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的海拔为境内草原广阔,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严格来说不算是高原反应地区,高原反应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甘南并无300米的海拔,单也接近3000米,所有对某些体质的人来说,也会产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
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和“藏族现代化的跳板”,并被国家确定为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无霜期短,日照时间时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扩展资料:
甘南藏族自治州具有大陆性季节气候的特点。光照充裕,利用率低;热量不足,垂直差异大;降水较多,地理分布差异显著。全州除舟曲、迭部县部分地区没有严寒期外,其余地方长冬无夏,春秋短促。甘南藏族自治州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13℃之间,地域差异很大。
总的分布趋势是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四季气温的分布趋势大致与年平均气温相似,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气温的年较差一般在20-22℃之间,合作为23℃。甘南州是全省年较差最小的地区,全州各地夏季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冬季气温最低,最小值出现在1月。
全州降水量的地理分布极不均匀,各地降水量多少差别很大,分布趋势大致以西南部的郎木寺向四周递减季降水量分布亦很不均匀,暖季多,冷季少,雨热同季的特征显著。
全州的日照时数分布趋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变化范围在1800-2600小时之间,日照时数的季节分布不均匀,临潭、合作、碌曲、郎木寺多出现在冬季;玛曲、夏河、迭部多出现在春季;舟曲、卓尼多出现在夏季;秋季各地日照时数最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高原反应地区。境内仅舟曲县瓜子沟口为最低点,海拔1172米,高原反应是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是高原地区独有的常见病。
境内山峦重迭,沟谷纵横,地形错综复杂。西南部的积石山系,西北部的西倾山系与南部的岷山——迭山山系形成州境地貌的主要构架。这些由西向东逶迤蜿蜒的高峻山峰与其问的高原阔地,构成了州境西、北、南面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主要地貌区域。
扩展资料
1、矿产资源:
甘南藏族自治州矿产资源丰富,不仅矿种多,而且矿床类型比较齐全。据统计,全州共发现各种矿产地260处,其中能源矿产地56处,有色金属矿产地129处,非金属矿产地18处。自治州境内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2种等。
2、动物资源:
甘南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尤其是珍贵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在全省占有较大比重,也是甘肃珍贵动物的主要栖息区之一。甘南州境内鸟纲动物有15目33科154种;哺乳纲动物有6目20科77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甘南藏族自治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原反应
甘南的海拔为境内草原广阔,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严格来说不算是高原反应地区,高原反应是指,人体急速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暴露于低压低氧环境后产生的各种不适。甘南并无300米的海拔,单也接近3000米,所有对某些体质的人来说,也会产生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是藏、汉文化的交汇带,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
被费孝通先生称之为“青藏高原的窗口”和“藏族现代化的跳板”,并被国家确定为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无霜期短,日照时间时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扩展资料:
甘南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东部和北部与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州毗邻,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46′~104°44′,北纬33°06′~36°10′之间。
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评为“中国最美旅游胜地”
2020-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