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处世哲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的处世哲学
在一部《论语》之中,孔子反复告诫学生,一个君子,不但应有用世之才,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具不被埋没;而且应有自处之道,在国家政治昏暗时,能保持节操且免于被刑罚。因为他深深感到,他和他的弟子们身处乱世,又肩负重任,唯有学会自处,善于自处,才能保全自己,完成使命。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2章记载:“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即南宫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意思是孔子有一次评价南容说:“国家在有道的时候,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在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可以免遭刑戮。”于是把兄长孔皮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南宫适很有智慧,很有才具,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国家自然少不了他;在身处混乱时代的时候,依然能够清以自守,免于刑戮,不会招来遭杀身之祸。类似的事,《论语》记载了两次。《论语·先进篇》第5章:“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引自《诗经·大雅·抑之》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没法挽回了。南容每天反复吟诵《诗经》中“白圭”的诗句,孔子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不仅是孔子的择婿观,更是孔子的处世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不仅是孔子对南容的评价,更是孔子的处世原则。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反复告诫学生,一个君子,不但应有用世之才,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具不被埋没;而且应有自处之道,在国家政治昏暗时,能保持节操且免于被刑罚。
《泰伯篇》第13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宪问篇》第1章:“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篇》第4章:“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公冶长篇》第21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卫灵公篇》第6章“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叮咛弟子们:身处乱世,唯有学会自处,善于自处,才能保全自己,完成使命。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孔子对其弟子们总要求。要坚定信仰,勤奋学习,至死坚守我们的道,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
怎样才能做到“守死善道”呢?一要笃信,二要好学,三要守死。对于善道,只有笃信,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坚守、守死;只有好学,勤奋地学习,才能明了、推行;只有守死,把它视为死而后已的重任、终身奋斗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笃信好学。
孔老夫子有要求,有阐述,有例证,反复阐述他的处世哲学,也就是君子在对待进退去留问题上应有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应出仕为官,多为国家做贡献;在国家政治昏暗时,则应保持距离,不能同流合污。无论是进还是退,是去还是留,遵循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守死善道”,要坚定不移地守住仁爱之道,这是绝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在一部《论语》之中,孔子反复告诫学生,一个君子,不但应有用世之才,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具不被埋没;而且应有自处之道,在国家政治昏暗时,能保持节操且免于被刑罚。因为他深深感到,他和他的弟子们身处乱世,又肩负重任,唯有学会自处,善于自处,才能保全自己,完成使命。
在《论语·公冶长篇》第2章记载:“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南容,即南宫适(kuò),字子容,孔子的学生。意思是孔子有一次评价南容说:“国家在有道的时候,他不会被废弃不用;在国家无道的时候,他也可以免遭刑戮。”于是把兄长孔皮的女儿嫁给了他。
说明南宫适很有智慧,很有才具,在太平盛世的时候,国家自然少不了他;在身处混乱时代的时候,依然能够清以自守,免于刑戮,不会招来遭杀身之祸。类似的事,《论语》记载了两次。《论语·先进篇》第5章:“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白圭”引自《诗经·大雅·抑之》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没法挽回了。南容每天反复吟诵《诗经》中“白圭”的诗句,孔子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这不仅是孔子的择婿观,更是孔子的处世观。“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不仅是孔子对南容的评价,更是孔子的处世原则。
《论语》多处记载,孔子反复告诫学生,一个君子,不但应有用世之才,在国家政治清明时,才具不被埋没;而且应有自处之道,在国家政治昏暗时,能保持节操且免于被刑罚。
《泰伯篇》第13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宪问篇》第1章:“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问篇》第4章:“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公冶长篇》第21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卫灵公篇》第6章“子曰:‘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孔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叮咛弟子们:身处乱世,唯有学会自处,善于自处,才能保全自己,完成使命。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是孔子对其弟子们总要求。要坚定信仰,勤奋学习,至死坚守我们的道,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动乱的国家不要居住。天下有道时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时宁可隐居起来。
怎样才能做到“守死善道”呢?一要笃信,二要好学,三要守死。对于善道,只有笃信,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坚守、守死;只有好学,勤奋地学习,才能明了、推行;只有守死,把它视为死而后已的重任、终身奋斗的目标,才算是真正做到了笃信好学。
孔老夫子有要求,有阐述,有例证,反复阐述他的处世哲学,也就是君子在对待进退去留问题上应有的态度。他认为,君子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应出仕为官,多为国家做贡献;在国家政治昏暗时,则应保持距离,不能同流合污。无论是进还是退,是去还是留,遵循的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守死善道”,要坚定不移地守住仁爱之道,这是绝不能突破的道德底线。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