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不选择反扑的原因是什么?
陈桥驿兵变后,后周之所以没有反补,原因就在于赵匡胤采取了缓和之策,稳定了人心,使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不愿意看到战祸再起;优待了后周皇室宗亲,并给予了很高的荣誉和权力,让他们处于“乐不思蜀”的状态;赵匡胤在军中威望博高,得到了石守信等禁军将领拥护,且朝中许多文官也对其非常有好感。因此,黄袍加身返回汴梁后,赵匡胤得以稳坐了大宋江山。
陈桥兵变之前,中国处于五代十国动荡年月,经过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国家实力有了很大提高,处处显示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柴荣屡次对外用兵,都取得了预期效果,彰显了中原王朝的威风。虽然柴荣在征伐契丹后,回京后突然兵忘,但是并未改变朝廷对外政策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这些对外战争之所以可以有如此高的效果,就得益于赵匡胤等人奋力杀敌,不懈努力地结果。这些人的功绩,使京城内外百姓都非常尊敬他们,人们已经把赵匡胤等看作了和平的化身。可以说,卓越的功勋为赵匡胤赚取了足够的人心。
再看看,赵匡胤返回京城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后周大臣为何不反对了?他把后周大臣视为自己的同僚子弟,严禁士兵骚扰他们的府邸,并且朝中官员职务照旧;将年仅七岁的周恭帝和符太后进行了妥当安置,并让柴氏子孙世代享受各种恩典和权力;对朝中府库银两进行封存,严禁士兵劫掠,也不允许有伤民、扰民行为……这些措施,一下子让百姓、群臣看到了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会受损。与其反对,让自己损财害命,倒不如顺水推舟听命于新皇帝。
因此,正是赵匡胤的恩惠和措施,使得后周与北宋得以平稳交接权力,避免了一场血雨腥风,免遭了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