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有多少双音节词是日本人发明的?
2个回答
2021-01-06
展开全部
日本从来没发明过双音节词,如果你想说近代日本使用汉语词翻译西方著作被中国采用了多少的话,那倒是有数目的。按照冯天瑜04年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也不过就是472个词。其实就这472个词汇有些也是有争议的。
实际上有明清耶稣会翻译和洋务运动,中国翻译的不但比日本早,而且还多;只是耶稣会翻译的清朝基本不采用。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早七年,所以初期只可能是明治维新拿洋务运动的翻译成果;日本还保留着当时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购买的一大批科学书籍,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库。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中后期中国才能从日本那里捞点本回来,按冯天瑜04年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也不过就是472个词,简直亏到姥姥家了。明明是他们占了大便宜,还跑过来说我们用了他们的翻译;占了他们的便宜。
又及: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山本つとむ随意在 方以智著述的《物理小识》中截取的与近代日语有关的词汇竟多达271 条。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一生著述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物理小识》中,他对天文、地理、物理、医药、生物、历史、文学、音训等均有研究,《物理小识》是他研究科学的代表作。
实际上有明清耶稣会翻译和洋务运动,中国翻译的不但比日本早,而且还多;只是耶稣会翻译的清朝基本不采用。洋务运动比明治维新早七年,所以初期只可能是明治维新拿洋务运动的翻译成果;日本还保留着当时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购买的一大批科学书籍,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库。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中后期中国才能从日本那里捞点本回来,按冯天瑜04年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也不过就是472个词,简直亏到姥姥家了。明明是他们占了大便宜,还跑过来说我们用了他们的翻译;占了他们的便宜。
又及:日本著名语言学家山本つとむ随意在 方以智著述的《物理小识》中截取的与近代日语有关的词汇竟多达271 条。
方以智(1611—1671年),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一生著述很多,共有一百余种。其中最为流行的是《通雅》和《物理小识》。他的科学见解主要集中在《物理小识》中,他对天文、地理、物理、医药、生物、历史、文学、音训等均有研究,《物理小识》是他研究科学的代表作。
展开全部
咖啡是地道的外国货,中国在进口咖啡这种饮料之时,也引进了“咖啡”这个词。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只要进口一种本国没有的东西,都不知不觉地进口了它的名称。进口名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音译,一种是意译。意译的词已经完全混入本国的语言,音译的词则还明显地带着外国味儿。这些“带外国味儿”的词叫做“借词”,“咖啡”就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最早输入借词是在西汉时代 。这时进口的词有“ 蒲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是从中亚地区传进来的。东汉以后进口的词大多是古印度的佛教名词,常见的有“佛”、“菩萨”、“罗汉” 、“刹那”等。明清以后,汉语里又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如“鸦片”、“咖啡”、“沙发”、“摩登”、“幽默” ,个别的还有法语借词 ,如“香槟”、“蒙太奇”、“芭蕾(舞)”。
对一般人来说,带“外国味儿”的词应该是越少越好。所以,中国在进口外国词语的时候,常用意译法,例如railroad译成“铁路”,football译成“足球”。还有一批词,最初进口之时是音译,后来也改用意译了。如“德律风”改成“电话”、“康拜因”改成“联合收割机”等等。
在汉语意译的外来词中,还有一大批是从日文照抄来的,也就是说,这批词本来是日本从欧洲进口的,后来却又出口给了中国。比方像“历史”、“哲学”、“意识”、“抽象”、“解放”这些词,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还是“进口”的。
汉语用的是表意文字,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把外来词的语意译过来,实在不能意译的再用音译。有的人一味追求洋味儿,如明明有意译的“公共汽车”,却用音译的“巴士”;明明有意译的“出租汽车”,却用音译的“的士”,这就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中国最早输入借词是在西汉时代 。这时进口的词有“ 蒲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是从中亚地区传进来的。东汉以后进口的词大多是古印度的佛教名词,常见的有“佛”、“菩萨”、“罗汉” 、“刹那”等。明清以后,汉语里又出现了大量的英语借词,如“鸦片”、“咖啡”、“沙发”、“摩登”、“幽默” ,个别的还有法语借词 ,如“香槟”、“蒙太奇”、“芭蕾(舞)”。
对一般人来说,带“外国味儿”的词应该是越少越好。所以,中国在进口外国词语的时候,常用意译法,例如railroad译成“铁路”,football译成“足球”。还有一批词,最初进口之时是音译,后来也改用意译了。如“德律风”改成“电话”、“康拜因”改成“联合收割机”等等。
在汉语意译的外来词中,还有一大批是从日文照抄来的,也就是说,这批词本来是日本从欧洲进口的,后来却又出口给了中国。比方像“历史”、“哲学”、“意识”、“抽象”、“解放”这些词,现在恐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它们还是“进口”的。
汉语用的是表意文字,所以应该尽可能地把外来词的语意译过来,实在不能意译的再用音译。有的人一味追求洋味儿,如明明有意译的“公共汽车”,却用音译的“巴士”;明明有意译的“出租汽车”,却用音译的“的士”,这就不利于汉语的规范化。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