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之学指的是什么?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黄老之学是从道家转来的法家,这个提法不确切。某一种事物转化为另一种事物,转化的结果是,某一种事物被扬弃而代之以另一种事物,另一种事物代替了某一种事物。黄老之学不是这样。它并不是用法家代替道家。黄老之学是道家向法家的转化,这个提法也不确切,因为转化是一个过程,黄老之学并不是一个过程。大概可以说,黄老之学是道家和法家的统一。怎么个统一法呢?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大经》,有人认为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外经》,我赞成这个说法。《艺文志》方技略著录黄帝外经和内经。“外经”是对“内经”而言。《庄子·天下》篇说,宋钘、尹文,“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内”是指“治身”,“外”是指“治国”。汉朝的淮南王刘安著书有《淮南内》、《淮南外》也是这种意思。道家讲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这是道家的一个主题。黄老之学以此为“内”,又把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推广到“治国”,以此为“外”。它所讲的“治国”的道理,也就是法家的道理。这样,就改造了道家思想,使之向法家转化。
《艺文志》还著录有扁鹊的内经和外经,白氏内经和外经,这个内外是怎么分的?就无可考了。
《黄帝内经》,很注重预防。它有两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四气调神大论》)头一句讲的是“养生”,第二句讲的是“治国”,它认为“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这就是黄老之学的要点。
不过慎到并没有明确地把这个要点讲出来,也许他讲了我们不知道。他可能是黄老之学的一个创始人。黄老之学的发展有待于他的后学。这个发展在《管子》的其它篇中可以看出来。
以上说明了关于慎到的矛盾。经过说明以后,这个矛盾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就在司马迁所说的“黄老道德之术”这个名词中。
司马迁的《史记》用两篇列传基本上概括了先秦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壮阔复杂的局面。一个是《老子·韩非列传》,一个是《孟子·荀卿列传》。前一个列传说明道家和法家的由分而合;后一个列传说明儒家的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由合而分,这是两条线索。司马迁抓住了这两条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也就是事物发展中有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好的历史家,必须抓住这些联系,才能把历史中错综复杂的现象贯穿起来,写出好的历史。这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历史家的“史识”。
司马迁的“史才”(文学的修养)和“史学”(史料的掌握)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他的“史识”还有待于发挥。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十大经》,有人认为这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黄帝外经》,我赞成这个说法。《艺文志》方技略著录黄帝外经和内经。“外经”是对“内经”而言。《庄子·天下》篇说,宋钘、尹文,“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内”是指“治身”,“外”是指“治国”。汉朝的淮南王刘安著书有《淮南内》、《淮南外》也是这种意思。道家讲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这是道家的一个主题。黄老之学以此为“内”,又把保全身体、性命的道理推广到“治国”,以此为“外”。它所讲的“治国”的道理,也就是法家的道理。这样,就改造了道家思想,使之向法家转化。
《艺文志》还著录有扁鹊的内经和外经,白氏内经和外经,这个内外是怎么分的?就无可考了。
《黄帝内经》,很注重预防。它有两句名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四气调神大论》)头一句讲的是“养生”,第二句讲的是“治国”,它认为“养生”和“治国”是一个道理,这就是黄老之学的要点。
不过慎到并没有明确地把这个要点讲出来,也许他讲了我们不知道。他可能是黄老之学的一个创始人。黄老之学的发展有待于他的后学。这个发展在《管子》的其它篇中可以看出来。
以上说明了关于慎到的矛盾。经过说明以后,这个矛盾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先秦学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线索。这个线索就在司马迁所说的“黄老道德之术”这个名词中。
司马迁的《史记》用两篇列传基本上概括了先秦学术界百家争鸣的壮阔复杂的局面。一个是《老子·韩非列传》,一个是《孟子·荀卿列传》。前一个列传说明道家和法家的由分而合;后一个列传说明儒家的由合而分。由分而合,由合而分,这是两条线索。司马迁抓住了这两条线索。
所谓线索就是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也就是事物发展中有规律性的东西。一个好的历史家,必须抓住这些联系,才能把历史中错综复杂的现象贯穿起来,写出好的历史。这就是从前人所说的历史家的“史识”。
司马迁的“史才”(文学的修养)和“史学”(史料的掌握)是众所周知的了。至于他的“史识”还有待于发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6-03
展开全部
黄老之学产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黄是指黄帝,老是指老子。它的基本体系是由稷下学者首先建立的,因此,在我们提及黄老之学时,首先考虑到的是稷下黄老学派。
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到、田骈、接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这四篇文章,揭示了黄老之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即道与气、道与法、道与术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有人认为,黄老之学就是"道德形名之学",它的核心是"形名之术",即君主用以审核臣下言行、整饬吏治的权谋策略。(知水:《黄老之学源于秦楚说质疑》,载《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稷下黄老之学是齐国适合田齐政权统治的需要土生土长的学说,是管仲学派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齐,兴盛于齐,影响至汉初。它在战国中期一产生,就成为稷下学宫中的一个议论话题,并广泛传播开来。到了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研究中心由稷下学宫转移到了齐国的高密、胶西地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师承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记述。司马迁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东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毅列传》)可见汉初黄老之学很兴盛,以至于汉惠帝时齐丞相曹参特意用厚礼将精通、传播黄老之学的盖公请到相府。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是这样记述的: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慎到、田骈、接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因发明序其指意"。
《管子》一书中的《白心》、《内业》、《心术》上下这四篇文章,揭示了黄老之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即道与气、道与法、道与术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有人认为,黄老之学就是"道德形名之学",它的核心是"形名之术",即君主用以审核臣下言行、整饬吏治的权谋策略。(知水:《黄老之学源于秦楚说质疑》,载《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
稷下黄老之学是齐国适合田齐政权统治的需要土生土长的学说,是管仲学派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齐,兴盛于齐,影响至汉初。它在战国中期一产生,就成为稷下学宫中的一个议论话题,并广泛传播开来。到了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的研究中心由稷下学宫转移到了齐国的高密、胶西地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师承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作了记述。司马迁说:“乐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东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乐毅列传》)可见汉初黄老之学很兴盛,以至于汉惠帝时齐丞相曹参特意用厚礼将精通、传播黄老之学的盖公请到相府。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是这样记述的:曹参“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考资料: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0/13/882@327159.ht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老学说指的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说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黄帝、老聃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说以道家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史记·乐毅列传赞》称其代表人物有河上丈人、安期生等。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一个派别,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黄帝、老聃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06-06-07
展开全部
黄、老之学,是指以上古时代的人文始祖黄帝和春秋时的老子为中心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清静无为”,强调人要顺应自然,贬低人的创造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黄老之学,简而言之就是指道家之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