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辨析题,急急急.作业要交,几个题目,谁帮帮,谢谢
1:考察产业资本循环和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是相同的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意义与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意义是相同的3:折回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4:...
1:考察产业资本循环和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是相同的 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意义与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依据意义是相同的 3:折回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发生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那位哥哥姐姐帮帮我,说出原因,谢谢了,急角作业,拜托,跪求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考察产业资本循环和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是相同的
错误。考察产业资本循环与考察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是不同的。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阐述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以及保持循环连续性的条件。而考察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以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意义与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意义是相同的
错误。马克思关于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不同的。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的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而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根据则是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的意义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
错误。社会资本运动是由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的,因而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但是,社会资本运动是互相交错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总资本运动,同各个独立的个别资本运动不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第—,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
第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第三,社会资本运动既考察价值补偿,又要考察实物补偿。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发生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错误。生产过剩并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并不是社会生产的增长完全超过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种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商品过多而卖不出去。这种相对过剩的危机就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
5、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正确。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阶段、重新进入复苏和高涨阶段,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同时,固定资本更新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生产和消赞的脱节,使社会再生产比例再次失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恶化,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所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
错误。剩余价值率和利润宰表示着不同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而利润率只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由于两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而且利润率远远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它会掩盖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和剥削程度。
7、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错误。平均利润率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的条件充分具备,平均利润宰规律就会形成,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都存在并发挥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宰体现着各部门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内,平均利润率规律也表明了各经济部门自由配置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的关系,但属于公有投资者和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8、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也是公有制的
错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作为国有垄断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似乎在形式上是公有制。但,国家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国家所有制也具有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是总垄断资本家,是垄断资本家阶级的代表,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性质,也没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或扬弃,都是在资本雇佣关系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发展,还是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都只不过是资本占有形式的改变,而不是资本主义占有性质的改变,而且每一次的调整或扬弃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事实上,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或扬弃而得以解决,而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方式存在和展开。这一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具体表现,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0、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正确。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不仅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晨,有利于扩大社会生产,活跃市场搞活经济;有利于安排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也明确了私营经济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明确地把私营企业主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然,在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依法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五、论述题
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的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哪一种形式,都是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新型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因为: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仍以私人垄断为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都是为私人垄断组织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变化,生产资料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阶级关系仍然是资本家阶级剥削无产阶级。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和维护垄断资本统治服务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以社会代表的名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调节各方面的利益,比如在必要时,它会采取某些措施缓解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的矛盾,甚至也会调节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对某些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进行一些抑制,顾及一些无产阶级的利益。但所有的做法都是以不损害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原则,都不能危害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第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第四,它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反危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连续的发展;第五,在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和国际间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但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胀”现象。所谓”滞胀”即”停滞膨胀”,也就是低经济增长、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这种”滞胀”充分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困境的严重性质。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内在矛盾的深化;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反而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第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张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把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在政策上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人、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当然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在工商登记、依法纳税、质量标准、防伪打假、劳动管理、经营秩序等方面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3)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地位上表现为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根本目的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与落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合点,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融合和借鉴等方面的关系,因此,它们在功能上优势互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的。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成为统一的力量。今后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3、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甚至叫做”人民资本主义”;(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职工与企业主联合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的“联合决定制度”。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在缓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确有所调整;(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主体。教育培训的加强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总之,由于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冷战结束和IT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联结在一起,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向全球扩张。
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际调节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近年来国际协调与合作明显加强,协调的有效性也不断提高,对于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的认识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错误。考察产业资本循环与考察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是不同的。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目的在于阐述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以及保持循环连续性的条件。而考察产业资本周转的目的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以及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意义与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依据意义是相同的
错误。马克思关于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根据和意义是不同的。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根据是资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的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而划分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的根据则是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划分的意义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3、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运动特点是一样的
错误。社会资本运动是由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构成的,因而它们之间有共同之处。但是,社会资本运动是互相交错的个别资本运动的总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总资本运动,同各个独立的个别资本运动不同,具有它自己的特点。主要是:
第—,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还包括个人消费。
第二,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商品流通。
第三,社会资本运动既考察价值补偿,又要考察实物补偿。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发生的生产过剩是绝对过剩
错误。生产过剩并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并不是社会生产的增长完全超过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这种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商品过多而卖不出去。这种相对过剩的危机就叫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对过剩是经济危机的实质。
5、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正确。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够摆脱危机阶段、重新进入复苏和高涨阶段,其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同时,固定资本更新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在新的、更高水平上的生产和消赞的脱节,使社会再生产比例再次失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恶化,为新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准备了条件。所以,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6、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所表示的关系是相同的
错误。剩余价值率和利润宰表示着不同的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而利润率只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由于两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而且利润率远远小于剩余价值率,因而它会掩盖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和剥削程度。
7、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
错误。平均利润率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只要是发达的商品经济,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的条件充分具备,平均利润宰规律就会形成,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平均利润率规律都存在并发挥作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平均利润宰体现着各部门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生产关系,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内,平均利润率规律也表明了各经济部门自由配置社会资源和利益重新分配的关系,但属于公有投资者和劳动者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对立统一关系。
8、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也是公有制的
错误。资本主义国有企业作为国有垄断资本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表面上看,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似乎在形式上是公有制。但,国家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国家所有制也具有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的代理人,是总垄断资本家,是垄断资本家阶级的代表,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不改变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的性质,也没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9、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总是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制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而不断扩大和加深
正确。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或扬弃,都是在资本雇佣关系范围内进行的,无论是自由竞争向垄断资本发展,还是私人垄断资本向国家垄断资本的发展,都只不过是资本占有形式的改变,而不是资本主义占有性质的改变,而且每一次的调整或扬弃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和资本的社会化程度。事实上,资本积累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的过程。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或扬弃而得以解决,而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方式存在和展开。这一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具体表现,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10、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正确。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的存在和适当发展,不仅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晨,有利于扩大社会生产,活跃市场搞活经济;有利于安排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也明确了私营经济在法律上的合法地位,明确地把私营企业主看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当然,在私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依法进行管理、监督和引导,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五、论述题
1、论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的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哪一种形式,都是国有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新型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因为:
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仍以私人垄断为基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都是为私人垄断组织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如何变化,生产资料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阶级关系仍然是资本家阶级剥削无产阶级。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了垄断资产阶级追逐高额垄断利润和维护垄断资本统治服务的,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
第三,资本主义国家以社会代表的名义,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调节各方面的利益,比如在必要时,它会采取某些措施缓解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生产的矛盾,甚至也会调节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对某些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集团进行一些抑制,顾及一些无产阶级的利益。但所有的做法都是以不损害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原则,都不能危害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需要,从而保证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第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为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三,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从而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条件和环境;第四,它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反危机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连续的发展;第五,在推动世界贸易增长和国际间技术交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在: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但难以阻止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胀”现象。所谓”滞胀”即”停滞膨胀”,也就是低经济增长、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这种”滞胀”充分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困境的严重性质。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内在矛盾的深化;第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反而使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进一步加深;第四,垄断资本主义的对外经济扩张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2、怎样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把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统一起来。
(1)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其他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不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2)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必须在政策上清除各类歧视性规定,在市场准人、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各种所有制经济同等待遇。当然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在工商登记、依法纳税、质量标准、防伪打假、劳动管理、经营秩序等方面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管理,使之健康发展。
(3)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统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地位上表现为主体与非主体的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根本目的是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与落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重要的是要寻找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合点,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优势,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融合和借鉴等方面的关系,因此,它们在功能上优势互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就是由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推动的。因此,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发挥各自的长处成为统一的力量。今后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能够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和市场环境。
3、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当代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做了三个方面的调整:(1)在产权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这种资本社会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企业股权的分散化,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股权分散化”、”资本民主化”,甚至叫做”人民资本主义”;(2)允许职工参与企业管理。随着企业股权分散化和职工持股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职工与企业主联合决定企业经营方针的“联合决定制度”。可见当代资本主义在缓和劳资关系方面的确有所调整;(3)在分配关系上进行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介入个人收入分配,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社会秩序。
(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在新科技革命推进下,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转化,总的趋势是整体经济结构逐渐软化,社会生产重心从物质生产部门转向非物质生产部门。
(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教育普遍受到重视,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主体。教育培训的加强使劳动者素质提高,从而为生产率和竞争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现在,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突出的一个现象是一个占人口约40%—50%的中间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由政府中的中上层公务员、大学教授、医生、律师、记者等群体组成,他们收入较高,生活优裕。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以接受相当程度现代教育、具有现代知识和技能为特征的”知识工人”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正在成为工人阶级的主体。总之,由于阶级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
(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随着冷战结束和IT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全球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联结在一起,使信息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准确、快速传递,从而推动了生产、资本、金融、贸易和技术的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体系和生产与销售的二元化趋势,决定了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格局。西方国家借助全球化的浪潮,凭借其在科技、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地位,向全球扩张。
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加重视国际调节和国际经济政策的协调。近年来国际协调与合作明显加强,协调的有效性也不断提高,对于缓解资本主义国家内、外矛盾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强化了其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为资本主义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新变化的认识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看到对立和斗争一面的同时,也要充分看到学习、借鉴、合作和利用的一面。既要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