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这个是谁发明的,应该是传说中的"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了,邓平他们只不过是总结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七言诗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甘一,下半年逢八、甘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丰年。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这个是谁发明的,应该是传说中的"劳动者智慧的结晶"了,邓平他们只不过是总结
展开全部
节气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化,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现在的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很大(闰年13个月)。为了规范年的天数,农历纪年(天干地支)每年的第一天并不是正月初一,而是立春。即农历的一年是从当年的立春到次年立春的前一天。例如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戊子年的第一天不是公历2008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一),而是公历2008年2月4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天文历法知识萌芽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为了农业的需要,人们观测天象,并用以定方位,时间和节气。传说,神农氏制定了最初的历法。黄帝时羲和和与常仪分别负责观测太阳和月亮,臾区观测行星。颛顼时设有火正一职,专门观测大火星的出没,以制定历法,指导农事。《大戴礼》中的《夏小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人的天文历法知识。夏人将一定的天象和物候糅合在一起,制定了夏历,开始用于干支记日,有了旬的概念,以月亮圆缺周期为一月。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闰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月食,日食和新星的记录。周代用圭表测影的方法确定季节,并能提出朔日,用于支计时。春秋时已经确立了二十八宿的概念,将天球黄赤道带附近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建立了便于描述天象变化情况的参考系统。有世界上关于天琴星座流星雨和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产生了古四分历,取回归年长度为三百六十五有四分之一日,并采用十九年七闰为闰期的历法,闰年为三百八十三日,比欧洲同类历法早五百年。当时各诸侯国使用的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六种历法,都是年首不同的四分历,战国时,杰出的天文学家齐人甘德著有《天文星占》,魏人石申著有《天文》,他们发现五大行星中的荧惑和金星有逆行现象,测定金星和木星的回合周期长度,并定火星的恒星周期为一点九年,木星为十二年,与现代科学测定极为相近。石申对二十八宿距离和其它一些恒星人宿度的测量。是早期恒星定量观测的重大成果。战国时,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和安排大致齐备,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秦朝实行颛顼历,一夏正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