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A. 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有什么不同
一、两者的意义不同:
1、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2、课程开发的意义:教育的目标是为属于某种文化的人进行该文化的传承和更新,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育儿童成为有个人身份的成人.
另一个是向后代传递知识和技能,并让后代为适应他们所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现实的要求做准备。这两个目标是适应现实及个人和群体生存的基础,为实现目标,就要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二、两者的包括的内容不同:
1、课程建设包括的内容:
(1)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
(2)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2、课程开发包括的内容不同:
目前课程开发因其诉求不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各大高校为代表的学院式课程开发体系,另一类是以各大中型企业为代表的实战课程开发体系。学院式的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教学知识的系统、全面,教学内容讲究严谨、科学。企业实战课程开发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将教学知识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强,教学内容与工作联系紧密。
(1)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课程开发的原则:
1、超前性原则: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然而,办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多元性原则: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必修课、必选课、选修课、活动课等。
3、基础性原则:市场经济以盈利为主要标志,因而势必不断引进新设备、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办教育很难跟踪这种变化。与其“疲于追赶”,不如加强基础能力训练,增强学生潜在能力,设置基础性课程,如在财会专业中,加强会计基础知识教学,强化财会工作的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规范的训练。
4、实践性原则:实现能力教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是实践教学,因此,设置课程既要充分体现岗位资格所需要实践的环节、内容,又要体现交叉复合岗位和职业的实践内容、形式,还要体现各种实践的可操作性。
5、灵活性原则:课程设置在注重基础知识、实际操作、理论研究结构组合的同时,更要突出客观实际需要。在纵向上,要能组合出不同层次职业人才培养的方案,如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可组合出企业营销策划人员;在横向上,要能够兼顾专业之间的配合,如财经类专业都需要财税金融知识和统计调查分析知识等。
B.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建设的基础,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
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
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拓展资料加强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它涉及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教学管理等教学基本建设工作的诸多方面,是一项整体性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因此,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院、系(部)二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院级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教学委员会成员组成)。
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定全院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新上专业合格课程的验收和精品课程的评选,对各类课程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院、系(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开展合格课程的建设、指导、验收和检查,组织申报精品课程等工作;从而为课程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双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实现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在职教师进行短期进修和申请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充分开发利用校内教学资源,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巩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取得的成果,在教师中开办现代教育技术高级培训班,全面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法、手段的能力;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努力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来校任教。
C. 初中课程建设的内容有那些
建设?有这门课?
D.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常规德育活动课程
社团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
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
E. 德育课程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德育课程化建设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但受传统教育发展方式的束缚,学校德育功利色彩浓厚,生硬的规范、空洞的说教使德育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投入多产出少,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如隔靴挠痒,苍白无力,没有实效。刚刚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了一项重要的战略主题,并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九十四中学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改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经形成的德育经验和特色的基础上,立足学校实际和发展需要,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为适应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确立了课程是教育的核心,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构建一系列德育课程结构,探索知与行的统一,完善德育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思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背景下进行了一次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全新尝试。
一、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实现德育的教育目标
学校在校长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德育目标,本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原则,培养九十四中学全面发展,善于沟通,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做人品格的合格中学生。针对学校德育教育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开展形式灵活多样,且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实施力度也有所不同的实际,九十四中学首先对德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主要通过德育课程的设置来落实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把原有的德育活动方式、德育教育方式纳入广义的德育课程中来,形成课程体系,确**育工作在时间与空间上予以更大保证,能持久、有效地开展。
二、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三方面探索
学校在对德育工作课程化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按照学生的认知层面,行为层面,结合渗透教育,活动课程,使学生上升到自觉地知行统一的层面。
(一)滋养文化环境。创设学校有内涵的文化情境,它以一种“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的独特方式,成为内化学生思想品德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实际上,它渗透在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是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的统一体。
1.校园文化孕育。多年来,九十四中系统梳理优化校园文化,着重构建二大文化特色:一是精神文化,包括校训文化、班训文化、学风文化等;二是环境文化,包括教室文化、楼道文化、餐厅文化、厕所文化等;这些是对学校办学积淀的深层次挖掘。学校通过教师、学生的交互作用,融合先进思想道德、优秀传统文化和校本教育资源,体现人文关怀,努力培育特色鲜明的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在“无言、无求、无形”的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自觉地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使命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
2.文化建设课程。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活动课程,主要内容有:一是班级特色活动,包括值周班、班徽设计、班级博客等;二是学校节庆活动,包括艺术节、文化节、体育节等;
(二)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道德教育,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率显著等特点和优势。这类德育课程主要从知识、理论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包括两大类,一是国家课程体系中的思想政治课,二是渗透性德育课程。
1.思想政治课。在新课程背景下,九十四中的思想政治课注重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从高中生的思想困惑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把抽象的宏观德育目标具体化,积极创设学生参与的教育教学情境,引入话题,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正确的价值取向内化为一种内在品质,教师的适时点拨就会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实效。
2.渗透性德育课程。新课程每个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要准确把握本学科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还要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这是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学科的课程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不同学科各有侧重,因此,学校要求任课教师在承担知识传承的同时必须承担起德育任务,要深入挖掘学科内在的德育因素,每节课都要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并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德育教育情境,将德育目标落到实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的课程,应特别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学习领域的课程,要重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艺体类课程中,应注意加强审美情趣的陶冶、毅力意志的磨练和完善人格的培养。(三)丰富活动课程。
1、常规德育活动课程。常规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形式相对固定,都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逐步落实学校德育内容的最佳途径。每月第一周的周一“爱心捐款日”、每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每学年两次的安全法制报告会、每学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文化周、入学时的新生军训等活动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活动。长期以来,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规范的活动机制,并将这些活动直接纳入课程管理,以课程的规范来实施这些常规性德育活动。
2、社团课程。目前,学校的社团由团委总负责,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和评价相应实施三级管理,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由学校教师或校外专业人员担任,学校要求非毕业班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社团的活动,两年内按时参加社团活动并在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学生每次记入相应学分。社员的评价由指导教师和社长共同完成。
3、毕业年级的管理流程制度化,系统化,从进入毕业年的暑假开始,针对毕业年级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按时按需程序化的开展,高三年级的成人宣誓、毕业时的“祝福高三”达到了良好的激励,推动师生目标实现的结果。
4、综合实践课程。除国家课程中明确规定的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社区服务外,学校目前正开展“实景课堂”活动,通过学科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基层去,在一个不是刻意创设的环境中,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了解学科知识、体验学科知识,给学生搭建知行统一的平台场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通过感触、渗透、体验等,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增长实践才干。
三、德育体系构建不能缺少形成合理的、可操作的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及机制。
上述课程化,流程化的德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完善,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进而学会学到管理活动的能力,从一个侧面也体现了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目标。随着课程化建设的深入,九十四中学深刻认识到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活动这一载体,在生活中让学生体验德育,进而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具有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欣赏合作伙伴的心态,具有健康的人格。
总之,学校德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学校师生共同发展的全局,在一段时间的探索之后,九十四中将致力于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科学合理地推进学校德育课程化进程,并重点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更有实效性。
F. 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建设 首先根据你的专业 选定课题 也就是你准备做什么东西 然后找自己的团队(当然自己做也可) 接着确定课设目标 明确设计要求 做计划书 然后开始根据所学专业 有必要再找一些资料 开始进行电路或者课程设计 设计好后进行仿真 如果有问题 就在设计的电路和项目上更改 在进行仿真 直到出现预想结果 然后进行出图 和 写课设报告....
G. 什么是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5-24 阅读:7224次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本课程的建设目标:
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优化知识结构、重视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为主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和课程群建设,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逐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由此达到以下目标:
1) 进一步探讨和实现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创新的教学环境。
2) 逐步开成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及教学水平都比较高的优秀的师资队伍。
3) 通过调研,及时调整部分教学内容,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现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4)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争取教学水平与国际接轨;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
5) 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基于试题库的教考分离机制,形成教学质量的可持续提高。
6) 进一步完善网上资源,充分利用广西工学院校园网络学堂平台,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使用网上资源,更好地学习本门课程。
2.步骤
学习者学习难度大,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更新速度快是本课程的特点。因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成功开设一门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程,是我们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1)进一步完善“重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模式
结合课程组有关“CC2005”、“案例教学”等多项自治区级教学研究项目的进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使本课程教学向下与我校定位、学生实际结合,中间又与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吻合,向上与国际要求逐步接轨,培养与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要求一致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编程应用能力的学生。为此,配合教材建设,需要重新审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完善与之配套的“重基础、强能力”的教学模式,可在2008年试行,2009年推广。
(2)加强立体化教学平台建设,鼓励自主学习
利用现有的立体化数字式教学平台,丰富上网教学资源,实现网上实时答疑、网上提交、批改作业、网上实验、网上答题和自我测评,为学生提供一个立体化的,好用实用的自主学习环境。网络规划及上网时间安排见6-1-1.3中的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3)编写出版适应新技术发展和教学要求的教材,开发与之配套的CAI课件。
1)已与出版社签订合同,将于2008年完成《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和《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教程题解与实验》两本教材。
2)配合新编写的教材,将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与之配套的CAI课件。
(4)开发新的试题模块库及其管理系统。
已向学校提出试题库开发课题立项,在2009年初步建立好试题模块库,至少包含20套试卷题量,研制出题库管理软件,实现自动出卷制卷,并在全校使用。2010年全部建设好试题库及其管理系统。
(5)为学生全面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考试做好准备。
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在2010年实现学生全面参加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考试,并在以后不断探索,逐年提高二级C语言考试过级率,争取考试成绩区内名列前茅。
3.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
1)全程授课录象9个知识大类上网,2008-2010完成;
2) 增设“在线答疑”栏目, 2008年9-2009年12月;
3)增设“优秀作业展示”栏目,2010年-2011年;
4)增加在线测试题1000道,更新试题300,2009-2011年
5)根据教学内容,使用教材变化,更新发布相应教学课件,2009-2011年;
6)按需随时更新动态栏目内容(如参考资料,实验指导等,优秀作业),2009-2012年;
H. 三级课程建设是什么意思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
国家制定中小学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在保证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地方开发适应本地区的地方课程,学校可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一)国家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地方课程
占用地方课程课时,经省教育厅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课程。
(三)校本课程
就是学校的活动类课程、选修课、兴趣活动的继承、规范和发展,纳入课表,依据学生需要开发,根据学校资源开发,依据办学目标开发,认真编写教材。
(8)课程建设包括哪些内容扩展阅读:
程建设有两个要素:一是:规划设计,二是:实施过程。
课程的规划设计,主要是解决设置什么课程、课程如何排序、课程标准是什么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课程规划模式建设;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学过程,主要是解决怎样教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等问题,这一系列工作实际就是教学模式建设。
因此,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建设。
课程模式建设,主要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论开发课程,目前比较先进的课程开发思想和理论就是“基于工作过程”;二是考虑专业特性和学生特点,按照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序化课程;三是编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框架计划,即建立课程标准。
教学模式建设,主要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
我国实行了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改变了全国大一统的课程格局,增加了地方课程,突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了国家统一管理课程的制度,逐步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多年来的“一纲一本”的课程教材体系正向“一纲多本”或“多纲多本”的课程教材体系转变。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课程多样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样,就使地方和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使地方和学校有了课程开发的一定自由。
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发挥地方、社区和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能使课程和教学更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许多有条件的地方、学校与课程专家合作,在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建设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