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结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这几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意义,固定句式,还有一项想不起来了,又什么总结什...
《晏子使楚》,《人琴俱亡》,《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治水必躬亲》这几篇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意义,固定句式,还有一项想不起来了,又什么总结什么!谢谢!
在别的地方找的也行!~有什么算什么!快点,谢谢 展开
在别的地方找的也行!~有什么算什么!快点,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晏子使楚》
一、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2、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3、一词多义
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
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谓:谓左右曰(对)
太守谓谁(是)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
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
4、文言句式
何以也(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省略句)
5、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6、文章结构: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
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
晏子反驳楚王(高潮)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
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
7、写作技巧:
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
《人琴俱亡》
一、文言知识
1、 一词多义
亡:而子敬先亡(死)
亡羊补牢(丢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已:此已丧矣(已经)
惧其不已(停止)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了:语时了不悲(完全)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
以为妙绝(极点)
沿溯阻绝(断)
群响毕绝(消失)
2、 文言句式
何以都不闻消息(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时王子猷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第一句写了弟弟子敬先亡,然后写子猷通过“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已经死了,但其说话时语不悲伤,给人们留下疑团;去奔丧的途中,子猷一路不哭,更加加深疑问;待盗悼念时,通过写子猷掷琴,表现了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结尾“月余亦卒”,使我们明白了子猷之所以对“子敬先亡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全文基调低回,以不悲更突出其悲。
三、结构内容
人琴俱亡:子猷、子敬俱病笃
子敬先亡(人亡)
子猷:奔丧不哭;
取琴弹,不调掷地(琴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情感:手足情深
四、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主要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得恰如其分,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子敬先亡、子猷问丧、子猷奔丧弹琴、子猷掷琴、子猷月余亦亡的情节均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情节的展示中,子猷痛悼爱弟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人心。
而子猷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人琴俱亡”的哭喊又增添了多少凄凉,令读者唏嘘扼腕,感叹世事无常!
《小石潭记》
一、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有“感到”“觉得”之意)
山水之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欢乐)
道:伐竹取道(道路)
得道者多助(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翻译)
必以情(以,按照)
何以战(凭、用、靠)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为坻(成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蔓:青树翠蔓(蔓:茎蔓)
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二、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结构内容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清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疑难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乐与忧并不矛盾,这是柳宗元在特定背景复杂情感的流露。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便随友人游览山水。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作者的情感主流是郁闷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使文章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2、文中的“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异,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乐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郊野外、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方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五、写作特色
1、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加以描绘
2、借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入:月色入户(照进)
便舍船,从口入(进去)
欲:解衣欲睡(准备)
从民欲也(愿望)
念:念无与乐者(想)
念鬼(考虑、思索)
交:水中藻荇交横(交叉)
阡陌交通(交错)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照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绪。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诗耐人寻味,意味无穷。
三、文章结构
月色入户——交代时间、地点、原因(记叙)
月光澄澈——比喻修辞、动静结合手法(描写)
无人赏月——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情(抒情)
借景抒情
四、有人说,本人最有深意的句子都在结尾,你能作出解释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是作者面对现实而产生的两问,但均未置答,其意不言而喻,月色常有,竹、柏常有,但像“吾两人”一样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试想,两位有远大抱负而又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却被贬于黄州,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处施展才干,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闲人”,但又能据“闲人”而娱于美好景色之中,脱离尘嚣污浊,又士万幸之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畅想平生,感悟人世,因此有这两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事作者多种心境的一种糅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坎坷,与友赏月的欣喜,漫步共叙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又凝练、含蓄、深沉、精美。
《治水必躬亲》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一:长烟一空(全)
既不可执一(一端)
既:既不可执一(连词)
既克(已经)
势:势有曲直(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其高下之势(形势)
举: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办事成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不可偏执一端;接着引初下文,解释不可偏执一端的原因,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先用事实作论据,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治水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结果。全文论证严密,发人深省,警策有力。
三、文章结构梳理
论点:治水必躬亲
论据:事可举——海忠介“躬亲”且清廉(正)——举例论证
事不举——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避怨(反)——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四、这篇短文有何现实意义?
钱泳事清代人,他写的这篇文章就狭义范围看,主要阐述了“治水必躬亲”,治水必清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就广义范围看,它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不能将看问题的角度仅停留在“治水”之事上。在当今社会也应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现今的情形来说,“治水”可能根本不成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国力强大,经济力量雄厚,科技高度发达;但随之而来也可能晖在奔小康出现一些新问题,作为人民百姓的领导者,无论身处何职,官居何位,都应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人民为念,以国家为念,以民族为念,能吃苦耐劳,能清廉为公,为他人树立良好榜样,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永远为人民崇敬,敬仰。
一、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通“嬉”,开玩笑)
缚者曷为者也(“曷”通“何”)
2、古今异义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义指辱;今义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义指犯罪,今义为坐下)
3、一词多义
使:晏子将使楚 (出使)
上使外将兵(派)
闻:楚王闻之(听说)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听见)
谓:谓左右曰(对)
太守谓谁(是)
习:齐之习辞者也(熟练)
学而时习之(复习)
固:齐人固善盗乎(固:本来)
汝心之固(顽固)
4、文言句式
何以也(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省略句)
5、整体感知:
《晏子使楚》这则古诗开头即点明事情的起因:晏子将使楚,楚王欲辱之,楚王的手下献计欲共同侮辱晏子。晏子到出国后,楚王及手下按计划上演一出诬齐人为盗的假戏,而机智、善变的晏子则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用类推的方法进行反驳,挫败楚王的阴谋。
6、文章结构:
晏子使楚:晏子将使楚(起因)
楚王和手下预谋侮辱晏子(发展)
晏子反驳楚王(高潮)
楚王低头认输(结局)
晏子:机智、善辩、勇敢的政治家、外交家
7、写作技巧:
展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蔑,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把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邪”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得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晏子在反驳过程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又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十分成功
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的政治家风度,不辱使命、有理有节的外交家风度跃然纸上。楚王:趾高气扬、自作聪明、傲慢自大的神态,“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窘态表现无余
《人琴俱亡》
一、文言知识
1、 一词多义
亡:而子敬先亡(死)
亡羊补牢(丢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已:此已丧矣(已经)
惧其不已(停止)
已而夕阳在山(不久)
了:语时了不悲(完全)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
绝:因恸绝良久(气息中止)
以为妙绝(极点)
沿溯阻绝(断)
群响毕绝(消失)
2、 文言句式
何以都不闻消息(倒装句。何以,即以何)
二、整体感知
本文写的时王子猷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第一句写了弟弟子敬先亡,然后写子猷通过“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已经死了,但其说话时语不悲伤,给人们留下疑团;去奔丧的途中,子猷一路不哭,更加加深疑问;待盗悼念时,通过写子猷掷琴,表现了对弟弟独特的悼念方式,结尾“月余亦卒”,使我们明白了子猷之所以对“子敬先亡不悲痛”,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全文基调低回,以不悲更突出其悲。
三、结构内容
人琴俱亡:子猷、子敬俱病笃
子敬先亡(人亡)
子猷:奔丧不哭;
取琴弹,不调掷地(琴亡);
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情感:手足情深
四、写作特色
1、人物形象刻画得很有个性,主要是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运用得恰如其分,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语言十分简洁
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子敬先亡、子猷问丧、子猷奔丧弹琴、子猷掷琴、子猷月余亦亡的情节均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情节的展示中,子猷痛悼爱弟的形象入木三分,深入人心。
而子猷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人琴俱亡”的哭喊又增添了多少凄凉,令读者唏嘘扼腕,感叹世事无常!
《小石潭记》
一、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去:古义为离开;今义为到……去)
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以……为乐,有“感到”“觉得”之意)
山水之乐(乐趣)
醉能同其乐(欢乐)
道:伐竹取道(道路)
得道者多助(仁政)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以: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翻译)
必以情(以,按照)
何以战(凭、用、靠)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为坻(成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蔓:青树翠蔓(蔓:茎蔓)
不蔓不枝(蔓:牵牵连连)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心乐之(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二、整体感知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结构内容
小石潭记:发现小石潭——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小潭清流——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寓情于景
记录同游者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四、疑难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作者所流露的“乐”和“忧”的情感?
乐与忧并不矛盾,这是柳宗元在特定背景复杂情感的流露。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意之时,便随友人游览山水。在游小石潭时,作者被小石潭的清幽秀丽打动,于是,便产生了喜悦的情绪;但作者的情感主流是郁闷的,短暂的快乐之后,一旦看到清幽的景物,便睹物伤怀而产生“忧”的心绪。因此,“乐”与“忧”并不矛盾,它们极和谐地融入本文,使文章产生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2、文中的“小石潭”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
小石潭景色清幽,秀丽奇异,但却被世人忘却,无人欣赏,又远离尘嚣,这正象征乐作者怀才不遇、被人贬斥的处境,这也正是《永州八记》的一大风格,即用被遗弃于荒郊野外、不被人发现的美好景物象征自身处境,从而表达作者复杂的情感。
3、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的方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五、写作特色
1、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加以描绘
2、借景抒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入:月色入户(照进)
便舍船,从口入(进去)
欲:解衣欲睡(准备)
从民欲也(愿望)
念:念无与乐者(想)
念鬼(考虑、思索)
交:水中藻荇交横(交叉)
阡陌交通(交错)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这篇仅有80多字的短文,写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作者无法睡眠,到承天寺去照好友张怀民,两个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绪。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诗耐人寻味,意味无穷。
三、文章结构
月色入户——交代时间、地点、原因(记叙)
月光澄澈——比喻修辞、动静结合手法(描写)
无人赏月——表达作者复杂的心情(抒情)
借景抒情
四、有人说,本人最有深意的句子都在结尾,你能作出解释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是作者面对现实而产生的两问,但均未置答,其意不言而喻,月色常有,竹、柏常有,但像“吾两人”一样的“闲人”却不多啊!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试想,两位有远大抱负而又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却被贬于黄州,空有一腔热血而无处施展才干,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闲人”,但又能据“闲人”而娱于美好景色之中,脱离尘嚣污浊,又士万幸之事,作者面对此情此景,畅想平生,感悟人世,因此有这两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更事作者多种心境的一种糅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坎坷,与友赏月的欣喜,漫步共叙的悠闲——种种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又凝练、含蓄、深沉、精美。
《治水必躬亲》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一:长烟一空(全)
既不可执一(一端)
既:既不可执一(连词)
既克(已经)
势:势有曲直(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其高下之势(形势)
举: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办事成功)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
二、整体感知:
文章开头,用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不可偏执一端;接着引初下文,解释不可偏执一端的原因,强调治水必须观察、测量和广泛征求意见的重要性;然后用“是以……”一句,得出结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正确性,作者先用事实作论据,从正面讲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接着从反面采用假设论证的方法说明治水不躬亲、不清廉带来的结果。全文论证严密,发人深省,警策有力。
三、文章结构梳理
论点:治水必躬亲
论据:事可举——海忠介“躬亲”且清廉(正)——举例论证
事不举——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避怨(反)——假设论证 对比论证
四、这篇短文有何现实意义?
钱泳事清代人,他写的这篇文章就狭义范围看,主要阐述了“治水必躬亲”,治水必清廉,才能取得最佳效果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就广义范围看,它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不能将看问题的角度仅停留在“治水”之事上。在当今社会也应具有普遍意义,对于现今的情形来说,“治水”可能根本不成问题,因为我们国家国力强大,经济力量雄厚,科技高度发达;但随之而来也可能晖在奔小康出现一些新问题,作为人民百姓的领导者,无论身处何职,官居何位,都应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以人民为念,以国家为念,以民族为念,能吃苦耐劳,能清廉为公,为他人树立良好榜样,从而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高大,永远为人民崇敬,敬仰。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