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的‘仁’指的是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于人之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之命令。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定应该做之事,必须为做而做,因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如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之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之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之行为,用常常受孔子和后来儒家蔑视之词来说,那就是为"利",儒家思想中义与利是直接对立的。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是后来儒家所说之"义利之辨",他们认为义利之辨在道德学说中是极其重要的。
义之观念是形式之观念,仁之观念就具体得多,人在社会中之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之"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之事,但这义务具体之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之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之人,故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之总和,"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看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言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之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之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之方法。
后来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之行为,儒家有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否定方面;《中庸》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肯定方面,不论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也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之责任和义务,就包括义之性质,因此忠恕之道就是道德生活之开端和终结,《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之"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义之观念是形式之观念,仁之观念就具体得多,人在社会中之义务,其形式本质就是它之"应该",因为这些义务都是他应该做之事,但这义务具体之本质则是"爱人",就是"仁":父行父道爱其子,子行子道爱其父。有个学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真正爱人之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之人,故在《论语》中可以看出,有时候孔子用"仁"字不光是指某一种特殊德性,而且是指一切德性之总和,"仁人"一词与全德之人同义。
《论语》记载:"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由此看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言之,"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之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之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实行仁之方法。
后来儒家有些人把忠恕之道叫做"系矩之道",说这种道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之行为,儒家有部论文集名叫《礼记》,其中《大学》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系矩之道",《礼记》另有篇《中庸》,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其中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所求乎子,以事父。……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大学》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否定方面;《中庸》所举之例证,强调忠恕之道之肯定方面,不论哪方面决定行为的"系矩"都在自身,而不在其他东西之中。
忠恕之道同时也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然履行在社会中之责任和义务,就包括义之性质,因此忠恕之道就是道德生活之开端和终结,《论语》说:"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每个人在自己心里都有行为之"系矩",随时可以用它,实行仁的方法既然如此简,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展开全部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