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几个出自佛经的小故事
1、《六牙白象的故事》
卫国有一位长者,生了一个女儿。奇怪的是,她刚坠地,便讲了一通令人惊讶地话:“我做了不善的事,我做了不孝的事,我做了不知羞愧的事,我做了罪恶的事,我做了忘恩负义的事。”讲到这里,又突然默不出声,众人皆不知这些话的意思。
人们看到这女孩长得十分聪明贤慧,就取名为贤。这女孩渐渐长大后,不爱红装爱袈裟。常常以穿袈裟为乐,不久就出家做了比丘尼。她虽没有跟随佛祖,可她精勤修习,很快就修得了罗汉道。后来她懊悔当初没能跟随佛祖学法,就不远万里跑到佛的身边,向佛忏悔。
佛就说:“我早在以前就接受过你的忏悔。”佛身边的弟子感到奇怪,问傍:“这个比丘尼出家之后从未见过佛,为什么你已接受过她的忏侮?有何因缘?请讲给我们听听。”
佛即讲起了以前的故事:以前,有一头长了六支牙的白象,它有两个妻子,一个叫贤,一个叫善贤。
有一次,六牙白象在两位夫人的陪同下在森林中散步,它突然看到池里有一朵极为艳丽的莲花,就走上前去摘了下来。正当它想将莲花献给贤夫人的时候,善贤夫人一把夺了过去。贤夫人见了,心里十分不悦,她想:他爱善贤而不爱我。
当时,大象住的山中有一座佛塔,贤夫人常常采集鲜花去供养佛。她暗暗许愿:来世我降生于人间,一定不忘今世所受的委曲,一定要拔下它的象牙。随即便走上悬崖,纵身往下一跳,连尸骨都没有找到。
贤夫人跳下悬崖后升入了天国,然后又下凡降生在毗提醯王家做女儿。十多年时间,她就出落成一位美若天仙、亭亭玉立的少女。毗提醯王就将她许配给梵摩达王。
这女人不忘前世的恩怨,在洞房花烛之夜,她娇嗔地对梵摩达说:“你要用象牙为我做一张床,我才能活,否则,我是陪不了你多久就会死的。”梵摩达王即发布命令:国人凡是能搞到可以用以制床的象牙,将获得一百两黄金的奖赏。
消息传开,人们都想得到这份奖赏,可就是想不出猎获大象的办法。有一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中的猎手听到了这一消息,十分兴奋,高声喊道:“这下我可以发大财了。”原来他在深山老林里深知大象的习性,有捕猎大象的丰富经验。
几天后,只见这猎人身披袈裟,扛了一张巨弓,背了一袋浸过毒液的箭头,来到六牙白象经常出没的地方。善贤夫人远远看到有猎人来,就赶快跑到六牙白象那里报信。六牙白象问:“你看见那猎人穿得什么衣裳?”善贤夫人回答道:“那猎人穿了一套黑色的袈裟。”
六牙白象就安慰善贤夫人说:“你不要慌张,穿袈裟的和尚都是吃素行善的好人,他们从不杀生,所以绝对不会来伤害我们的。”
可出乎六牙白象意料之外的是,它的话音刚落,猎人的毒箭就射了过来。六牙白象还算敏捷,赶紧往旁边一闪,箭才没有射到自己身上。
善贤夫人见状,就气呼呼地说道:“我让你赶快躲避,可你说和尚都是积德行善的好人。现在你如何解释刚才发生的事呢?”
六牙白象回答说:“这不是他身穿袈裟的缘故,而是他心里有烦恼的缘故。因此,这不是做和尚的罪过,而是他心不静的罪过。”
善贤夫人不听六牙白象的这一解释,想冲上前去踩死那猎人。六牙白象立即上前阻止,并讲了许多道理,坚决不让善贤夫人去伤害猎人。善贤夫人只得作罢。此时白象的五百部众也赶了过来。
六牙白象心平气和地问猎人:“你需要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么狠毒地来射杀我?”猎人哆哆嗦嗦地回答:“我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原来是没有加害于你的心思的,可梵摩达王张榜征募你的长牙,我想这是个发财的好机会,所以就来射杀你了。”
六牙白象听完,顿时明白了什么。它认真地对猎人说:“既然你身负使命,就赶快来取我的长牙好了。”那猎人以为自己听错了白象的话。白象又说:“我请你快点拔出我的长牙,好回去向你的国王交差。”
猎人赶紧回答:“我怎么敢动手拔你的长牙呢?你是这样的慈悲,不但不治我的罪,反而还救了我的命。我如动手拔你的牙,那就是恩将仇报,我的手肯定会烂掉的。”
听了这话,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大树下,用自己的长鼻拼命将长牙拔出。随后又发誓将来要拔除众生的一切毒牙。猎人捧了六牙白象的长牙回到国都,立即将长牙献给了梵摩达王。梵摩达王见了,不由大喜过望,兴冲冲地就将象牙送到夫人那里。
可这夫人见了象牙,却突然产生了懊悔之意,暗暗想道:我今天为什么要去求这贤胜净戒的象牙呢?真是罪过。此后,她就大修功德,并许愿要修佛学法,建一番功德。不久,她就出家学道,得了阿罗汉道。
佛说到这里,就笑着对弟子们说:“那时的六牙白象就是我的前身,那个猎人就是提婆达多,那个贤夫人,就是今日来忏悔的比丘尼,那个善贤夫人就是耶输陀罗比丘尼。”众弟子听了,顿时恍然大悟。
2、《酒翁里的真相》
一对新婚夫妇,郎才女貌,相亲相爱,邻居们都非常羡慕。
不久却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这天,丈夫从外面办完事回到家中,为了消除疲劳,就对妻子说:“爱妻,今晚咱俩先喝点酒,你到酒瓮里取些酒来。”“好的,”妻子边应答边朝酒瓮走去。没想到她一打开酒瓮。
只见里面有个漂亮女子的身影,气得酒也不拿了,冲到丈夫面前责问:“你这个不知羞耻的男人,把我娶到你家,怎么酒瓮里还藏着女人?你说,这个野女人是哪里的?”妻子突如其来的大骂,令丈夫如坠雾中,他赶紧跑到后间去看个究竟。
一看,大吃一惊,酒瓮里明明晃动着一个美男子的身影。丈夫气不打一处出,边走边骂:“你这个不要脸的女人,还想倒打一耙,酒瓮里藏着的分明是个野男人!”顿时,一对恩爱夫妻吵得不可开交,拍桌子,砸板凳,谩骂声、抽泣声惊动了左邻右舍,门口挤满了围观的人。
有位邻居觉得十分奇怪,这对夫妻平时如胶似漆,今天怎么闹翻了,于是进屋想问个究竟。这位邻居听了他们各自的诉说后,很是奇怪,就跑去看酒瓮。嘿,里面确实藏着一个跟自己模样相似的男人。他一语不发,出了屋门,把自己的所见和疑惑告诉了那些急于探听的邻居。
恰巧有个比丘尼来化斋,夫妻俩只顾一个劲地争吵,根本没注意到。比丘尼径自进门相劝,问为何事这般吵闹。夫妻俩互相指责对方,女的说:“他偷野女人!”男的说:“她偷贼男子!”比丘尼越听越糊涂,围观者指点说:“他们家的酒瓮里装有人。”
比丘尼半信半疑前去察看,果然发现酒瓮里有个尼师,她转身就走,口里念着:“罪恶!罪恶!”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行脚僧,听说有这等怪事,心头生出一团疑云,他也进屋走到酒瓮旁,低头一看,原来是人在酒中的倒映。他感叹人世间居然有这样愚昧的人!随后对众人说:“你们都跟我来!”只见行脚僧端起一块石头,砸碎了酒瓮,还如此这般解释了一番。
那对夫妻听了真是无地自容,悔恨不已。
3、《“双头鸟”的善与恶!》
从前在雪山下,住着一只鸟,这只鸟长着两个头,只有一副身躯;一个头叫“迦喽嗏”,另一个头叫“优波迦喽嗏”。这只两头鸟两个头轮流休息,若是有一个头入睡,另一个头必然醒来。
一次,迦喽嗏睡着了,优波迦喽嗏醒过来,这时一阵风过,把旁边一棵摩头迦果树的花吹到两头鸟的身边。
优波迦喽嗏想:“我现在虽然独自吃下这朵花,但吃到肚子里,我们两个头都可以免除饥渴,长精神增气力。”于是他没有叫醒迦喽嗏,独自把花吃了。
过了片刻,迦喽嗏醒过来,觉得肚子很饱,不由得打了个饱嗝,问优波迦喽嗏:“你从哪里找到这香甜、美妙的食物?吃了教我觉得浑身舒服、精神愉快,连发出的声音都是这样优美。”
优波迦喽嗏回答道:“你睡着时,一阵风把不远处摩头迦果树的花朵吹到我身边。我想虽然是我独自吃它,但我们两个都可以除饥解渴,增长精神气力,所以没有把你叫醒,就自己吃了它。”
迦喽嗏听到这番话,却十分不高兴,心想:“他吃到好东西,竟然不叫醒我,独自享受美味。以后我碰上好东西,也不愿告诉他。”过了一些日子,两头鸟在一个地方看见一朵毒花。迦喽嗏想:“好吧!让我把这朵花吃了,让我们两个一起死去吧!”
他就对优波迦嗏说:“你先睡吧!我来看守。”于是优波迦喽嗏就放心睡了过去。迦喽嗏见他已熟睡,就偷偷把毒花摘下,一口吞了下去。
过了片刻,优波迦喽嗏醒过来,感到浑身难受,打一个呃,觉得口气中都带着毒气,就问:“刚才我睡着时,你吃了什么不好的食物?我怎么浑身难受得要死?”迦喽嗏说:“你睡着时,我吃了那一朵毒花,我希望我们两个一起死。”
优波迦喽嗏听了这番话,实在大惑不解,问道:“你做事怎么这样鲁莽啊?怎么做出这样的事?”说完哀哀唱道:当时你睡眠,花落我身边。我吃美味花,你反把我怨。但愿从今后,不同傻瓜住。损人又害己,同住没好处。
4、《年少比丘因造恶口,五百世堕为狗身》
昔日,有一群商人带着一只狗到其他国家做生意,行至半途,商人停下来稍作歇息。狗儿趁着商人不留意时,便将放在一旁的肉给刁去吃了。商人发现后,生气地拿起棍棒将狗儿的腿打断,并将它丢弃在路旁。
此时,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见断了腿且饥饿不堪的狗儿,便着衣持钵入城乞食,然后以神通力飞至狗儿的身边,将乞得的食物拿给它吃。狗儿欢喜地用完食物,舍利弗尊者便为其开示说法。狗儿命终后,则投生至舍卫国的一户婆罗门家。
一天,这位婆罗门看见舍利弗尊者独自入城乞食,便上前询问:“尊者没有沙弥随行吗?”尊者回答:“我没有沙弥随行,听说您有一子,可否随我出家?”婆罗门说:“我有一幼儿,名叫均提,现在甚为幼稚,待其年纪稍长,再让他跟随尊者出家修行,是否更好?”
于是等到均提七岁的时候,婆罗门便带他到祇洹精舍出家修行。均提沙弥不断地勤修佛法,精进用功,最后心开意解,证得阿罗汉果。均提沙弥思惟今生能得遇圣者、悟道证果,必是过去的因缘,便以神通力观见自己过去世为一只饿狗,蒙舍利弗尊者慈悲救助。
今日方能为人并获圣果,于是均提沙弥发愿:“我蒙尊者之恩,得以脱离诸苦,今生应当终身随侍于尊者。”便终身求作沙弥而不受大戒。
当时,阿难尊者见此因缘,请示佛陀:“不知此人曾造何种恶行,受此狗身?又曾造何等善根,蒙尊者救助而得解脱?”佛陀告诉阿难:“迦叶佛时,有一群比丘聚集一处修行。当时僧团中有一年少比丘,音声清雅且善于梵呗,人皆乐听。
另一位年长比丘,音声浊钝,不善梵呗,但因功德具足,已得阿罗汉果。这名年少比丘自恃好声,便嘲笑老比丘的声音犹如狗吠。老比丘心知年少比丘种下恶果,便慈悲地对年少比丘说:我已得证阿罗汉果,功德悉备。
年少比丘自知罪行,心惊毛竖,惶怖自责,便赶紧向老比丘忏悔自己的罪过。”佛陀告诉大众:“当时的年少比丘就是今日的均提沙弥,由于恶言果报,五百世常受狗身;也因出家持戒清净的功德,得以见佛而后悟道证果。”
诸大比丘们闻佛所说,欢喜信受,顶戴奉行。由此可见,一切因果皆由心之造作。可是我们凡夫俗子只知重视追求眼前的结果,却不慎守因果的规则,如此即是因果颠倒。我们应该相信因果的规律,其规律是非常顺序的。
因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今世,而是经历了生生世世的流转,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在过去世流转的过程中曾做过什么样的业,所以今世行善、做好事,却不一定会带来今生的幸福与快乐。同样的,现在所造的恶业,亦不一定会马上报应遇到痛苦和不幸。
但这并不代表现在所造恶业的果报在将来不需要承受,只不过“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而已。
5、《一掬水的多寡》
在《法句譬喻经》里,记载着商人波利与海神之间,一段很有智能的对话:有一次,大商人波利与五百个商人一同入海寻宝,船行驶到海中央,忽然间海神从海底冒了出来,手捧着一掬水问波利说:你看是海水多呢?还是我手上的一掬水多呢?
波利从容地回答:当然是一掬水多啊!为什么呢?海水虽然多,不一定能挽救得到那些饥渴的人;一掬水虽然少,遇上了饥渴的人,却可以救护他一命。
海神听了波利的答话,不禁欢喜赞叹,立刻解下身上所配戴的璎珞装饰,以及各种奇珍异宝送给他,并且护送商人们安全地返回国中。
从这一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世间事物的价值,不一定从表相上的大小、多寡去衡量,有时候也要看它的作用为何。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不起眼,却有很大的功用。
例如,小小的沙石可以建筑房舍,供人居住;小小的种子,可以生长蔬果,供人食用;短短的一句话,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让人由迷转悟;少少的施舍,可以助人燃眉之急,让人脱离困境。
甚至一个人的智慧开启了,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从一朵花中,就可以看见三千大千世界;从一片叶子中,也能看到如来清净法身。
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法门,叫做回向。像是给人一个面包的同时,如果你能在心中发愿,希望天下的人都能解除饥饿,那么,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但是普天下之人也都可以获得这个功德了。所以,世间的功德,就看你发心的大小,发心有多大,就可以产生多大的力量。
1,母鹿断肠
晋朝许逊,字敬之,汝南人。(今河南省汝南县)家住南昌,少年时代,喜武功,善射箭,爱好打猎。有一天到野外,射中一只小鹿,鹿母痛怜爱子,奋不顾身,冲向小鹿,以舌舔伤痕,因箭深伤重,小鹿不救身死,鹿母惨痛徘徊悲鸣,也死在当场。
许逊见此情景,十分惊奇,当剖开母鹿腹部时,发现柔肠寸寸断裂,恻隐之心,油然而生,只好就地埋葬。原先母鹿因哀怜儿子惨死,悲伤过度,以至肠断。真君大生悔恨,感悟人畜虽然有别,爱子之心,天性相同,怨艾自己,竟然如此残酷,伤害了天地骨肉之情。
于是折断弓箭,从此不现畋猎。之后荐举为孝廉,官旌阳县令,感晋室朝政紊乱,弃官司归隐,追随仙人吴猛受三清法要,入深山潜修,证了仙道。
于是周游江湖以道术为民除害。太康初年飞升成仙。因常显灵迹济世,宋帝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也简称为许真君。
2,孙真人救龙子传方
孙思邈,唐朝京兆华原人,七岁就学,便能日诵千余字,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学说兼好释典。精于阴阳推步医药之学。
当他尚未成就仙道时,有一次外出遇见村童,捕捉一蛇,殴打戏弄,蛇身出血将死。孙真人怜悯蛇无辜遭受伤害,便向村童买回,用药敷治救活,然后放生于草泽中。
经过月余,孙真人在静坐间,见一位青衣少年前来邀请,真人跟随,到了世人称羡的水晶宫,见头戴合帽,身穿绛衣的龙王出来迎接,延请上座并说:“小儿前日出游,被人所伤,幸遇道人拯救,不胜感激。”
即召青衣小官出来,再三拜谢,并殷勤设宴款待,留住三天,临行拿出奇珍异宝赠送,以表谢意。
孙思邈坚持不受说道:“久闻龙宫甚多医病秘方,愿能传我,以救世人,远胜金玉。”龙王为感激救子之情,便赠送玉笈三十六方。命仆护送真人到家。经过屡次试验均有灵效,于是编入千金方中传世,从此医术更加精通,行医救人无算。
之后证了仙品,活到一百二十岁,到了唐高宗永徽三年二月十五日早上起床,沐浴更衣,遗下形体,仙化而去。经过月余,形体颜貌不变,举尸入棺,轻如空衣,时人都惊奇赞叹!世称为孙真人。
3,释迦牟尼佛割肉饲鹰
释迦牟尼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遇见一只饥瘦秃鹰,正急迫的追捕一只温驯善良的鸽子,鸽子惊慌恐怖,看到菩萨,苍惶投入怀中避难、秃鹰追捕不得,周旋不去,显露出凶恶的样貌对菩萨说:“你为了要救鸽子的生命,难道就让我饥饿而死吗?”
菩萨问鹰说:“你需要什么食物?”鹰回答:“我要吃肉。”菩萨一声不响,便割自己臂上的肉来抵偿。但是鹰要求与鸽子的肉重量相等。菩萨继续割自己身上的肌肉,但是越割反而越轻,直到身上的肉快要割尽,重量还不能相等于鸽子。
便问菩萨道:“此刻你该悔恨了吧?”菩萨回答说:“我无一念悔恨之意。”为了要使秃鹰相信,又继续的说:“如果我的话,真实不假,当令我身上肌肉,生长复原。”
誓愿刚毕,身上肌肉果然当下恢复了原状。于是秃鹰感动佩服,立即回复了天帝身,在空中向菩萨至诚恭敬礼拜赞叹。原先这只秃鹰,是天帝变化来考验菩萨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伟大事迹。
4,被误伤一眼仍敬奉尊者
有一位七岁的男孩,由于父亲殷切的盼望,而出家为沙弥。剃度之前,男孩先得到一个禅修指导。剃度时,他专注于禅修的所缘境,由于他的定力和前世的善业,剃度之后,他就证得圣果。
之后,提舍尊者在沙弥的陪同下,前往舍卫城,准备向佛陀顶礼。
半路上,他们暂宿某一村落的精舍。当天晚上提舍入睡后,沙弥却彻夜坐在提舍的身边未眠,只在接近清晨的时候,稍为睡卧一会。
第二天一大早,提舍认为该是摇醒沙弥的时候了,就用扇子摇醒小沙弥。但却不幸的用扇柄打伤了他的一只眼睛。小沙弥急忙用单手遮住受伤的眼睛,出去打水,准备给提舍尊者洗脸并清洗精舍的地板等。
当他单手捧水给提舍时,尊者告诫他,服务别人时,就应用双手。这时候,尊者才发现小沙弥的一眼已经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失明了。
刹那间,尊者明白小沙弥实在是一位高贵的人,他深感歉疚,谦虚地向小沙弥道歉。但小沙弥告诉他,这既不是尊者错,也不是他自己的错,而是业报。小沙弥更请尊者不要因此难过,但尊者却无法忘怀这件不幸的意外。
之后,他们继续上路,最后抵达佛陀所住的舍卫城只树给孤独园。佛陀明白路上所发生的事,就说:阿罗汉不与人动气,阿罗汉克制感官的冲动,内心究竟平静、安详。
5,玄奘大师与心经的故事
有一天玄奘来到恒河岸边,看见数千人聚集在一齐,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先是婆罗门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当地传统,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选一个年轻男子扔进河里。当天正好选中了一个,他的家人个性悲哀,与此男子哭作一团。
正在依依不舍之际,他们忽然看见来了一个外国和尚(玄奘大师),当即笑逐颜开、欢喜若狂,立即将玄奘捆了起来,准备让他代替那个年轻男子。
玄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没办法,但我作为一个出家人,可不能够把这天的经念完等我念完经,你们怎样处置都能够。”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随即开始念《心经》,三遍过后,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所有人都个性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给放了。
从此以后,玄奘对般若总集的《心经》更加重视。他所翻译的《心经》,与藏译、其他汉译本相比,虽然较短,但却受过观音菩萨的特殊加持。
据说他从印度取经回来时,念及和尚所赐《心经》的恩德,准备好好报答一番。谁知当他到原先的地方,不仅仅是老和尚,连那个寺院也消失无踪了。后人都说老和尚是观音菩萨的化现。
推荐于2018-05-10
伽弥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个问题:“佛陀!我觉得各种宗教都有祈祷天神,求生天国的方法,佛陀为什么不说呢?佛陀如果也能够开示这个法门,那就更好了。”
佛陀反问他:“伽弥尼!如果有人把石头丢到河里,然后虔诚的祈求天神,希望大石浮起来,你认为这有可能吗?”
伽弥尼说:“佛陀!这是不可能的,石头丢到河里只会往下沈,怎么可能浮起来呢?”
佛陀说:“是的!假使有人造作很大的恶业,即使大家为他祈祷天神,求他生天,这也是决不可能的,因为造作恶业,自然会堕落地狱。”
佛陀再问:“如果有人把油倒在河里,然后祈求天神,让油沈下去,不要浮上来,这有可能吗?”
伽弥尼答:“佛陀!不可能的,油一定会浮上来。”
佛陀说:“是的!这正如有人造作善业,任谁也不能使他堕落一样。修行善业,自然生天;造作恶业,自然下堕,这是一定的因果法则,决不是因为祈祷天神而可以改变的。”
伽弥尼听了佛陀的开示,从此不再向往外道的修行法门。
找 心
佛陀在往伽耶山的途中,路过一座苦行林,在树下静坐片时,像等待什么似的。有一个拿了大包裹的女人,从佛陀的面前经过,佛陀并没有注意分别。后来,又有很多高大的汉子走来,他们见到佛陀都异口同声的问道:“刚才您见到一个女人拿着很多东西从这里经过吗?”
“我没有注意。你们找她做什么?”佛陀反问他们。
“我们这一行共有三十人,同住在离此不远的森林之中,我们二十九人都有妻子,只有一个人至今还没有娶亲。我们非常同情他,因此,昨天就为他找来一个女人。那知这不是普通的女人,说来真不怕人见笑,原来她是一个卖婬的妓女。她在一夜之中,把我们三十个人都诱惑了。今天起来,我们的东西都被她卷逃了,因此要追赶她,要回我们的东西。您究竟有没有见到她呢?”佛陀默默的听他们说着。过了一会儿,佛陀说道:“是这么一回事吗?我来问你们一句,到底你们的心要紧呢?还是女人和东西要紧呢?”
这几个人给佛陀这么简单的一问,放逸惯的身心像还本归原一样,深受感动。佛陀不可思议的威德,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语言,都能深刻的印入人们的心版。
“自己的心比什么都要紧。”这一群男子回答,个个像清醒过来似的。
“你们不要再去追赶女人,找回自己的心才是最要紧的大事。”
“找心有什么办法呢?”
于是,佛陀为他们说苦集灭道,使他们生起信心,而皈依在佛陀座下。
凡人丢了钱财,知道去寻找;丢了衣物,知道去寻找;但是丢了最宝贵的东西——心,却不知道去寻找。如何返求诸己,把心找回来,做自己的主人,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功课。
烧香作炭
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时候,感化了一位青年发心跟随佛陀出家、修持。五年以后,年轻的比丘得到佛陀的许可,独自一人离开僧团,遯隐山林,精进修行。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正当大家还在为他祝福的时候,年轻的比丘却垂头丧气,满面风尘地回来了。
佛陀慈祥的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青年比丘嗫嚅地回答说:“佛陀!自从离开您以后,我虽然一直在努力修行,但是至今却还不能证果。我觉得佛道长远,自己既然无法达成,不如回家营生,照顾家计,以尽人子之道。”
佛陀听了,慈祥的垂示:“你既然信奉我的教法而出家,为什么不让人敬佩你是一位精进者,反而让人唾弃你呢?”
这时佛陀为青年比丘说了一则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青年入海采集沈水香,经过了一年多,终于满载而归。他装满一车到市场贩卖,但是因为沈水香价格昂贵,始终没有人买。经过好多天,还是卖不出去,青年不免心生疲倦厌烦。这时看到有人在一旁卖木炭,木炭很快就销售一空,青年很是羡慕,于是把满车的沈水香烧成木炭出售,结果其所得不及沈水香半车的价钱。
佛陀说完故事后,看看青年比丘,语重心长地说:“世上有很多人最初发起勇猛精进心学佛,但是一进入佛门以后,发现佛法浩瀚如大海,很难一口吸尽,于是心生退怯,宁可渴死也不再喝它一口,这样的人岂不是和烧香作炭的青年一样愚痴?”
众生对于修行普遍患有畏久畏远的心理,一味追求迅速完成,就像烧香作炭的青年,结果本末倒置,反而失去了最宝贵的本来宝藏。
御马三法
佛陀教化众生的方法,总是应病与药,观机逗教。是什么样的人,佛陀就说什么样的法。佛陀像钟一样,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
有一天,一个训练马的调马师带着诚恳的心来请求佛陀指示他的迷津。佛陀明白他的身份,就问他:“你很懂得调马,马的性情你都已经知道。现在我来问你,你究竟用几种方法来调伏你的马匹呢?”
调马师毫不考虑就回答道:“我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没有办法了,只有把它杀掉。”调马师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调御众生呢?”
佛陀答道:“我也是用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并施。”
“假如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调马师反问佛陀。
佛陀肯定的答道:“没有别的办法,也只有把他杀掉。”
调马师听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的行为吗?”
佛陀庄严真实的说道:“你说得不错,在佛陀的教法中,杀生是不净业,是要受因果的轮回。不过,我所谓的杀,与你流血的杀不同。因为众生用柔软、刚强,以及柔软刚强并施都不能调伏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不要睬他。一个不能受教,不听教诫的人,如同被杀掉一样的无救。”
调马师终于了解佛陀的意思,俯伏低头,要求皈依佛陀,受持五戒,从此改往修来,不再虐待动物,更不杀生。
佛陀的十号之一调御丈夫,佛陀对于刚强的众生,就用柔软的慈悲心来摄受他;对于怯弱的众生则加强他的信心,使他坚强;或者两者并用,好比调马师驯服马匹一般。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陀就示现八万四千种法门。佛陀的慈悲真是无量无尽!
愚人愚行
从前,在一个农庄上,住着一位有福报而没有智慧的富翁。他虽拥有良田肥马,万贯家财,但因愚痴,不能辨别是非善恶,常常闹出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有一天,他因事进城,路上遇见一个被马鞭抽伤了背部,而用热马粪涂伤的人。他好奇地伫立了一会儿,指着那人问道:“你的背给鞭抽伤了以后,不是很痛吗?为什么还要用热马粪涂伤口呢?这样不是更痛吗?”
那人苦笑地回答道:“是的,用热马粪涂伤口是非常难受的。不过,马粪可以消毒,涂上之后,伤口才不至于溃烂。”
富翁听了这些话,欢天喜地,以为侥幸学到治伤的秘诀,便如获至宝似的牢牢记在胸中。他踏着愉快的脚步回到家中,即刻对家人说道:“你们知道我今天为什么这样开心吗?”
“大概是老爷在路上拾到黄金了吧!”家人见到主人欢喜,也随口逢迎着。
富翁马上收歛笑容,慎重其事的说道:“不是拾到黄金,而是得到了一种大智慧,一种秘诀。”
家人不相信地开玩笑道:“老爷得到了大智慧,真是稀有,应该传给我们,不该隐藏呀。”
富翁得意地拍掌笑道:“好的!好的!你们注意看我做吧。”
于是,吩咐一个家奴:“你赶快去拿一条鞭子来。”
主人的话,家奴那敢违命,即刻拿来一条马鞭交给主人,然后莫明其妙地站在一旁,等待主人吩咐。
富翁迅速而高兴地将上身的衣服脱得精光,然后大声说:“我马上传智慧给你们看吧。”说着又厉声喊道:“来呀!你们拿鞭子在我的背上重重的抽二百下。”
家奴畏畏缩缩,不敢向前,富翁见状,怒骂道:“怎么?你们敢违抗我的命令吗?快给我抽打!”
家奴只有应命,无可奈何地提起鞭子,向主人的背上如落雨般的抽打着。不一会儿,鲜红的血顺着伤口流下,白嫩的皮破烂了,没有一块好肉。这时候,他自己却得意地命令家奴说:“赶快去取些热马粪来,把它涂在我背上的伤口处。”
于是,家奴取来热马粪,涂在主人的背上。
愚痴的富翁,自以为聪明智慧,得意地向家人宣布说:“我的背皮虽被马鞭抽破,但用热马粪涂后,一定不会溃烂,你们安心看吧。我过几天就可以痊愈了,你们知道吗?这就是我今天所得的智慧,现在已经传授给你们了,哈哈!”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情,开示大家:“一个人一见他人有一种好处,便认为可贵,也不管对不对,就随便学他,这是愚痴的行为,其结果是自讨苦吃,危害自己。所以修行学道,必须开智慧的眼,选择正法,才能真正离苦得乐。”
愚人喝水
有一天,佛陀在精舍中静坐,有一个人愁眉苦脸的长跪在佛陀座前,等待佛陀的开示。不久,佛陀睁开眼来,问道:“你有什么事?尽管问吧。”
“佛陀!我信了佛教以后,我的父亲非常不赞成。他认为佛教的戒律太广泛太严格,那能全部受持,不如不要学好了。他这样强词夺理地坚持着自己的见解,我费尽唇舌,他还是不能接受。我怕他将累劫流转生死,堕落恶道受苦,所以祈求佛陀度化我的父亲。”
佛陀说道:“你的父亲是利根之人,只要你把我说的故事转述给他听,他必然能去邪向正,回迷向悟。”
“是什么故事,请佛陀开示。”
于是佛陀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愚人在旷野走了好几天,滴水未进,口渴得两眼昏花,浑身发热,沿途寻找水源,总不可得。
忽然,看到远处有一条河,河水清洁明净。然而,他呆立了半天,却不想前去取水喝。这时候,同路的行人觉得纳闷,就上前问道:“你不是口渴吗?为什么找到了水,反而不喝呢?”
愚人拉开嘶哑干涸的喉咙答道:“你有所不知,这么多的水,我喝得完吗?我怕我的肚子装不下这么多水,所以干脆不喝了。”
路人听了,不禁摇头叹息:“真是无知的人,多么可怜呀!”
听了这则故事以后,青年马上回家告诉父亲。父亲听了恍然大悟,于是便与儿子一起学佛向道。
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便能解除干渴;佛法虽有八万四千个法门,如果能够确实奉行一法不违,便能得到利益。
不受第二支箭
佛陀被尊为天人师,这是说明佛陀是最善于教化的人天师范,不仅因为他最懂得权巧方便,观机逗教,尤其善于运用譬喻、问答等方式来阐述真理法则,令弟子们容易理解佛法而心生欣羡,继而信受奉行。
有一天,佛陀对弟子们提出一个问题:“一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一个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当他们遇到快乐的事物时,同样会有“乐受”的感觉;相反的,当他们遭逢悲伤痛苦的时候,同样会有“苦受”的感觉。那么,已受教和未受教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
弟子闻言,彼此面面相觑,无法作答,只得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说:“一个没有受过佛法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往往悲不自胜,甚至徬徨迷惑,不知如何安顿自己,这就如同中了第一支箭以后,又中了第二支箭一样的感到痛苦不安;相反的,有佛法的人,遭逢痛苦的时候,绝不徒然悲叹,乃至怨天尤人,自乱方寸,因为他已经有智慧,不会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一个佛教徒身处乐境之中也绝不放纵自己,因为一旦陶醉在快乐之中而放逸身心,第二支箭便会带来苦受。”佛陀又继续阐述乐受的道理。
佛陀开示后,弟子们个个欣庆自己能过着佛化的生活,能够不为苦、乐所惑,尤其对于“不受第二支箭”的譬喻,个个心有戚戚焉,自此更加惕励自己切莫放逸,以免受到第二支箭的苦。
人往往沈缅于享乐而不能自拔,或者陷溺于哀痛而不能超越,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二次是一种耻辱,被第二支箭射中更是一种不幸。如何培养“觉”性,苦乐不滞,便是无上的智慧。
如盲执烛
在拘睒尼国的美音精舍,佛陀正为四众弟子广说大法。有一个老梵志,整天高举着火把在城市中行走,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大白天拿着火把走路呢?”
老梵志答道:“世间的人没有一个不愚蠢,他们长着眼睛,却看不见东西,所以我用火把为他们照明。”
原来,这位老梵志自认为知识广博,天下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因此骄傲自大,到处找人辩论,却也无人敢向他挑战。
佛陀知道后,有心度化他,于是故意在路上和他相遇,问他:“大白天为什么举着火把满街跑?”
老梵志说:“因为世人处于黑暗中,昼夜都看不见光明,所以我拿着火把为他们照明。”
佛陀又问梵志:“经典中有“四明”的说法,你知道吗?”
“什么叫“四明”,我没听说过。”老梵志惊讶的回答。
佛陀说:“所谓四明,就是:一、通晓天文、地理,理解春夏秋冬四时运行的道理;二、通晓日月星辰与金木水火土等五行的关系;三、通晓治国为政的方法,明了安邦攘外的大计;四、明晓军事,熟悉指挥作战的方法,能防卫巩固国土,使不丧失。你是一个修道人,知道有这四明法吗?”
老梵志因为从来没听说过四明的道理,深觉惭愧,便丢了火炬,向佛陀合掌。佛陀知道他已有忏悔之心,便以梵音为他说了一首偈语: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稍具有一些知识,就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就如同瞎子手执灯烛,只照别人,自己却看不到光。
佛陀说了偈语之后,告诉老梵志:“世间上恐怕没有人比你更愚痴。你白天拿着火炬,走在街上,如你所知,这种奇异的行为,不正如尘土一样,没有人理会吗?”
老梵志此时更是惭愧得无地自容,即刻跪下顶礼佛陀,虔敬的恳求佛陀收他为弟子,并一改过去傲慢自大的态度。
佛陀教我们要自灯明,法灯明,就是要我们明白佛法,以般若的慧炬来照亮自己的无明,而不是自大憍慢,挑剔别人的缺失。
驯象三法
呵提昙生长在佛教世家,久仰佛陀威德。有一天,呵提昙特地到只园精舍,祈求佛陀为他解除心理上的苦恼。
佛陀慈祥的请他坐下,问道:“你从何而来?叫什么名字?”
呵提昙长跪在地,回答说:“我名叫呵提昙,过去曾为先王驯象。”
佛陀就着他的职业问道:“驯象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事情呢?”
呵提昙说:“我通常以三种方法来驯服大象:一是用钢钩钩住象的嘴巴,然后再套上咬口铁,这样就可以牵着它,使它无法脱走;二是减少它的食物,使它挨饿消瘦,没有力气反抗;三是用棍子打它,使它痛苦、害怕。用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把象调理得很驯良了。”
佛陀反问:“你用这三种方法驯象,目的何在呢?”
呵提昙答:“用铁钩钩嘴巴,可以制服它的桀傲不驯;不让它吃饱,可以调御它的凶猛;用棍子打它,使它不敢调皮,低头屈服,这样子它就能驯服柔顺了。”
佛陀又说:“像这样驯服它,用意又何在?”
呵提昙答:“这样使它驯服了,可以作为国王坐骑,不出危险;也可以派它冲锋陷阵,任意指挥它前进后退,没有困难。”
佛陀又问:“你只能驯象,能不能驯服自己呢?”
“目前我还不知道如何调服自己,祈请佛陀明示。”
佛陀告诉呵提昙:“我也有三种方法可以驯服一切人,也可以驯服自己,使人获得清净之乐。一是以诚心控制嘴巴不乱说;二是以慈悲、纯直制伏自己的倔强刚愎;三是以智慧消灭心理上的固执、主观、不明理等愚痴烦恼。我以这三种方法度一切众生,永远出离三恶道,直达涅槃大道,不再入生死海,不再受忧悲苦恼。” 呵提昙听到这里,若有所悟,顿时心如朗朗晴空,不留片云。
佛陀是个大教育家,善于观机逗教。就近取譬,对于音乐师就以音乐来调顺他,对于驯马师就以驯马的道理来点化他,对于驯象师则对他说驯象的方法。驯服凶猛的大象固然须要技巧,驯服狂妄的心性,更需要佛法的智慧善巧,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自己的驯象师。
与智者交
舍智连通说富那,须空旃论迦头陀,
那律天眼波离戒,阿难多闻密行罗。
这首偈语是说,佛陀十大弟子各具不同的第一功行。由于他们各有特色,因此在当时的僧团里便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舍利弗尊者带领着一群比丘一起经行;目犍连、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罗▊罗等也各自带领着一群比丘各自经行,甚至提婆达多也不例外。
佛陀看见诸大弟子各自率众经行的现象,便为大众说法:“善者与善者在一起,恶者与恶者在一起,就好比乳与乳相应,酥与酥相应,粪与屎尿各自相应的道理一样。众生也是同类相聚,各自相应。你们看见舍利弗率领众多的比丘在经行吗?”
弟子们回答:“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具有大智辩才的人。”
佛陀又问:“你们看见目犍连率领另外的一群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又答说:“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具有神通大力的人。”
佛陀又问:“你们看见富楼那、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阿那律、优波离、阿难、罗□罗等人率领众多的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答道:“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分别是擅长说法、解空第一、善于论议、少欲知足、天眼明彻、严持戒律、多闻总持、善修密行的人。”
佛陀再问:“你们看见提婆达多率领众多的人在经行吗?”
弟子们回答:“是的!看见了。”
佛陀说:“他们都是薰染恶行的人。”
佛陀环顾四座,语重心长地说:“不要与恶知识、愚痴人共同做事,应当与善知识、智慧的人往来交游。假如一个人原本没有恶行,但是因为时常亲近恶人,后来必定形成恶因,而恶名遍满天下。”
提婆达多率领的众多比丘,其中有三十余人于听闻佛陀的开示后,即远离提婆达多,来到佛陀的座前,至诚顶礼,恳求改过迁善,从此依法精进修行,不久都证得阿罗汉果。
同气相求,物以类聚。亲近善知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结交恶知识,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交友岂能不谨慎!
两舌之害
有一个大富长者,家财万贯,金银财宝取用不尽,尤其妻子贞美贤慧,更使他欢喜。
长者结婚多年才生下一个儿子,自然欣喜万分。可是很不幸,这孩子才牙牙学语时便害起病来,经医生诊断,说是生疮,虽然请来许多名医,也无法疗治,因此长者成天愁眉不展。
可怜的小孩在群医束手无策之下,天天哀号叫苦,过着痛苦的生活。由于他的痛苦呻号声扰及邻里,所以大家都叫他呻号。
光阴似水,带走了呻号的童年岁月,他已经长大成人了。不过,身上的恶疾并未痊愈,仍是日夜的哀痛,令人听了都为他难过。附近有一个老人听见呻号痛苦呼号之声,心里很是不忍,于是来到呻号家里慰问,并对呻号道:“我曾经听到许多人称赞说,在只园精舍有位大医王,我们身体上的病或者心理的病,他都能够医治。他有神圣妙方,任何沉痾的病症到他那里都能马上痊愈,你何不赶快虔诚的去求治?”
长者子呻号听了老人的话,欢喜得不得了,便抱病到只园精舍求见佛陀。呻号见到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庄严圣身,如同百千光明,心里喜悦赞叹。他的愁苦恼恨已经减少了许多,随即五体投地礼拜佛陀。
佛陀的慈悲,从不舍弃任何一个病苦的众生,所以呻号来时,佛陀非常高兴,便为他宣说拔除一切苦患的胜妙法门。呻号听闻佛陀说法以后,忏悔罪过。这时他身上几十年来的疮毒,马上好了,痛苦完全消除,心中生起虔敬欢喜。后来要求佛陀允许他出家做比丘,他精进修习,不久便证得罗汉果。
诸比丘看到呻号这样,觉得很稀奇,就问佛陀:“呻号是以何种因缘而得此果报?”
佛陀对弟子们说道:“在过去无量世中,波罗奈国有甲乙两个富翁。因为他俩平日就怨憎相诤,所以甲富翁拿出了许多珍宝,进奉给国王。国王得到他的贡献,对他特别宠爱,因此甲富翁就在国王面前毁谤乙富翁说:乙某人非常恶毒,常常阴谋用计害我,希望大王严惩恶人,保护善良人民。国王因受其好处而失去观察,信以为真,就令人拘捕乙富翁,不许其辩解,并施以酷刑,使其遍体鳞伤,百般的痛苦。后来经由乙富翁家人出钱赎罪,才得以释放回家。回去以后,深自思惟,人有了身体就有痛苦,多灾多祸,我与某甲并无怨仇,他竟然害得我如此痛苦。不久即立志入山中修行,证得辟支佛。那时辟支佛发大悲心,怕甲富翁来生受苦报,便往其家中现种种神变,甲富翁看到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形,心生敬仰,随即请辟支佛上座,以种种美食供养,并向辟支佛忏悔前罪。你们知道,过去在国王前下谗言的人,就是现在受病苦的呻号比丘。后来由于他受辟支佛的恩惠,忏悔前罪,虔诚皈依三宝,所以才能于今日得到佛陀的救度,速成圣果。”
谗言,不要以为说了没有人知道,罪业丝毫不爽,但是犯了口业过错的人,只要忏悔,仍然是可以得救的。
2013-12-06
有一天,他母亲对他说:“孩子,你也不小了,我为你找个妻子吧,成家立业要紧。”
“妈妈,我这一生准备只念佛经,它是最美妙的,不要为我找什么妻子了。世上最可怕的灾祸莫大于色,如果任女色缠身,道德则丧尽。我若不及时逃离,就如同将要被狼吞食!”
母子俩从此分别了。
菩萨便到了另一个国家,他自食其力,独立生活。心安平静的日子不觉其苦,犹觉其甜。
却说在菩萨的住地附近,有个孤身的白发老者。他无任何亲人,更没有子嗣。
一天,白发老者路过山脚下,捡得一个不知谁扔在草丛中的女婴。带回家后,也没怎么留神抚养,只见那女婴一天大似一天,转眼间就成了个国色天香的美女。
白发老者非常兴奋,因为他想为这个“女儿”找个丈夫,这样自己也就有后代了。
一年过去了,全国竟没有一个男子被那美貌的女子选中。那白发老者整天为此唉声叹气的。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那美女自来到老头家,便就注意到邻居中有个年轻独身的男子。他白天除了干点活外,其余时间皆捧读佛经,常至夜半才寝身休息。
那美女便把心里的打算对白发老者说了。那老者才恍然大悟,说道:“好,好,我老昏了头了,女儿。”
这样,老者第二天就摇头晃脑地来到菩萨住处。
“老伯,您那么忙,怎么还有空儿到我这来闲逛?”菩萨放下手中的佛经,连声道,“请进,请进。”
老者坐定,又晃了晃满头银丝,盯住他说道:“邻居,咱们怎像老死不相往来似的。”
“哪里,哪里,只是不好去得。”
“为啥?”
“老伯忙于选婿呀?”
“哎呀!你可别提了!我那闺女将全国的男子挑尽了,竟无一中意的!”
“那老伯要什么样的人呀?”
“我这不来了嘛。哎,小伙子,你愿不愿意给我当女婿啊?”
“老伯,别开玩笑了!”菩萨正色道。
“我的女儿可真不错,她看上你啦,小伙子。”老者又盯住了他。
“我不想成家。”菩萨道。
那老者闻言,沉吟半晌道:“既然不愿当女婿,那你念我年老体衰,就给我当干儿子如何?”
“当干儿子帮帮您倒是可以,只是绝不能与您女儿成亲。”
“好说,好说,那你就跟我去住吧,干儿子。”老者不由分说,便拉菩萨到家里去了。
菩萨想,去就去吧,反正我不娶那女子就是了。说话间就进了老头家门。
刚进得门,那美女就高兴得不知怎么才好,两只媚眼直摄入菩萨的心肺,香味直喷上菩萨的口鼻。
刹那间,肉体凡胎的菩萨像丢了魂似的,涨红了脸,说不出话。
自见女子后,菩萨心便为她所惑,后终与她成婚。
娶了这个女子,没过几日,菩萨心里不齐,即道:“我学佛法,佛法明诫凡人要远离色欲。佛法将色比作火,将人比作飞蛾,蛾贪火色,自烧身亡。”
“不好!那老者以女色烧我的身躯,以钱财为饵钓我的口,这些龌龊不洁的事情使我丧尽了道德。”菩萨不禁悔恨万分。
这天晚上,他便偷偷地逃跑了。一跑便是一百多里,见到一个空亭子似的屋子才停下来投宿休息。
“你是什么人?”主人问。
“我想借住一晚上,主人。”菩萨道。
主人让进菩萨,指着一个房门说:“你就住这间吧。”
“谢谢。”菩萨即入了房间,点上灯。
“你来啦。”忽听从床上传来妇人的声音。
“你是谁?想干什么?”菩萨又惊又怒,颤声问道。
“我是谁?你不认识了?”只听那妇人娇声答道。
菩萨仔细一看,此女子长相与自己的妻子竟十分相似。
只见一双勾魂摄魄的媚眼,在朦胧的灯光下直盯着他,菩萨的心又被这女子所惑,便又昏头昏脑上了床去了。
这样,菩萨便同这女子在一起生活,糊里糊涂便过去了五年之久。
有一日,菩萨忽然心里明觉:“淫欲如蛎虫会危及生命!”当夜,他便偷偷地跑了出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在太阳当头,饥渴万分的中午,才向一户人家去乞讨一些食物。
“你是什么人?”主人开门问。
“我请求主人布施碗稀饭和一口水,行吗?”
“请进门来。”主人道。
门里一女羞羞答答地端来一碗热饭,手里还端着满满一杯凉水。
菩萨一口气喝下凉水,顿觉大为畅快;吃下那碗热饭,脚下也有劲了。正准备起来告辞,却见那羞怯的女子挡住了去路,两只眼睛充满了他所熟悉的笑意。那女子说不得道:“菩萨你好坏啊!把我一个人撇下。什么意思!”
说罢,便不由分说地欲扯他进屋。菩萨的心又被此女子所惑,不由得跟了进来。
菩萨又见到好毒辣火热的目光向自己袭来,便解除了武装,屈服地叹了一口气。
在淫欲中,他又忘了一切佛经教义。如此不明不白中度过了十年之久。菩萨心里又觉察到:“我的罪孽深重啊!”
后来,菩萨又溜了。走了很长时间,筋疲力尽的他只好投宿,投宿又落了圈套。
“我从此不再投宿了。”菩萨心里发誓道。
然而,第二天夜里,他正在草丛里穿行时,又见草丛中一新立的大屋门口,有人叫道:“什么人在那里走夜路?”
“我到前面的村子去。”
“莫不是小偷?过来让我瞧瞧,你手里拿没拿我家的东西!”黑夜里那人吼道。
菩萨只好两手空空到那人跟前去,可一眼便看见了一个妇人。
“这么多劫数以来,我发誓要给你做妻,你还要跑哪里去?丈夫,进来吧。”
“不!我不进去了!”
黑暗中,又看到那美女的目光忽闪忽闪的。
“我欲根难拔,竟到了如此地步了吗?”菩萨心里痛苦之极。
正值此时,菩萨忽起四非常之心,世间龌龊尽除,还有什么余垢可留呢?这时鬼妻即灭。
在他面前出现了佛,他面佛而立。
“菩萨,你已根除了欲念,便为你授沙门戒。”佛即为他授戒。
于是,他广行善业,教化民众,始终以普渡众生为任成无胜师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