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底有没有用?
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当然有用,之所以这样肯定地说,是因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成绩是衡量一个小学生学业水平的睛雨表。在每一次小测验或者期末考试时,就拿现阶段评价成绩的标准来说,A段优秀,B段良好,C段合格,D段不合格。四个分数段对应之下,自然能看出AB段成绩都是爱学习的孩子,而对于C段的孩子往往是被迫学习,兴趣不是很浓,每天要靠家长和老师督促。而D段的孩子基本上属于不爱学,听不懂,跟不上类型的。
第二,成绩能反映出一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由于小学阶段的知识属于递进式上台阶模式,随着年级的增高,学习难度不断加大,如果从一年级开始就成绩很差,越往后可能会越学得吃力。有不少孩子在一二年级阶段还能得到A或B段成绩,但是到了三年后开始下滑,有些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的孩子,会在三四年级就滑到C或D段。所以说,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最能反映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第三,小学阶段学业成绩很差,到了初中以后很难学得进去,连上普高的机会都没有。
很多到了初中阶段便很快就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如果倒查他们在小学阶段的学业成绩和学业整体水平,就不难发现他们往往都在班级里处于后几位,这说明小学阶段都学不好,到了初中后学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当然这里要排除小学阶段学习成绩尚可,到了初中后有早恋和网游成瘾等因素。但不管怎么说,小学阶段学业成绩差,到了初中就很难跟得上学得进去,最终连上普高的机会都没有。
通过上面三点分析,不难看出来,小学阶段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特别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而想到做到这些,必须要培养孩子乐观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生活的习惯,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最终让孩子知道为自己而学。
- 从人生长远来看,混的好的不一定小学成绩都很好。人生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在成年期把“小学学习成绩”这个因素pk下去。
- 但似乎真正有钱和权势的家庭,更重视孩子成绩,明星政客的孩子,一手好牌打得更勤奋。
-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甚至高管,小学成绩也有很一般的甚至不好的,但现在还是位居高位或吃穿用度都高你几个量级,也有人爱有人疼,轻松幸福。
所以,如果你是普通家庭,教育是孩子外在体面、内在强健的必要考虑因素,支棱起来最好。
先说外在。
进入小学,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残酷:学习成绩是首要KPI。
学习成绩好,面临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无端压力不会太大。不一定所有人都喜欢你,但老师会比较重视你,你的成绩和老师的KPI有蛮直接的关系。你过的不会太差。但如果成绩不好:
- 老师能保持基本的持续负责任教你就很了不起了,因为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真的太多,影响老师付出的因素也很多,这么多因素,如果效果一直不理想,耗时耗能不说,似乎总是孩子“背锅”。最差的是漠视或无意识地忽视吧。
- 同伴之间,也会因为成绩出现社交潜规则,“歧视链”,外在评价体系的伤害,很残酷,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当然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朋友,杠精不要激动。
- 中间的,老师会把家长拉入进来一起完成你的这份KPI,毕竟老师要带那么多孩子,能外包给家长搞定你成绩,就会轻松一分,效能更高。老师会负责努力,家长锦上添花最好。
- 如果你家长给力,懂点教育和心理,或说不出高大上的理论,但说什么做什么就是有效,或自己曾经学习也不错,现在能虚心再陪着你成功过来,那就是真幸运。
- 如果你的家长不给力,自己不擅长,也不想学习,因为确实太难了!金钱、时间、情绪管理、自我控制、知识技能、方式方法,太庞杂,他们多希望换个孩子啊…于是他们想是不是不要太重视,退缩是人的本能。
可以理解,如果已经影响到父母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的话。
但是,一旦你退缩了,你的孩子可能面临一个影响一生的人格品质:自卑和能力感缺失。
这就是对孩子内在的影响。
德裔美籍发展心理学家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
图片整理自《人格心理学》
5-12岁,人格发展面临“勤奋VS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感;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感。也就是说,从小学阶段开始,孩子就不能只是傻白甜了,父母也不能只宠爱满足孩子了,孩子需要开始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说白了就是“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学习力。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埃里克森1963,第258—259页)
学校是培养儿童将来就业及顺应他们文化的场所。因为在大多数文化中,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是学校传授的重要课程之一。
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的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埃里克森1963,第259页)。在这门课程中,儿童可以获得一种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寻求各种劳动职业做准备的勤奋感。
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这种儿童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同一性”。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获得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他们就会以能力的美德离开这个阶段。去往下一个青春期,发展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有机会在青春期话题再分享。)
但勤奋感这个任务可以继续发展,不是说后面就没机会了!
Erikson的理论只是说,每个阶段最突出的发展任务是什么,青春期同一性的发展开始突出,但勤奋感可以在初高中、大学继续获得。
能力是由于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自卑感是由于儿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对他的嘲笑或漠不关心造成的。
我小时候学习还可以,我爹一直管我学习,他的观念和方法,我总结了一下。他反复强调的是:
- 各人做好各人的事,我上好我的班,你学好你的习。
- 学习没有捷径,就是反复练习,没有粗心这件事,只有练习不够。
- 你最大的优点就是认真,写完作业才去玩。(长大才知道这是“高帽子催眠术”:)
- 初中开始,我数学不好,我爹每天五点起床,叫我学习,三年雷打不动,有毅力会遗传。
- 结果和别人怎么样是不可控的,只有过程和自己怎么样是可控的,先聚焦和多聚焦可控的部分。
- 花钱补习,他辅导不了我的科目。
但还需要强调一点,学习成绩重要,但不能以牺牲其它重要的品质为代价。你身边有没有那种特别优秀,神一样的存在,但就是不怎么招人喜欢的人?
首先,小学阶段成绩不是完全没有用,但个人认为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小学阶段应养成哪些习惯,如何养成?1、多阅读,要杂一些,涉猎的范围广一些。
2、书写工整,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提高写作业的速度,不拖延。
4、提高计算准确率。
5、上课认真听讲。
6、重视错题,及时更正并定期复习。
7、有一项特长。
孩子们都刚刚经历相对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活升入初中,而初中的学习生活是竞争非常激烈的,作为家长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大家是不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关注孩子即将踏入的初中升学情况呢?那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就要考虑怎样适应即将到来的初中三年生活,说白了,一句话就是谁适应得快,谁就能赢在起跑线上。
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会决定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可以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遵守课堂纪律,按时完成作业,这些都做到了,你还会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小学,有的在小学成绩就很优秀,是被同学们仰视的学霸,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傲气。不管你曾经多么优秀,那只说明你在小学的一段历史。有的在小学成绩不理想,担心到初中依然落后,不抱任何希望。当你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我们所有的孩子都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接下来,就看哪位同学他能够在家长的协助下能够尽快地调整自己,尽快的适应中生活,那他就能尽快的脱颖而出。
习惯好的孩子到初中都不会太差,所以家长在孩子小学阶段应该更侧重于习惯的培养,让孩子更自律,激发内驱力,才能让学习从被动变主动,厚积才能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