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吗?(转)

 我来答
卿卿不可卿Dn
2013-11-02 · 超过68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7万
展开全部
诛杀功臣比较残忍比较著名的是刘邦和朱元璋。刘邦夫妇入主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韩信杀了,韩信之死,使刘邦成了历史上辜恩寡义的代表,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恶名是无法除去的,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把英布和彭越杀了。客观地说,作为皇帝,刘邦的凶狠是可以理解的,杀韩信有不得已的苦衷。仔细阅读关于对韩信和对秦末汉初的记载,我们可以感觉到韩信有多么厉害,对告散册刚刚统一天下的西汉王朝以及刘邦为代表的刘氏皇族有着多么大的潜在威胁。我们知道有个“汉初三杰”的说法,也知道像樊哙、周勃这些人称得上猛将,但是实际上论带兵打仗,这些人在韩信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的,敬畏交加,惶恐之极。所以虽然刘邦自己也十分清楚,韩信压根都不会造反,但还是千方百计要把他杀了。这就好像衡山上的悬龙石,挂在半山腰摇摇晃晃的,虽然几千年了还没掉下来,但是一般人从下面走过,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只有杀了韩信,刘邦才睡得着。至于英布和彭越,也就顺便杀掉了。三王的冤死,从另一方面说,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是有利的。与历史上很多皇帝比起来,刘邦算不上一流无情无义的主子,萧何、张良、陈平、周勃这些人也是功臣,他就没有开杀戒。朱元璋屠戮功臣,才是真正令人发指的,他把杀功臣提到了作为国策的高度,不管有没有威胁,横下一条心,一律杀光,从即位到驾崩,几十年的时间,就没停止过这项活动,陆陆续续杀了一二十万人,成为史书上最莫名其妙最不可思议最不忍卒读的事件。明初功臣,只有六个人没有被他以谋反的罪名绑赴刑场,分别是常遇春、胡大海、沐英、李文忠、徐达、汤和、刘基。常遇春和胡大海死得早,都是在征途中就去世了,不需要朱元璋动手;沐英和朱元璋一则都是朱元璋的养子,属于皇族,二则久镇边关,不大过问朝廷大事,得以善终;刘基是个文人,虽然功劳甚大,但是一向以张良为榜样,从不居功,做人十分低调,朱元璋一直找不到借口,最后只有暗示胡惟庸把他毒死了;徐达作为武将之首,战功与唐初李靖相似,为人也相似,克己奉公,恭谦礼让,远离纷争,掘宏但是他没有李靖那么幸运,最后还是被朱元璋送了一只烧鹅引发背疮爆裂而亡,刘基和徐达总算保留了作为人的最后一点体面,免去了身首异处;汤和是异姓功臣中唯一幸存者,他没有遭到横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他很早就托病退出了朝政,闭门不出,衣服田舍翁的样子,第二他的本事不大,一向都是充当徐达常遇春的副将,没有威望,第三他的年纪很大了,七老八十,第四他是朱元璋的儿时朋友,从童年时代开始就跟随朱元璋,一向小心谨慎,忠心耿耿。朱元璋如果连这样一个人也杀了,对朝廷对天下对后世都是交代不过去的,朱元璋虽然心思歹毒,心理扭曲,对身后之名也不是毫不在意,留下汤和,可以用强权堵住方方面面的嘴,汤和虽然保住了一条命,其实也是生不如死,日子过得很不舒展。 刘邦和朱元璋,是史书上皇帝诛杀功臣的代表人物。前者的著名,主要是杀了韩信这样的罕见军事家,淋漓袜宏尽致的诠释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名言,他尝到了苦果,在白登之围中,如果有韩信在,他是完全可以避免那种遗恨终生的耻辱,西汉王朝也不会那么长时间地向匈奴称臣纳贡。后者的著名,完全是因为没有人性,扭曲的灵魂在作怪,后人翻开明史,开篇就进入了毛骨悚然的境地,在不分青红皂白的冤狱中集体被屠杀而死去的人,是一场大的战役都不能相提并论的。他也尝到了苦果,在他死后,中央政权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虚弱不堪,朝堂中几乎都是蝇营狗苟或不学无术或大言空谈的庸碌之辈,没有安邦定国的人才了,以致藩王发难,席卷而下,政权易主,子孙凋零。 其实像汉高祖明太祖这样的皇帝,历史上还大有人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伍员、文种、吴起、商鞅、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蒙毅兄弟,分别死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楚太子、秦惠王、秦始皇、秦二世之手。南北朝时期,几乎所有的皇帝都十分残暴,猜忌功臣是人生的爱好日常的习惯。接下来统一天下的隋文帝隋炀帝父子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高颖、贺若弼、韩擒虎几个国家柱石相继被杀,杨素李渊被逼反。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没有好下场。比方贞观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光武的云台二十八将、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开创大蒙古国的那些人,绝大部分都荣华富贵,得到了善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了长兄幼弟,废了父亲,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开始了二十四年的贞观之治。对待开国功臣,历朝皇帝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是诛杀;二是削权留职,供养起来;三是继续使用,名爵职权一样不缺。刘邦和朱元璋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唯我独尊,加强了君主集权,同时也损伤了国家元气。而李世民采取了第三种方法,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对功臣们的感激之情,说: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依靠功臣们继续卖命,君臣交心,共同治理天下。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除张亮侯君集等少数几个人因为确实参与了太子和魏王的谋反被杀外,大多数都荣宠备至,富贵终生,即使功臣们有些违犯国法的地方,李世民也不忍惩治,劝解一番,信任如旧。所以后世人对贞观之治十分称道向往。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也是这样做的,云台二十八将在统一天下后,俱封显职,安稳度过后半生。最著名的就是有个叫窦融的事情,这个窦融原来也是一方诸侯,与群雄一起参与逐鹿天下的活动,后来被刘秀恩威并济,归顺了光武政权,带兵扫除了另外几个草头天子。这个人很谨慎,知道自己和冯异、马援这些一开始就追随刘秀打天下的人不同,是有亲疏之别的,所以四海归一后无比小心,对刘秀恭敬地不得了,常常称病赋闲,不参与朝政议论,不和王公大臣来往。他这样做,有真心的一面,也有不得已的一面。刘秀很看不过去,多次单独接见谈心,不断加官进爵,公开赞扬他的功劳,最后窦融被刘秀感动,打消了疑虑,踏踏实实为国家出力。这件事成为君臣坦荡相知相信的典型故事。统一草原,征服列国,建立大蒙古国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对功臣也很重视,很优待,把他们看作心腹手足,荣辱与共,富贵不移,功臣们没有一个背叛他,至死都念念不忘为其效力。宋太祖赵匡胤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也处理得很得当,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一部分功臣的兵权宋太祖也没有收回来,比如石守信、慕容延钊、高怀德等人,一直处在朝政中枢,宋太祖十分倚仗。 功臣的命运,一则取决于皇帝,二则也取决于功臣自己。皇帝自身不行,就很容易发生功高盖主的事情,这种事对国家不一定有害,比如西周时的周公旦,西汉时的韩信、霍光,中唐时的郭子仪等等,这些人都是忠臣,但是他们跟自己效忠的,皇帝比起来,能力高出一大截,对皇帝的威信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汉高祖刘邦一定要杀韩信才舒服,汉宣帝刘询没有本事,和霍光在一起就感觉芒刺在背。如果碰上朱元璋这样的主子,就是八辈子倒了大霉,天下再大,也是死无葬身之地。如果说朱元璋杀功臣开始是为后世考虑的话,那么杀到后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杀的太多了,杀得很荒唐,很不可理解,是一种变态的杀法,不幸投在这种人手下,你怎么做都是一死。 作为功臣,不是逼上了绝路(比如皇帝要杀自己)或者有重大变故出现(比如继位之君不行),是不会去造反的,因为造反要冒着极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跟着皇帝打天下,等到国家安定,四海一统的时候,有一种说不出的疲倦和喜悦,都想好好享享福,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是恃功而骄,居功自傲,为非作歹的人也并不鲜见,这就是功臣自身的问题,这些人往往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像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样能够善待功臣的人君,不光是功臣之福,也是朝廷之福社稷之福,功臣们保留了性命、地位、财富,朝廷和社稷也保存了元气和坚实的基础。但是像这样的人君是可遇不可求的,要知道,杀功臣,不是皇帝想不想的问题,而是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一个开国皇帝,一般要具备四个条件,才不需要杀功臣:第一是本身拥有雄才大略,打天下和治天下都是高手。刘秀文才武功在当时之世,没有第二个人比得上,有很多人才就是折服于他的个人魅力,心悦诚服接受驱驰;李世民的武功,唐初只有李孝恭(实际上是集合了李靖的能力)才能一较高低;赵匡胤是柴荣手下第一将;铁木真手下诸将打仗都是师从铁木真。他们不但善于行兵布阵,而且能够冲锋陷阵,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不是哪一个功臣可以相提并论的。当然,朱元璋也很善于打仗,徐达常遇春虽然厉害,还是稍逊一筹。但是朱元璋不具备后面的三个条件。第二是出身豪门,血统高贵。不要小看了这一条,在封建社会,这是非常重要的,正统观念长期深入人心,在没有既成事实之前,谁也不会相信一个草民成为皇帝的概率和合理性会比一个贵族要大,在没有平定天下之前,人们,至少绝大部分的士族会把你看成草寇、反贼,鄙视你、怀疑你、甚至反对你,而贵族造反就不一样,大家比较容易接受他做新的天子。这就是阶级问题。刘秀是皇族,李世民出身大户高第,赵匡胤家里世代为将,铁木真属于草原上的黄金家族,他们的血统都是很高贵的,身份很有威慑力。而刘邦出身流氓小吏,朱元璋只是一个乞丐,还当过和尚,回顾往事,多么心虚多么自卑呀。第三是与诸功臣比起来,自己比较年轻。相对来说,年纪小的一般死在年纪大的后面,功臣们的年纪比君主大,死得比君主早,是一件令人放心的事情。刘秀、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都只有二三十岁,而功臣们大都四五十岁五六十岁了,基本上都死在他们前面,所以李世民有晚年画功臣图于凌烟阁借以怀念的事情。赵匡胤和铁木真倒是跟功臣们差不多大年纪,但是一则他们活得比较久,二则他们又拥有第四个条件。刘邦起兵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五十四岁才当上皇帝,像韩信在他起兵时还是个小伙子;而朱元璋虽然和淮西众将年纪差不多大,他也算得上长寿,但是他同样和刘邦一样,不具备第四个条件。第四个条件是什么呢?那就是即使自己死得早,但是接班人也很厉害,能力和威信方面要强于或不弱于功臣们。宋太祖的继承人是他的弟弟赵光义,赵光义一直跟着哥哥打天下,诸将都服他,由他继位宋太祖很放心,即使有心怀不轨的人也不敢随便跳出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是三子窝阔台,窝阔台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深得人心。而刘邦的儿子懦弱,跟父亲差了好几个档次;朱元璋的太子太孙也是仁慈有余,威勇不足,他们怎么不为自己血战得来的江山能不能顺利千秋万代下去担心呢。 总的来说,功臣们的命运,不是简单的个人命运,是与王朝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充当了双重角色,既是前朝的毁灭者,又是本朝的建立者,既有叛逆的一面,又有忠诚的一面。自身的生死荣辱,一半在天,一半在己,不是那么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