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是什么?
我国明、清时期的最高学府是国子监,当时在北京和南京均有设立。北京国子监实际上始于元朝,它应该是元明清三个朝代的最高学府。南京国子监在清朝初年改为江宁府学,后来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毁。所以,现在说起国子监,肯定就是指北京国子监了。
北京国子监校址校舍至今保存完好,占地有27000+㎡,是我国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的最高学府。其具体位置在北京市东城区,现在叫国子监博物馆。
北京的古建筑讲究中轴线,国子监也坐落在中轴线上,而且在这条线上有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和敬一亭依次排列着。
进入国子监的第一道大门叫集贤门;继续往里走,有第二道大门叫太学门;再往里走,在辟雍殿前是刻有乾隆御书“圜桥教泽、学海节观”的琉璃牌坊;牌坊后的辟雍殿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也就是老师讲学、学生听课的地方;接下来的彝伦堂是藏书室,最后是作为办公区的敬一亭。
辟雍殿所在的位置是国子监的中心。“辟雍”二字源自周代。西周时,周天子设立的大学四周有水,形如环璧,称为“辟雍”。所以,“辟雍”即为古代的学堂、学宫,就是现在的教室、教学楼。北京国子监辟雍殿堂的架构即是承周代“辟雍”之制,取《诗经》中《鲁颂·泮水》之意境,寓意为天圆地方、教化传流,被称为“辟雍泮水”。自清代康熙帝起,每逢皇帝继位,都要亲临辟雍殿讲学。皇帝讲学最初是在彝伦堂,辟雍殿建成后,皇帝的讲学搬到了那里,彝伦堂就改做藏书室了。
国子监的东边还可通往孔庙,这种结构被人们称为“左庙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