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兰不同时期的不同词 个人觉得纳兰的词也可如易安居士一样分为前期和后期 有没有大佬来详细给解释一下 5
纳兰不同时期的不同词个人觉得纳兰的词也可如易安居士一样分为前期和后期有没有大佬来详细给解释一下纳兰词风格前后感情侧重点的不同()...
纳兰不同时期的不同词
个人觉得纳兰的词也可如易安居士一样分为前期和后期 有没有大佬来详细给解释一下 纳兰词风格前后感情侧重点的不同() 展开
个人觉得纳兰的词也可如易安居士一样分为前期和后期 有没有大佬来详细给解释一下 纳兰词风格前后感情侧重点的不同() 展开
展开全部
图片来自:算无遗策的贾诩的百度相册
纳兰性德词——从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三个不同阶段
作者:叶嘉莹
我之赏爱纳兰容若的《饮水词》,盖始于1935年我方始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中之际。当时我母亲曾给我买了一套《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这套书中所收录的作者与作品甚多,但其中影响我最大的两种著作,则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是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前者使我对词之评赏有了初步的领悟;后者则使我对词之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出生于一个古老的家庭,伯父和父亲很早就教我诵读唐诗,早在我考入初中前就已学习着试写短小的绝句。但伯父和父亲却一向不曾教过我读词和作词。我自己虽也曾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的词人之作,可是却也从来未曾兴起过自己也要写词的念头。直到我读到了《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忆江南》词的“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开始,我立刻就被这位词人的作品吸引住了。我当时还没有能力对词之优劣做出任何品评,我只是觉得这位词人的作品似乎比我所读过的那些五代两宋之作更为清新自然,更使我感到易于接近。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小丛书”中的一卷《饮水词》读完了。我少年时颇为强记,对《饮水词》中的一些小令,几乎可以过目成诵,于是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就引起了我跃跃欲试的一种心情。大约一年以后我遂在并无人教导之下开始了填词的尝试。后来我把自己的习作拿给伯父看,并且谈到了我近来所读的《饮水词》。伯父认为我这个孺子尚属可教,对我的习作颇加奖勉,这当然更增加了我填词的一份兴趣;同时伯父还告诉我说,我家原与纳兰同里籍,祖居也在叶赫地,这正是我家何以取“叶”为姓氏的缘故。这当然使我对纳兰容若这位作者,也更增加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虽然我平日写作从来不喜欢专意模仿任何一家的风格,但毫无疑问我早年所写的一些小令,是确实曾受过《饮水词》之影响的。此种影响大概一直延续到我进入大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我读词的兴趣和范围虽不断加深加广,但对纳兰词的赏爱则始终未变。这可以说是对纳兰词之体认的第一个阶段。其后,我大学毕业就开始了教书的生涯,又因为战争的原因由大陆流寓到台湾,并且经历了不少切身的忧患,当若干年后我在台湾几所大学开始教“词选”一门课时,我对纳兰词却摹然失去了当初的一份兴趣。这还不仅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使我只能讲授五代两宋的名家之作,因而无暇论及清词的缘故,也因为我对纳兰词的赏爱确实已经减低了。我不知道当年听过我词选课的同学,是否还记得我在讲南唐后主词时所说的一段话。我曾经断章取义地引过《诗经·邶风·谷风》中的“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几句诗,来说明对不同意境与不同风格的诗歌,应采取不同的欣赏角度。有些作品是宜深不宜浅的,如南宋后期的吴文英和王沂孙诸家,他们的作品是要读者细心吟味咀嚼以后,才能品味出其好处所在,但却不能予人以当下直接的感动,这是一类作品;又有些作品是宜浅不宜深的,我当时举的例证就是纳兰的《饮水词》。我认为纳兰词之佳处乃在其情感之真切自然,表现之清新流利,所以读起来油然易入,可以当下于人一种直接的感动,然而却并不耐咀嚼,缺少深远之余味,这是又一类作品;而更有一类作品则是既宜浅又宜深的,即如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作品,都是在初读时就可以予人一种直接的感动,而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又可以在这些表面浅白的词句中,不断发现更深沉更广大的意境,这是又一类作品。因此如果将纳兰词与李后主的这一类词作对比,则后主乃是既宜浅又宜深,而纳兰则是只宜浅不宜深的。这一段话可以代表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第二个阶段。而近数年来我曾与四川大学的缪铖教授合作撰写了《灵溪词说》,对于晚唐五代和两宋的词人做过一番由微观到宏观的整理,因而对词之特质及其流变也有了更为周至和更为深刻的一点认识。更且因为要继续撰写《词说》之续编的缘故,我既先后写了《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光照中的反思》和《迦陵随笔》等理论性的文字,对词之特质与词学之理论,做了一番反省的思考,继而又写了《论王国维词》与《论陈子龙词》两篇文稿,先后对清末与明末两位以令词擅长的作者做了一番结合理论与欣赏的探讨。而在论陈词的一篇文稿中,我既曾引用了清代谭献在其《复堂词话》中所提出的“重光后身惟卧子(陈子龙字)足以当之”之说,又曾引用了沈惟贤在其《片玉山庄词存词略序》中所提出的“明末乃有陈卧子《湘真词》,上追六一,下开纳兰”之说。因此在该文篇末我遂提到将写一篇论纳兰词的文稿。并试图在此文中能对这些以令词名家的作者,做一番综合性的讨论。于是近日我遂取纳兰词又以温故知新的心情重新阅读了一遍。因而遂发现对词之评赏,除了我前面所曾提到的“宜深不宜浅”、“宜浅不宜深”和“既宜浅又宜深”的几种意境与风格以外,原来还应列入一种“即浅为深”且“即浅为美”的意境与风格,而纳兰词之佳者则恰好具有此一类之特美。
纳兰性德词——从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三个不同阶段
作者:叶嘉莹
我之赏爱纳兰容若的《饮水词》,盖始于1935年我方始以同等学力考入初中之际。当时我母亲曾给我买了一套《词学小丛书》作为奖励。这套书中所收录的作者与作品甚多,但其中影响我最大的两种著作,则一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是纳兰容若的《饮水词》。前者使我对词之评赏有了初步的领悟;后者则使我对词之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我出生于一个古老的家庭,伯父和父亲很早就教我诵读唐诗,早在我考入初中前就已学习着试写短小的绝句。但伯父和父亲却一向不曾教过我读词和作词。我自己虽也曾读过一些五代和两宋的词人之作,可是却也从来未曾兴起过自己也要写词的念头。直到我读到了《饮水词》,从开篇第一首《忆江南》词的“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开始,我立刻就被这位词人的作品吸引住了。我当时还没有能力对词之优劣做出任何品评,我只是觉得这位词人的作品似乎比我所读过的那些五代两宋之作更为清新自然,更使我感到易于接近。于是,我一口气就把“小丛书”中的一卷《饮水词》读完了。我少年时颇为强记,对《饮水词》中的一些小令,几乎可以过目成诵,于是那天然的口吻和流利的声调,就引起了我跃跃欲试的一种心情。大约一年以后我遂在并无人教导之下开始了填词的尝试。后来我把自己的习作拿给伯父看,并且谈到了我近来所读的《饮水词》。伯父认为我这个孺子尚属可教,对我的习作颇加奖勉,这当然更增加了我填词的一份兴趣;同时伯父还告诉我说,我家原与纳兰同里籍,祖居也在叶赫地,这正是我家何以取“叶”为姓氏的缘故。这当然使我对纳兰容若这位作者,也更增加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虽然我平日写作从来不喜欢专意模仿任何一家的风格,但毫无疑问我早年所写的一些小令,是确实曾受过《饮水词》之影响的。此种影响大概一直延续到我进入大学的时代。在这一时期我读词的兴趣和范围虽不断加深加广,但对纳兰词的赏爱则始终未变。这可以说是对纳兰词之体认的第一个阶段。其后,我大学毕业就开始了教书的生涯,又因为战争的原因由大陆流寓到台湾,并且经历了不少切身的忧患,当若干年后我在台湾几所大学开始教“词选”一门课时,我对纳兰词却摹然失去了当初的一份兴趣。这还不仅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使我只能讲授五代两宋的名家之作,因而无暇论及清词的缘故,也因为我对纳兰词的赏爱确实已经减低了。我不知道当年听过我词选课的同学,是否还记得我在讲南唐后主词时所说的一段话。我曾经断章取义地引过《诗经·邶风·谷风》中的“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几句诗,来说明对不同意境与不同风格的诗歌,应采取不同的欣赏角度。有些作品是宜深不宜浅的,如南宋后期的吴文英和王沂孙诸家,他们的作品是要读者细心吟味咀嚼以后,才能品味出其好处所在,但却不能予人以当下直接的感动,这是一类作品;又有些作品是宜浅不宜深的,我当时举的例证就是纳兰的《饮水词》。我认为纳兰词之佳处乃在其情感之真切自然,表现之清新流利,所以读起来油然易入,可以当下于人一种直接的感动,然而却并不耐咀嚼,缺少深远之余味,这是又一类作品;而更有一类作品则是既宜浅又宜深的,即如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和《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等作品,都是在初读时就可以予人一种直接的感动,而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又可以在这些表面浅白的词句中,不断发现更深沉更广大的意境,这是又一类作品。因此如果将纳兰词与李后主的这一类词作对比,则后主乃是既宜浅又宜深,而纳兰则是只宜浅不宜深的。这一段话可以代表我对纳兰词之体认的第二个阶段。而近数年来我曾与四川大学的缪铖教授合作撰写了《灵溪词说》,对于晚唐五代和两宋的词人做过一番由微观到宏观的整理,因而对词之特质及其流变也有了更为周至和更为深刻的一点认识。更且因为要继续撰写《词说》之续编的缘故,我既先后写了《对传统词学与王国维词论在西方理论之光照中的反思》和《迦陵随笔》等理论性的文字,对词之特质与词学之理论,做了一番反省的思考,继而又写了《论王国维词》与《论陈子龙词》两篇文稿,先后对清末与明末两位以令词擅长的作者做了一番结合理论与欣赏的探讨。而在论陈词的一篇文稿中,我既曾引用了清代谭献在其《复堂词话》中所提出的“重光后身惟卧子(陈子龙字)足以当之”之说,又曾引用了沈惟贤在其《片玉山庄词存词略序》中所提出的“明末乃有陈卧子《湘真词》,上追六一,下开纳兰”之说。因此在该文篇末我遂提到将写一篇论纳兰词的文稿。并试图在此文中能对这些以令词名家的作者,做一番综合性的讨论。于是近日我遂取纳兰词又以温故知新的心情重新阅读了一遍。因而遂发现对词之评赏,除了我前面所曾提到的“宜深不宜浅”、“宜浅不宜深”和“既宜浅又宜深”的几种意境与风格以外,原来还应列入一种“即浅为深”且“即浅为美”的意境与风格,而纳兰词之佳者则恰好具有此一类之特美。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