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晚清史:浅谈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演变历程

 我来答
爱创文化
2022-10-18 · TA获得超过9880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2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8万
展开全部
引言: 中国封建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政治史,而在充斥着「 ”男权主义”至上的封建社会,能够问鼎权力巅峰的往往是男人。然而事无绝对,在中国历史当中同样有着掌一国之权的女人,慈禧便是其中一位。根据《清史稿》记载:「 ”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同治生,进嫔妃。七年,进懿贵妃。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短短十余年间,慈禧以开挂般的速度成为女中之凤,而这只是她问鼎权力之巅峰开端,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当中,慈禧凭借自身超凡的政治手段将大清帝国玩弄于股掌之中。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步入大清政治中枢 所谓时势造英雄,慈禧虽不算英雄之辈,但她作为一介女流能够走入大清政治舞台当中,肯定离不开时代所带来的机遇,而这种机遇则是大清「 ”内忧外患”的局面所带来的。 纵观咸丰一朝,短短11年间于内横亘着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于外英法列强的坚船利炮将咸丰皇帝赶往热河躲避国难。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下,为了让大清的政治系统能够有效运转,本已身体不佳的咸丰帝在驾崩之前做了三个决定: 1.传位于年仅六岁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慈禧之子,即后来的同治帝) 2.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肃顺、都统景寿以及其他四位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主持政局,史称「 ”顾命八大臣”。 3.赐予慈安皇后「 ”御赏”御印,赐予皇子载淳「 ”同道堂”御印(实际由其生母懿贵妃慈禧掌管)。顾命八大臣一切政务决断的拟旨都需要盖有这两枚御印方能生效。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咸丰帝的三个遗嘱决定,在咸丰帝驾崩之后,大清 *** 并不会出现权力的真空期,而是出现了三足鼎立的权力制衡局面。在这种局面之下,慈禧的势力其实是最小的,按身份地位,在此之前慈禧虽得宠幸,但只是贵妃,慈安虽未留下皇子,但其为皇后。按权力,咸丰帝驾崩之后,朝中权力实际由「 ”顾命八大臣”掌控。慈禧所拥有的筹码仅仅是六岁即位的同治小皇帝。 即便如此,慈禧凭借着这些筹码倒也可以有一席之地立足。当然,慈禧如果仅仅是这种追求,那她就不可能有后来权侵朝野的地位了。慈禧在咸丰帝驾崩之后便有着垂帘听政、掌控朝局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一经萌发就被「 ”顾命八大臣”扼杀了。也就是说,仅凭慈禧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扳倒这八位顾命大臣,所以她必需找到「 ”合作伙伴”,而眼下的确有两位能够帮助慈禧的合作伙伴: 1.反感肃顺等托孤大臣专权的慈安太后。 2.遭受朝中大臣排挤的恭亲王奕䜣。 1861年8月,慈禧在拉拢慈安之后,秘密邀请远在北京处理对外事务的恭亲王奕䜣入热河行宫叩谒先帝梓宫。奕䜣入宫后,一方面在掌握大权的八大臣面前做出和顺态势,另一方面与慈禧商讨返京政变事宜。 29日,两宫太后和咸丰帝灵柩以及随驾官员返回京城,慈禧同慈安召见恭亲王,次日以新帝名义拟旨宣告肃顺等顾命大臣的种种罪状: 1.错判形势,致使英法联军犯京,圆明园被毁。 2.蒙蔽圣上,唆使咸丰帝出逃,弃京师于不顾。 3.独断专权,矫改御旨阻碍两宫太后听政。 由于在此之前作为慈禧心腹的醇郡王奕譞被授予步军统领之职,而步军统领掌握着卫戍京师的军事实权,所以当罪状宣告之后,八大臣根本没有还手之力:肃顺被处斩;端华、载垣被赐死;其余数人全部被革职惩办。 在八大臣被剪除、同治回京登基之后,慈禧慈安两宫太后顺势垂帘听政,在这场政变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恭亲王奕䜣被授予议政王之位,享执掌军机处之权。 至此,大清朝局由三足鼎立之势转为两宫太后与议政王相对立之态的政治局面。慈禧也因此正式步入了大清政治舞台中央。 排除异己:慈禧一家独大 前面我们提到,慈禧通过辛酉政变成功步入大清政治权力中央,大清的政治格局也由三足鼎立转为两派对立。但这种格局并未持续多久,究其缘由还是与慈禧本人强烈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有关。对于辛酉政变的政治果实,慈禧想一人独吞而非与他人共享。而眼下确有着两根尖刺 *** 了这颗果实之中,慈禧欲独吞便得先拔出这两根尖刺: (一)第一根:慈安太后 慈安其人就政治手腕来看远不如慈禧,这从辛酉政变过程中便可以略知一二。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慈安太后并没有慈禧那般的权力欲和政治野心!但是,这并等于她不能对慈禧夺权之路构成威胁。 首先,慈禧与慈安虽为共同听政,但在身份地位上慈安作为咸丰帝的第二任皇后是高于贵妃慈禧,所以她们二人在名分上就有着嫡庶尊卑之别。而奕䜣则欲通过慈安特殊的身份地位上来压制慈禧的专权气焰,慈安虽无「 ”大志”,但其也求自保,所以她乐意靠拢奕䜣以制衡慈禧。这种制衡并非静态,而是有着实际行动。比如在同治八年,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后所到之处不知收敛,途经山东时被巡抚丁宝桢抓获,当此消息传到朝中时慈禧欲加袒护,而慈安则做出了相反的态度:「 ”立命诛之”,安德海最终被杀,这可以说是慈安和奕䜣阵营对慈禧的一种试探。 再者,咸丰帝在驾崩之前曾给慈安留有遗诏,令慈安提防慈禧,如若慈禧有不轨之举,慈安便可以拿出遗诏制裁慈禧。这份遗诏几乎成为了掣肘慈禧的封印符,使得慈禧不敢胡作非为。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唯一能够在身份和地位上压慈禧一头的慈安于光绪七年无端暴亡。在正史中虽然没有记载出慈安的详细死因,但结合之后的光绪之死,我们也可以大致断定与慈禧有着莫大的关联。总而言之,无论慈安如何而死,她的离去为慈禧专权之路扫清了障碍。 (二)第二根:恭亲王奕䜣 恭亲王这根刺可以说是一根硬刺也是最难拔出的一根刺。首先从身份上来看,他是咸丰的异母弟,同时他也是当初竞选皇位的最佳人选,即使最终阴差阳错未能继承大统,但道光帝给予他「 ”恭亲王”之爵位足以让他在朝中累计强大的政治资本。 再者,奕䜣本人绝非泛泛之辈,从他后来主导洋务运动已经于列强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能看出其过硬的政治能力和眼光。而在辛酉政变帮助慈禧铲除八大顾命大臣之后,奕䜣也理所当然的得到了相应的报酬:诸如被封为议政王,执掌军机处。 在这种背景之下,奕䜣几乎独揽大权成为了大清权力中枢。当然这也是慈禧不愿看到的,因为以奕䜣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如果任由其发展下去,他完全有可能取同治帝而代之。退一步讲,即使奕䜣顾及大局不动谋反之念,但他也能够成为大清第二个多尔衮。而这也是权力欲极强的慈禧所不能容允的。 所以在同治四年,当翰林院编修署日讲官以「 ”徇私、揽权、骄纵、贪墨”四大罪弹劾恭亲王奕䜣时,慈禧便抓住这个机会,以同治之名自拟御旨宣告解除恭亲王诸多要职,并将这些职位分别授予其他亲王和大臣。当然,以恭亲王所积累的政治资本,慈禧并不能仅此弹劾便将其扳倒,没过多久在朝中诸位大臣的请求之下,奕䜣又被起用,只是少去了议政王之衔。 既然一次不能彻底铲除恭亲王,那么慈禧需要等待第二个机会,而这个机会在不久后如约而至。 光绪十年,法国入侵越南,作为宗主国的大清,其驻守军队被法军赶回清国。不仅如此,法军还将战火烧到了清国边境,中法战争一触即发,慈禧立刻抓住这个机会借公事报私利,以办事不力、因循守旧为名彻底罢免了奕䜣的所有职权,同时改组军机处,史称「 ”甲申易枢”。 至此,插在慈禧政治果实中的第二根刺被拔除。随着慈安的暴亡和奕䜣的倒台,慈禧将朝中大权揽于己身。 戊戌政变:慈禧凌驾皇权,步入权力之巅 当慈禧的两大劲敌:慈安、奕䜣的离去和倒台,慈禧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大清的实际统治者。但是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禁锢和国内外困局的影响,慈禧始终不敢往前迈步同武则天那般自立称帝。而随着光绪帝的成长,朝内外发出了还政于光绪帝的声音。 那么,慈禧的权力之路就此止步了吗?显然不是,不但未止步,反而步入了权力巅峰。 大清在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国内文人和资产阶级掀起了一股变法图强的浪潮。对于这波浪潮,慈禧没有阻挡,这并不是因为慈禧有多么开明,而是慈禧明白大清的存在才是她专权的基础。 于是乎,在得到慈禧的首肯之下,以光绪帝和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人士正式开展变法运动。 对于这场运动,与其说是一场变法运动,不如说是一场权力斗争运动。而双发主角分别为始终不愿放权的慈禧和希望复权的光绪。 以慈禧为例,在开展变法后不久,慈禧敦促光绪帝发布了三道诏令: 1.罢免帝师翁同龢军机大臣和协办大学士的职务。 2.凡官员之任用和品级之升降需过问皇太后慈禧。 3.授予慈禧心腹大臣荣禄直隶总督之职,掌军政大权。 很明显,这三道诏令的颁发反映出了慈禧始终不愿放权的事实。而光绪帝也明白这一点,慈禧一天握权在手,他就无法实现再造大清的宏愿。所以光绪帝将主要矛盾由变法转向了夺权。 当然,谈到夺权,无论从政治手腕和政治资本,光绪帝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 在光绪帝的一顿操作之下,这场夺权运动又引发了一场政变,史称「 ”戊戌政变”。而政变的结果显而易见,六君子被捕杀,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光绪帝遭囚禁,慈禧甚至有了废除光绪帝位的想法,只是这种想法遭到了外部势力的干预而未达成。 但无论如何,这标志着慈禧已然凌驾于皇权之上,傲立于大清权力之巅。 结语: 慈禧作为一介女流,从宫女到贵妃,由贵妃到太后,再以太后身份掌控大清。慈禧的政治权力获夺并非朝夕之举,而是通过突破万难的历程所获得。这段历程长达47年,它是慈禧一生的写照,也是晚清历史的折射。 参考资料: 《清史稿》 《中国通史》 百度百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