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贴近生活,感受估算价值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比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呀,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 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准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 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2008年奥运会中国能拿多少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 数量 、长度等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在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 ;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 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 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 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概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 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能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的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一) 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 、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二) 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规律 、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作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不是计算正确。
(三)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 、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比自行车速度快等。
(四) 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操场大约能站多少名学生……例如,我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概念,就准备了很多的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到底有多少呢?学生乍听到要数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的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的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数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呀?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满满地装上10次倒在一起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算,根据单量估算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 厘米 、克和千克以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单位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单位:黑板长4—— ,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大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以前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 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算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用步子跨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算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砖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的房子在装修时有的地方整块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来以备填补地面接触墙处。
在“五一”黄金周放假前,许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出行前先估算出这次旅行大概要花费多少钱,比如说,车费多少、餐费多少、景点门票多少、 纪念品费多少等等,合计大约是多少。旅游结束后,与你的估算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又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 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再次,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过去,教师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笔算的正确率和熟练度,学生缺乏估算意识和估算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恰恰是估算比笔算用得更为广泛。要想强化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首先要在具体的情景中改变学生对估算的态度,正确地认识并体验到估算的实用价值,才能变“不愿估算” 为“喜欢估算”。一开始接触到估算,如果感受不到它的实用价值的话,学生就会觉得学习估算有什么用呀,还不如准确计算呢,那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就无从谈起。实际上估算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极为广泛,关键是有没有细心地发现。
所谓估算,是指在计算、 测量中无法或没必要进行准确计算和判断时所采用的大致推测。估算要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或测量的结果能有概括性、 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要对数学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判断和推理,能够提高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估算到超市购物需要的钱,估算一个房间的面积有多大,估计外出旅游的费用,一个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2千克鸡蛋大约能称几个,赛前估计2008年奥运会中国能拿多少枚金牌……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这类有关物体的质量、 数量 、长度等的估算问题。面对上述问题时,没有必要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或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的结果时,估算不失为“一剂良方”。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这类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呢?首先,教师要有估算意识。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有步骤地将估算与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联系起来,逐步渗透,让学生不断加深认识。如在学习“千克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的质量 ;学习“米和厘米的认识” 以后,可让学生尝试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宽度或厚度;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以后,可让学生试着估算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个……
总之,教师要做启发学生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 、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 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凸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二 结合教学,渗透估算的方法
估算虽然是一种大概的估计,但并不是凭空猜想的,那种没有根据的、臆 想乱猜往往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那么如何进行估算才能更具有合理性和准确性呢?小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师教学中要强化估算意识并结合教学内容作好估算方法的示范。而教师的估算方法又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的估算题材的挖掘和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渗透上,这种渗透则需要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去。这就需要教师加强估算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数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数感和量化能力的形成,具体就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将一些估算的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渗透给学生。
常用的估算方法有:
(一) 近似估算法。根据实际情景把两个数估成整十 、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这样能方便估算出一个大致的得数或范围。
(二) 规律估算法。就是运用各种运算规律 、性质判断运算结果,如判断9.4×0.18=1.692的结果正确吗?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一个因数(0除外)乘以一个比1小的数结果肯定比这个数小’的性质,轻松地对结果作出推测和验证,用这种估算的方法就很适合验算一道题是不是计算正确。
(三) 联系实际估算法。如人数 、租车的数量一定是整数,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比自行车速度快等。
(四) 据零求整法。如一张报纸有多少个字,一个操场大约能站多少名学生……例如,我在教学“10000以内数的认识”时,为给学生建立10000的概念,就准备了很多的黄豆,想通过实物加深学生对万的认识,那10000粒黄豆到底有多少呢?学生乍听到要数10000这个大数时都会被唬住,但如果这时渗透估算的方法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先数出10袋100粒的黄豆放在一个合适的透明杯中,不多不少正好装满,这就是1000粒。那要数10000粒黄豆这样数下去该多慢呀?有什么办法能很快地看到10000粒黄豆呢?一个孩子回答到:“用这个杯子满满地装上10次倒在一起大约就是10000粒。”他的办法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同,很快大家就看到了大约10000粒黄豆……在这个实验中那些黄豆并不是准确的10000粒,也是一种估算,根据单量估算出相应数量,“据零求整”,整个实验不仅让学生感受10000的大小,同时在实验中渗透给学生一种量化估计的方法,便于他们以后进行较大数量的估测。
再如,随着计量单位的出现,在学过米、 厘米 、克和千克以后,一方面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单位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写恰当单位:黑板长4—— ,课本宽18——,一条大青鱼重2——,一辆大卡车载重2——,通过这些练习,加深孩子们对生活经验的认识,再让学生估计学校的旗杆有多高?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学生就会以以前练过的东西为参照来判断,感觉容易多了。
三 创设情景,增强估算应用意识
学生数学素质的核心是应用数学的能力,其主要体现在用数学的观点和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内外能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一切估算的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开展富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变估算由“可有可无”到“无处不在”,增强他们自觉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例如,带学生参观新的教学楼的教室和准备装修用的地板砖,让学生估算要装修新教室的地面,大约需要多少块地板砖?学生有的用手比着量,有的用步子跨着量,有的想出了先估算教室横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竖着大约能摆几块地板砖,将横竖能摆的地板砖的块数相乘就知道大约需要多少块地砖了。甚至有些学生还发现了自己家的房子在装修时有的地方整块的地板砖摆完了离墙还有一段距离,需要多准备些来填补空缺,所以他建议在实际购买中还要多买几块砖来以备填补地面接触墙处。
在“五一”黄金周放假前,许多孩子都有和家人出游的计划,借此契机,我设计了一个“理财小能手”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出行前先估算出这次旅行大概要花费多少钱,比如说,车费多少、餐费多少、景点门票多少、 纪念品费多少等等,合计大约是多少。旅游结束后,与你的估算进行比较。这样,学生既丰富了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体验,又增强了他们估算的应用意识。
四 感悟方法,鼓励策略多样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利用估算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首先,让学生掌握预测策略。就是对问题结果的取值范围进行合理的估计,计算结果如果超出这一估计的取值范围,说明答案是错的。当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主动对信息作出整体把握,并迅速运用直觉思维作出判断,以指导解决问题的方向,从而达到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让学生掌握调整策略。在估算中由于运用不同的方法,其估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恰当运用调整策略,能保证估算结果会更接近准确值;例如286+312,有的学生把286估成290,312估成310,290+310=600,结果约是600;有的学生则把286估成整百数300,312估成310,300+310=610;估算策略不同,结果也会不同。再次,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总之,让小学生具备初步的估算能力,需要师生一起增强意识,共同努力。在引导学生实践、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初步估算能力,以拓宽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的思路。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