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氢化物稳定性怎么判断
呵呵 你说的我都懂.. 我问的是氢化物 展开
对于主族元素来说,同周期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电荷数逐渐增大,而电子层数却没有变化,因此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随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得电子能力增加,元素非金属性逐渐增大。
在元素周期表中,越向左、向下方,元素金属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金属是Cs;越向右、向上方,元素的非金属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F。例如:金属性K>Na>Mg,非金属性O>S>P。
非金属性的比较规律:
1、由元素原子的氧化性判断:一般情况下,氧化性越强,对应非金属性越强。
2、由单质和酸或者和水的反应程度判断:反应越剧烈,非金属性越强。
3、由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判断:氢化物越稳定,非金属性越强。
4、由和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判断: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越强。
5、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来判断:酸性越强,非金属越强。
扩展资料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例如:氢属于I 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同一周期内,从左到右,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素周期表
2024-10-28 广告
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下诉规律均只在非金属元素中使用:
1.同一主族中,表现为从上倒下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减
2.同一周期中,表现为从左至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增
注意这里是没有例外的!
是通用性质,
所谓HF中含有特殊的氢键,
这种只作用于分子间,不作用于原子之间的键能
而原子之间的键能越大,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这种分子间作用的氢键,只能影响物质的溶沸点
现在有点忘记了,隔了好几年了!不过化学是我最喜欢的课程也是学的最好的!
其实很简单的,H一般是给电子的,
因为H抢人家电子的能力不强,所以比如水,H碰到这种抢电子的高手,
H是显正价,因为H抢不过O,而H碰到Na的时候,NA就是喜欢给电子给别人,
所以在这个时候,H就是显负价,他抢了别人的电子,
因为H抢人家电子的能力不强,所以H留电子的能力也不强,
所以不稳定,不稳定,熔沸点就不高,
然后他们那些元素抢电子的能力呢,就是根据元素周期表里面的排序来看,
这里化学书里会讲到的,同一族的抢电子能力也不同,比如C和Si
化学里面那些元素不用想的很复杂,不用觉得很深奥,学起来,化学是最容易的!
氢化物为 氢化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