相登门拜年。但是在过去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须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三十晚上 闹一宿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在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在这天供有佛龛、神像、祖宗牌位的这天要在供桌前摆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水果、成堂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还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钱粮、纸元宝、千张等。在腊月三十下午就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挂钱、贴窗花、贴抬头见喜、贴出门见喜等,贴完后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在过去的社会还是以吃为主。其实包括那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摇钱树。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首先由家中长辈燃烛焚香,后按家族辈分大小,男先女后的顺序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行礼后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老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包饺子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焚香接神。家中长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个方位接神。接神后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等游戏。第二天还要去拜年走亲戚等活动!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都要发一块面,一是为了明天蒸馒头做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寓意来年能大发财源。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是接着前两天继续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讲究!
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有宰公鸡的习俗,依旧是准备过年的食物,通常要宰只鸡、炖只鸡,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主妇开始煎炒烹炸,准备年夜饭。老北京讲究过年的几天是不能动铁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针等,所以也不是做饭的,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饭菜要在春节之前准备完毕。
首先就是准备炖肉,因为"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直到年三十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吃"有关。这反映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的极度重视。在老北京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在老北京又有这样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泥,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
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为什么过年非得吃豆腐呢?其实这也是要来年取个好的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的意思。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备过年时享用。旧时民俗腊月二十五还有接玉皇的说法,传说灶王爷上天后,天上玉皇大帝听完灶王爷的汇报后要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为来年祈福迎祥,众人这天起居、言行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来年降福与己。其实腊月二十五在民间说法很多还有一说法就是在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糜”就是糜子,“黍”就是黄米,是两种粮食作物。干吗要磨这两种粮食作物呢?是因为这两种作物有粘性,磨成面后称为粘面,是为蒸年糕准备原料。老北京过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风俗,不过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候吃的一种糕,也取来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老北京过年最讲究的就是辞旧迎新,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涤除污垢,打扫一年里落下的尘土。过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纸糊顶棚,一年来顶棚四周棚壁都堆积有很厚的尘垢,在新的一年将要来到时,必要打扫一下。扫完房顶后还要扫去房屋四壁的蛛网尘土等,把旧的年画取下来换贴上新买来的年画,更好的为过年做准备。老北京一到腊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已经开始有写春联的摊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挥毫泼墨大显身手,多半是不为赚钱,但是有的穷苦文人,希望用这几日的辛苦书写换来三十晚上的一顿饺子。这天家家将春联、门神、福字、挂钱等准备下,只等腊月三十下午将其分别贴好挂起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了!
腊月二十三 祭灶君 (糖瓜粘)又称小年 各家有各样祭灶仪式
在灶王爷像前设供桌,香烛五供钱粮全份,供品有: 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许参加,(老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烛上香,上香后诵祷词,然后将关东糖在灶王爷像口处一抹,表示将灶王爷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爷口中送些蜜物,以求灶王爷上天后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等香焚尽后,将灶王爷像和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再将一晚清水泼于地上,礼成。
关东糖为糯米所制,口味微酸,中间没有蜂窝,坚硬无比,吃时用刀劈成小块食用。糖瓜是先用秫子米面熬成饴糖,再把它制成和小南瓜形态一样的空心糖,与核桃大小相似,分为两种,一种有外裹芝麻的,一种没有芝麻的,再用红绿食色画上彩条,是又香又甜又苏又脆,真是爱不舍口,吃不够,吃了还想吃。但是,这些糖瓜是先不让小孩们吃的,是先用来祭奠灶君灶王爷的。
灶王爷像是一种用纸印刷成的木版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木版画灶王爷是最出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灶王爷的像貌和古装戏里的皇帝,皇后差不多,与夫妻两人的并肩合影一样,灶王爷身穿红袍,灶王奶奶身穿绿衣,其大小比十六开的纸要大一些。在像的左右两边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回宫降吉祥。画的最上面是横披,四季平安。在横披下面和灶王爷的头上面是黄历,那时公元纪年在农村还未使用,日历牌是见不到的。上面印有农历的十二个月大进和小进,(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润月。
请采纳~
大年初一 满街走
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这天都要拜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先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在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还要出门去拜年走亲戚,人们在街上遇到时也要笑容满面的抱拳拱手,互祝吉祥,多说拜年话。左邻右舍也要互相登门拜年。但是在过去出门拜年都是男人的事情,女人则要在破五过后才能出门拜年。大年初一女婿必须要到岳父家中拜年。
三十晚上 闹一宿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在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在这天供有佛龛、神像、祖宗牌位的这天要在供桌前摆上九堂大供;五堂蜜供,成堂套饼、成堂面鲜,成堂水果、成堂干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素炒菜。家境一般的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还要在供桌上供上敬神钱粮、纸元宝、千张等。在腊月三十下午就开始张灯结彩准备过年,家家贴春联贴福字、贴挂钱、贴窗花、贴抬头见喜、贴出门见喜等,贴完后鞭炮齐鸣,好不热闹。除此之外还要在院子里铺满松枝、芝麻秸等,名为“踩岁”,取岁岁平安之寓意。北京人过年讲得就是吃喝玩乐,在过去的社会还是以吃为主。其实包括那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俗话说:“心到神知,上供人吃”!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也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除夕的年夜饭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供奉祖宗牌位的还要在供桌前供上一碗“年夜饭”,在饭上插上松枝,在松枝上挂上铜钱,小纸元宝等,宛如一棵摇钱树。老北京人在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还要有一个祭祀祖先的仪式,首先由家中长辈燃烛焚香,后按家族辈分大小,男先女后的顺序分别向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大礼,行礼后由家中长辈宣读祭祀表文,宣读后将表文和钱粮、元宝、千张、茶叶、香粉等一起放入疏筒里到院中焚化。此时还要鞭炮齐鸣,焚化后男女才回到屋中开始吃团圆饭。老北京人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之交点时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饺子顾名思义是取交于子时的交子意思,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在包饺子时家家还要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包进糖、铜钱、花生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来年生活甜蜜幸福;吃到铜钱意味着来年财源广进;吃到花生意味着来年健康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
子时一到,鞭炮齐鸣、焚香接神。家中长者手拿三柱高香去屋外院中按照五个方位接神。接神后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最早起源于晋代。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青人守岁则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再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小孩们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等游戏。第二天还要去拜年走亲戚等活动!
腊月二十九 蒸馒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腊月二十九因为是除夕的前一天,所以也叫“小除夕”,这天家家置摆酒席一桌,以备晚辈前来给长辈辞岁、别岁。还要在屋外焚香,称为“烧天香”,一直要持续到初一。
腊月二十八 把面发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家家都要发一块面,一是为了明天蒸馒头做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寓意来年能大发财源。腊月二十八这天还是接着前两天继续洗衣服、洗澡,有二十八洗邋遢的讲究!
腊月二十七 宰公鸡
老北京人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有宰公鸡的习俗,依旧是准备过年的食物,通常要宰只鸡、炖只鸡,除了昨天炖肉今天炖鸡以外,还要准备更多的肉菜、素菜等以备过年时候享用。每天厨房里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外面冰天雪地北风呼呼,一推门,就是各种香味儿和着热气扑面而来,还有满屋子的笑语喧阗,屋外的鞭炮齐鸣。年,就这样带着形、声、色、香、味,定格在记忆中。 老北京过年在腊月二十七这天仍旧继续昨天的工作洗衣服、洗澡,有腊月二十七洗疚疾,洗旧泥的习俗,传说在这天沐浴可以洗去一年来的疾病,其实就是为了祈求来年能健健康康,无病无疾!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从这一天起,家家户户的主妇开始煎炒烹炸,准备年夜饭。老北京讲究过年的几天是不能动铁器的,比如菜刀、剪子、针等,所以也不是做饭的,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所有的饭菜要在春节之前准备完毕。
首先就是准备炖肉,因为"大鱼大肉"在过去的人们眼里,是年夜饭的最高境界。从腊月二十六开始直到年三十前,几乎每一天的活动都与"吃"有关。这反映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对吃的极度重视。在老北京腊月二十六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家家洗衣服、洗澡,洗去一年的尘土和晦气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在老北京又有这样的谚语:腊月二十六洗福禄,腊月二十七洗旧泥,腊月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
腊月二十五 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这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炸豆腐,为什么过年非得吃豆腐呢?其实这也是要来年取个好的彩头,取锦衣玉食之意,老北京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是钟鸣鼎食之家,锦衣玉食,不愁吃喝,年年有节余,也就是奔小康的意思。豆腐就代表锦衣玉食中的玉食之意,因玉为白色,豆腐也为白色,极其相象,所以家家都要磨豆子做豆腐,已备过年时享用。旧时民俗腊月二十五还有接玉皇的说法,传说灶王爷上天后,天上玉皇大帝听完灶王爷的汇报后要于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体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为来年祈福迎祥,众人这天起居、言行都要谨慎,争取好的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来年降福与己。其实腊月二十五在民间说法很多还有一说法就是在这天要推糜黍、磨糜黍。“糜”就是糜子,“黍”就是黄米,是两种粮食作物。干吗要磨这两种粮食作物呢?是因为这两种作物有粘性,磨成面后称为粘面,是为蒸年糕准备原料。老北京过年家家都要蒸年糕,南方也有此风俗,不过南方多用江米和糯米做年糕,年糕年糕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候吃的一种糕,也取来年步步高,一年更比一年高之意。
腊月二十四 扫房子
老北京过年最讲究的就是辞旧迎新,腊月二十四日家家涤除污垢,打扫一年里落下的尘土。过去老北京家家都是纸糊顶棚,一年来顶棚四周棚壁都堆积有很厚的尘垢,在新的一年将要来到时,必要打扫一下。扫完房顶后还要扫去房屋四壁的蛛网尘土等,把旧的年画取下来换贴上新买来的年画,更好的为过年做准备。老北京一到腊月二十日左右街上已经开始有写春联的摊子了,一些文人墨客,都挥毫泼墨大显身手,多半是不为赚钱,但是有的穷苦文人,希望用这几日的辛苦书写换来三十晚上的一顿饺子。这天家家将春联、门神、福字、挂钱等准备下,只等腊月三十下午将其分别贴好挂起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了!
腊月二十三 祭灶君 (糖瓜粘)又称小年 各家有各样祭灶仪式
在灶王爷像前设供桌,香烛五供钱粮全份,供品有: 关东糖、糖瓜、南糖、清水一碗、秣草料豆一碟等。由家中男人主祭,女人不允许参加,(老北京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先由家中男主人燃烛上香,上香后诵祷词,然后将关东糖在灶王爷像口处一抹,表示将灶王爷口粘住或表示往灶王爷口中送些蜜物,以求灶王爷上天后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说。等香焚尽后,将灶王爷像和钱粮草料等一并焚化,再将一晚清水泼于地上,礼成。
关东糖为糯米所制,口味微酸,中间没有蜂窝,坚硬无比,吃时用刀劈成小块食用。糖瓜是先用秫子米面熬成饴糖,再把它制成和小南瓜形态一样的空心糖,与核桃大小相似,分为两种,一种有外裹芝麻的,一种没有芝麻的,再用红绿食色画上彩条,是又香又甜又苏又脆,真是爱不舍口,吃不够,吃了还想吃。但是,这些糖瓜是先不让小孩们吃的,是先用来祭奠灶君灶王爷的。
灶王爷像是一种用纸印刷成的木版画,河北省武强县的木版画灶王爷是最出名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灶王爷的像貌和古装戏里的皇帝,皇后差不多,与夫妻两人的并肩合影一样,灶王爷身穿红袍,灶王奶奶身穿绿衣,其大小比十六开的纸要大一些。在像的左右两边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回宫降吉祥。画的最上面是横披,四季平安。在横披下面和灶王爷的头上面是黄历,那时公元纪年在农村还未使用,日历牌是见不到的。上面印有农历的十二个月大进和小进,(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润月。
请采纳~
2018-03-17
展开全部
整理很辛苦,望采纳!
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在这一天,老北京有很多过年的讲究。
点景: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要布置的红红火火。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红色春联。
贴门神:北京多沿用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没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
贴福字:除夕下午贴福字。正门上的福字要贴的端端正正。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剪纸形式的红挂钱。
祭 祖: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
供桌上也要摆着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送财神:除夕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说:“有了”。
年夜饭: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团圆饭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又称“团年饭”、“合家欢”。早年间人们非常重视这顿年夜饭,甭管活儿多忙,路途多远,三十晚上都要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一堂,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团年饭。如果有人确实赶不回来,家人也要为他留出一个位子,摆上一双筷子、一个碗,意为全家人聚齐了。
年夜饭在搭配上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
饺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叫做“五更饺子”;一般都是素馅饺子,素馅寓意全家一年日子过得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吃完年夜饭,就准备包饺子了,大家一起动手,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乐乐呵呵好热闹。
守 岁: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为了守岁,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
接 神: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耗到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团 拜: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正月初一满街走,出外辞岁会亲友
大年初一,京城的老百姓便涌向各雍和宫、白云观、红螺寺、潭柘寺等等庙宇宫观上香、祈福。
人们纷纷外出拜年。亲友相见,拱手作揖,并说“恭喜发财”、“新喜、新喜”等等。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午必备 “元宝汤”
这天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很多人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祭拜。人们烧香后,还带纸糊的元宝回家,用布或红纸包好放在床下,祈望发财。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双数的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二还要吃面条,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要吃炸酱面,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面,为了融合感情。
◆正月初三“小年朝”,吃馅儿盒子
初三是“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初三要吃馅儿盒子,在这里合子含有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不食米饭。
◆正月初四不出门,吃折箩
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烧的大杂烩。
◆“破五”一到禁讳消,筹备开市求吉兆
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破了禁讳,所以称为“破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天,商号筹备次日开市。第二天凌晨,掌柜带领伙计们“送神”,上香、烧百分,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花边肉馅儿饺子,肉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馅儿讲究是一个肉丸的。花边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正月初六马日,吃驴打滚
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家中应给“扔穷”的男孩买“驴打滚”吃。
◆正月初七人胜节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女娲造万物的次序,分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这一天要梳洗打扮去出游登山。
早年间这一天要吃素,可以吃春饼、盒子菜,并在庭院里摊饼,谓之“熏天”。现在也有吃面条的,既象征着长长远远。面条擀得要又细又长,谓之“拴小孩儿”,其实表达了人们保护孩子、祈福迎祥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八燃灯盏,诸星下界供清茶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这一天要吃谷物,可以蒸馒头、做米饭等。
◆正月初九天公生,喝酒祝寿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
◆正月初十地日,老鼠娶亲
正月初十日是地日,又被称为石头神生日,老鼠娶亲日。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正月十一子婿日,拜晚年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主食要吃馅儿盒子,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筹备灯节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正月十三、十四试灯。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又称“灯节”、“上元节”等。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所以有闹元宵一说,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
北京的元宵是把馅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面中摇成的,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经过五水才能算完成。北京的元宵从清朝至今变化不大,清朝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枣泥松仁、豆沙四种馅,现在当然丰富多了。清朝的时候,有一种奶油馅的元宵。
◆正月十六,碰灯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旧历腊月三十日(小建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老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在这一天,老北京有很多过年的讲究。
点景:人们在除夕前或当天早上,照例要按传统的习惯来美化环境,要布置的红红火火。
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的门框上都要贴上红色春联。
贴门神:北京多沿用秦叔宝和尉迟敬二位武将的木刻版画。凡是没有“门心”的大门才贴门神。
贴福字:除夕下午贴福字。正门上的福字要贴的端端正正。
贴挂钱:有的住户在街门、屋门甚至佛龛上都要贴上剪纸形式的红挂钱。
祭 祖:体现“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年禧时大都有祭祖的风俗习惯。不论有无祠堂,一律将宗亲三代主牌亮开,有影者一律悬影。
供桌上也要摆着月饼、水果及各种蒸食、炒菜之类的供品。配以香炉、蜡扦,午后起,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庄严肃穆。
送财神:除夕刚一擦黑,有贫家小孩挨门挨户地送财神爷。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用高于财神像成本几倍的价钱接进来。有时,送财神爷的小孩很多,一晚上能接到几十份之多,既便如此,也不能说:“不要”,如不再接,也只能回答说:“有了”。
年夜饭:老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团圆饭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家宴,又称“团年饭”、“合家欢”。早年间人们非常重视这顿年夜饭,甭管活儿多忙,路途多远,三十晚上都要赶回家里,和家人团聚一堂,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团年饭。如果有人确实赶不回来,家人也要为他留出一个位子,摆上一双筷子、一个碗,意为全家人聚齐了。
年夜饭在搭配上要有荤有素,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炖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有豆腐、青菜等。
饺子不在年三十吃,而是在初一,叫做“五更饺子”;一般都是素馅饺子,素馅寓意全家一年日子过得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吃完年夜饭,就准备包饺子了,大家一起动手,一边聊天,一边包饺子乐乐呵呵好热闹。
守 岁:按传统习惯,饭后至夜间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年长的人是在辞旧岁之际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的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
为了守岁,除夕之夜必须搞些娱乐活动。年长的一般多聚在一起打麻将牌。有的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坐在炕上打索胡纸牌。小孩们除点灯笼、放爆竹。
接 神:进入子时(夜十二点后)即可接神,有的人家由于娱乐或家里人未齐,须耗到三、四点钟才接神。
接神前,用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葫萝卜、白菜等拌成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以后,马上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
随后,将芝麻秸铺满甬路,从屋门,直铺到门道,家里人踏上谓之“踩岁”。凡放芝麻秸之家表示初一至初五“忌门”,不接待女客。
团 拜:接神仪式完毕,全家就要进行团拜。首先,给老祖宗磕头拜年。然后,长辈们坐在堂上(有时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的拜年,均行三叩首礼,还要互相说些祝愿的吉祥话。这时,长辈们照例要给未成龄的小辈们一些压岁钱。
拜年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的接神饺子,也叫五更饺子。有的饺子里还要放上一枚小铜钱,谓吃到铜钱者为吉祥。
◆正月初一满街走,出外辞岁会亲友
大年初一,京城的老百姓便涌向各雍和宫、白云观、红螺寺、潭柘寺等等庙宇宫观上香、祈福。
人们纷纷外出拜年。亲友相见,拱手作揖,并说“恭喜发财”、“新喜、新喜”等等。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正月初二祭财神,正午必备 “元宝汤”
这天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一大早人们就拜祭财神像,很多人到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烧香祭拜。人们烧香后,还带纸糊的元宝回家,用布或红纸包好放在床下,祈望发财。 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被自己娘家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双数的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二还要吃面条,面要用初一的饺子面来做,而且要吃炸酱面,最好是到哥哥姐姐家吃面,为了融合感情。
◆正月初三“小年朝”,吃馅儿盒子
初三是“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初三要吃馅儿盒子,在这里合子含有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不食米饭。
◆正月初四不出门,吃折箩
传说中,每年正月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不宜离家。虽是无稽之谈,但符合人们连续过节中需要有一天在家调整一下的要求,因此老北京有初四不出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京民俗特色。
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箩,所谓折箩,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烧的大杂烩。
◆“破五”一到禁讳消,筹备开市求吉兆
从初一到初五,几天之内禁忌太多,人们不可“轻举妄动”,一过初五,就破了禁讳,所以称为“破五”。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这天,商号筹备次日开市。第二天凌晨,掌柜带领伙计们“送神”,上香、烧百分,将纸钱、粮食粒与神码放在芝麻秸上焚烧。“开市大吉”正式营业。
老北京有讲究,“破五”吃花边肉馅儿饺子,肉馅儿一定要是自己去剁的预示着来年一切都很顺利,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没有了,馅儿讲究是一个肉丸的。花边饺子的形状是扁圆的,它和古代象征财富的元宝的样子很相似。一家人团圆吃“破五”饺子,那么就寓意着在新的一年里头,可以增加财富,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
◆正月初六马日,吃驴打滚
人们在这一天才真正开始工作或做生意。这一天,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鬼,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家中应给“扔穷”的男孩买“驴打滚”吃。
◆正月初七人胜节
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按道家说,女娲造万物的次序,分为鸡日、狗日、豕日、羊日、牛日、马日、人日、谷日。正月初七天气晴朗,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正月初七人是人日也叫“人胜节”、“七元”。这一天要梳洗打扮去出游登山。
早年间这一天要吃素,可以吃春饼、盒子菜,并在庭院里摊饼,谓之“熏天”。现在也有吃面条的,既象征着长长远远。面条擀得要又细又长,谓之“拴小孩儿”,其实表达了人们保护孩子、祈福迎祥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八燃灯盏,诸星下界供清茶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这一天要吃谷物,可以蒸馒头、做米饭等。
◆正月初九天公生,喝酒祝寿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
◆正月初十地日,老鼠娶亲
正月初十日是地日,又被称为石头神生日,老鼠娶亲日。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这一天还忌开山打石和以石盖屋,并有向石头焚香祭拜、午间供奉烙饼的习俗。
◆正月十一子婿日,拜晚年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主食要吃馅儿盒子,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是“齐备完美,周而复始”的美好数字,在十之上再加一个“一”,就有了新的开始的意味,所以把元宵节前的四天作为“拜晚年”的时段。
◆正月十二到正月十四,筹备灯节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正月十三、十四试灯。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又称“灯节”、“上元节”等。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而元宵节则是一个全民同庆的欢乐节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狂欢节”。所以有闹元宵一说,不闹就不能称其为元宵节。夜幕来临,无论城市乡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内,到处张灯结彩犹如白昼。人们扶老携幼,拥向街头,观彩灯,猜灯谜,放烟火,听音乐,看杂耍,热闹非凡。
北京的元宵是把馅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面中摇成的,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经过五水才能算完成。北京的元宵从清朝至今变化不大,清朝的元宵主要有山楂白糖、白糖桂花、枣泥松仁、豆沙四种馅,现在当然丰富多了。清朝的时候,有一种奶油馅的元宵。
◆正月十六,碰灯
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北京人过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泡腊八蒜就开始有了年味儿。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到:“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生辉”等春条。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水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究的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萝卜、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还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来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时,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北京人的春节习俗,实际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涵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了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的心目之中。
北京人总是把“福”倒着贴在门里、衣柜、水缸上,寓意着福到了。贴春联也有许多讲究,一般百姓家贴红色春联,门楣上贴“横批”;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守制者(有父、母丧者)则要用蓝纸;庙宇用黄纸。
北京人在屋内廷贴上“抬头见喜”,屋外贴上“出门见喜”,院内贴“满院生辉”等春条。过去大多数老北京人家都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三十最讲究的要摆上九堂大供:有成堂的蜜供,成堂的套饼,花糕的面鲜,成堂水果、花糕大小八件,年糕年饭,素饺子或蒸食,素炒菜或炸食。家境不好也要摆三堂或五堂供品。
北京人过年讲究的就是吃喝玩乐,以吃为主。这些供品实际上也是为人准备的。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夜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萝卜、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水饺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意”。还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一交来年子时,迎来了新年,首先要放炮驱邪,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起源于魏晋南北朝,自宋代中国人开始用纸裹火药制成鞭炮,京城百姓才开始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老北京人有除夕守岁的风俗,守岁其意有二:年岁大的是在辞旧之际有珍惜时光之意;年轻人守岁有为父母延寿之意。所以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守岁时,年长的打麻将,妇女们打索胡斗纸牌,年轻的推“牌九”,小孩则点灯笼,放鞭炮,玩“升官图”。
除夕子时接神后,全家要进行团拜。全家要先在祖宗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晚辈再给长辈磕头拜年,这时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小辈压岁钱,为的是体现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也有驱邪取吉之意。团拜后全家聚在一起吃素馅的接神饺子,又称五更饺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北京人的春节习俗,实际是一种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蕴涵着家人团聚的温馨,辞旧迎新的轻松和期望,这是一个充满了欢乐和美好理想的古老传统节日,已扎根于人民的心目之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八大王《酒歌》:杜康老儿酿神壶,豪情又适口,若要祛百病,为你那个添喜庆。它是谁,呐么嘟,三个水来一个酉,鼎鼎大名叫做酒,哎嗨哟。杜康老儿酿神壶,豪情又适口,倘若缺了它,李白杜甫诗也少。它是谁,呐么嘟,三个水来一个酉,一日三餐无所求,唯求每天不缺酒,呀呼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己查去吧刚好符合的感觉化工行业继续喝点热水喝汤吃完就行哦?我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