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什么?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
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扩展资冲袜运料: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散梁得出好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谥号
2023-06-12 广告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芹敏选择用谥号来嫌早枝进行概括。睁坦
2019-02-04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枝拦氏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是末帝、献帝、顺帝,都是可悲的字眼。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衡旁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但汉代又开始实行,猛散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 官方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